书城心理学世界上最神奇的心理健康课
7854800000013

第13章 心理问题及矫正(6)

恐怕这种自卑心理在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最为普遍,因为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似乎是决定其优劣的第一要义。因为各种原因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在成绩好一些的同学面前会油然而生一种不如人的心理。但在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看来,自卑心理又是一种补偿心理,会产生补偿作用,很多因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的学生实际上都在依靠自身的努力,由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卑感。因此,可以说,适度的或轻微的自卑感并不是变态或畸形心理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

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但因种种原因,这种知识结构的完善实际上对每一个体来说都是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便带来了一个问题,即有些同学因自己的弱项而产生自卑心理。比如,有的同学对音乐不感兴趣,音乐方面的知识较缺乏,在涉及到一些音乐方面的东西时,他便噤若寒蝉,会认为:一般人都有这种音乐素养,为什么唯独我不行呢?由此而产生自卑心理。但在教师及家长的正确引导下,这种自卑心理又会成为这位同学追求音乐知识的动力。一旦他了解到不懂音乐知识的并非他一个,而且音乐殿堂并非高不可攀时,他会抓住机会,迎头赶上。

性方面的自卑感

从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这个年龄阶段,正值青春发育时期。青春期是指人体以性发育、性成熟为特征表现,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性逐渐趋向成熟是青春发育的核心,此时,中学生对“性”有了朦胧的意识,感到神秘,急需解惑,因而,正确地引导他们度过青春期,使之茁壮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伴随着性成熟,会出现性心理,也会给中学生带来因不同原因而产生的性自卑心理。

一位中学生,有一阵子上课、活动老是不专心,见到人躲躲闪闪、不合群,和先前判若两人,老师感到非常奇怪。经过细心了解,原来是这位男生夜里遗精了,他这方面的知识很贫乏,误认为自己这是流氓行为,怕别人知道笑话。老师听后,先友好地一笑,然后给他讲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这种现象在青春期发育至结婚前的男性青年中相当普遍,约80%有这种现象,这是由于男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睾丸的成熟产生精子和附性腺分泌液体,达到一定量后便以遗精的方式排出体外,所以说,遗精是一种生理现象,对身体无害。像上述这位男生这样的例子在中学生中存在不少,认为精液是“元气”,为遗精而深深苦恼;认为遗精就是“流氓”,由此产生内疚和自卑。我们认为,正常男青年每月遗精1~2次,甚至更多一些,不是什么异常,不必为之苦恼。教师和家长要引导、教育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学习和活动上来,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抛开因此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也有个别中学生因手淫而深深苦恼和自卑的。因手淫而产生的这种精神压力要比遗精大,不少同学会因此而一蹶不振,消沉下去,甚至怀疑别人在看不起自己。实际上,手淫也是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总之,对待青春期性现象及由此产生的自卑心理,教师、家长应区别对待,正面引导、教育。

青少年学生的自卑心理还表现在其他一些方面,比如道德方面、行为方面等等,这里不一一述及了。

二、自卑心理行为的成因

一般说来,青少年自卑感的形成与其自尊心、性格及后天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卑感与自尊心

对一个人来说,保持尊严是做人的根本条件之一,人无自尊,就不成其为人,一旦伤及自尊,就会产生自卑。鲁迅的小说《祝福》,写到祥林嫂捐门槛回来,自以为赎了罪,放下包袱,便坦然去拿“祭品”,不料被四嫂大声骂止,从此,她一蹶不振,精神完全崩溃。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伤及了自尊,产生了一种不如人的心理。在鲁迅另一小说《孔乙己》中也是这样,孔乙己虽然穷困潦倒、衣食不继,却依然保持着强烈的自尊,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长衫就表明有较高的身份,表明他的自尊,尽管那长衫又脏又破,尽管是站着喝。可笑又很可怜的是偷了书被别人看见了,便“涨红了脸”地争辩,搬出偷书不算偷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样,被人看不起的阿Q,他用精神胜利法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上述例子说明: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尊受到伤害,就会产生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于是便时时刻刻地维护着自尊,比如在上面说过的那位中学生,因先天个子矮小,别人嘲讽他,他的自尊心在这时受到了伤害,于是,便会因自己个子矮小而深受自卑感的困扰。我们应尊重、信任每一位孩子。

来自生理方面的自卑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发育状况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身体正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发育的年龄,发育的特征、速度都各不相同,特别是对一些发育较晚及先天生长发育有疾患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会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及成长过程总结出:一个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产生精神病,但是它同时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中外历史上,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因性格而产生的自卑感

比如说,同样被起绰号的两位同学,一位满不在乎,另一位则因此而苦恼、自卑。究其原因,在于二位同学的性格不同。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最早把人的性格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类型。内倾型的人,一般表现为沉静、谨慎、多思、孤僻、反应慢、适应环境困难;外倾型的人,一般表现为开朗、活泼、爱好交际、情绪外露、不拘小节,易于适应环境。满不在乎的这位同学的性格大概属于外倾型,容易适应外界环境,面对起绰号满不在乎;而感到非常苦恼的这位同学,性格大概就属于内倾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来自挫折和心理创伤的自卑感

一个人一旦碰到挫折,就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面对这仿佛不可逾越的困难,进而怀疑自己在各方面的水平、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行,不如别人,特别是在青少年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比如,中学生跳山羊,跳不过去的学生看到别的同学都跳过去了,唯独自己跳不过去,很懊恼,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失去了面子,抬不起头来,在这种古怪心理的支配下,他竟一直都未跳过去,并且这一挫折影响到了其他方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阴影。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都留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隐私。比如说,过去曾受过打击留下的心理创伤,一旦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触及这个“伤疤”,就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也可以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话来形容。有过心理创伤的人,往往都有强烈的自卑感左右其一生,但反过来,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自卑心理往往又会成为他前进的动力。举世闻名的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发明了两千多种新东西,但在他童年的记忆中也有过严酷的经历,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叠一个小纸凳,可他做得不好,当时老师嘲弄了他,并且让他妈妈把他领回了家,说他是一个痴呆儿。但他没有气馁,在妈妈的帮助下,发愤努力,终于成为一个大发明家。但更多的人会在这种自卑心理的作怪下,一蹶不振,左右其生活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及家长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三、克服与引导技巧

综上所述,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自卑心理,也就是说自卑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如何指导青少年克服自卑感呢?首先我们应让其好好回忆一下,找出具体原因,看看自卑心理究竟是因何形成的,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正确引导教育。

要了解和尊重青少年

了解是指导的必要前提。了解和尊重青少年,对于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日益增强,一般来说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同时这种自尊心也很脆弱。一位颇负盛名的中年画家,在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时,曾说起他少年时代的一段往事。那是他上小学时的一个课间,他和几个顽皮的小朋友趁老师不在教室,便在黑板上胡乱画写起来,有的画头、有的画花,偌大一块黑板,被几个小朋友的杰作占去了一半。待下节课的教师走进教室时,他们已来不及擦掉了,只唯一好争先恐后地逃到座位上等老师的“雷头风”。果然,教师嗔怒了,他让大家一一把那些“创作”擦掉,唯独留下这未来画家的“处女作”,而且一下课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那是你画的吗?”教师严肃地问。他只好不安地点点头。“哈!”教师突然眼睛一亮,换上一种极其兴奋的口吻说:“你画得很好,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呀!”这出乎意料的激励,使这位“小画家”的心中泛起了希望的浪花,因为这位教师没有责备他,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说,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一部分儿童,特别是一些女生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高猛长,样子像个“小大人”,体力和精力及个人意识的发展,使得他们要求成人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他们已经有了独立的见解,要求独立行动,急于摆脱成人的监护,什么都想自己干,教师和家长应信任、尊重他们。但是他们的情感比较脆弱,意志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遇到困难易退缩,常常会因一件事情的失败而心灰意冷,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很难做到“败不馁”,特别是当孩子做错事之时,我们更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大批特批,横加指责。比如,孩子平时学习比较努力,但因方法不对头,考试成绩不理想,本身他自己就非常苦恼了,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成绩不理想的症结,迎头赶上。这样,即使他本身有一些自卑心理,但随着成绩的不断提高,他会渐渐地克服。如果不体谅孩子内心的痛苦,而一味地指责、讽刺,孩子的自卑感便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在秘鲁还有家长十诫,把如何尊重、信任孩子具体化了:

1.不训斥孩子。如果家长经常不断地训斥孩子,就会被认为是家长出气的一种形式;

2.不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在私下或当众使他们蒙受耻辱;

3.在纠正孩子的缺点时不要笼笼统统,而要力求具体,不要对孩子失言,谈事要精确,清楚地指出所犯的错误;

4.提供选择方法,不要显示你们的权威而作出最后决定,否则是不适宜的,也是不受孩子欢迎的,可能使孩子失望、自卑;

5.决不许采用打击的态度。不要讲:你让我丢脸!同你在一起真倒霉!我讨厌你!我对你不能忍受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6.凡应受嘉奖和表扬的,就给予孩子嘉奖和表扬。孩子做了好事,一定要表扬,以培养其自尊心;

7.尊重孩子的意见;

8.培养孩子独立办事的能力;

9.要经常同孩子谈心;

10.要同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

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帮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所在。在困难和各种挫折面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就不会自暴自弃。最近日本教育界的一项研究表明:最好不要在儿童作业本上打“×”号。“因为这样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打“×”号达不到引起学生注意及修改的目的,相反,只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打击。他们认为,最好在学生做错的地方打圈或划个线,让他改正即可。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注意保护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较注意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他对待四年级以下的儿童,从来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是不及格,他让学生好好想一想,然后再回答,反复地做几遍,让他自身相信:他的作业会一次比一次好。这样的教育方法,好使儿童发现了自己创造力的秘密,很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高兴,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了培养。

心理学家作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各年级中各选3个班,共18个班,他们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看起来十分认真的智力“发展预测”,当煞有介事的实验完毕后,他们以赞赏的口吻将各班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使教师从内心里承认这份名单。而实际上,他们所提供的名单,都是随机的,但他们告诉教师不要公开这些学生的名单。8个月后,对18个班又进行了复测,结果是,他们所提供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提高得比其他同学快,并且个个都显得自信、活泼,和先前比,判若两人。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一有趣的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引用在教育上,指教师和家长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信心,从而成为前进的动力和动机。家长、教师还要不断地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孩子,不断地对他们提出奋斗目标,以激励其上进。在这个过程中,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要渗透殷切的期望和深深的爱。

要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知识,培养其各方面的才能

如果学生爱好广泛、知识丰富,那么,他就会心胸开阔,注意力和精神不是在一件事情或挫折上“打转转”,而是对各门学科知识和各项活动都表现出极大兴趣。况且,有了各方面的才能,他就不会在同学面前感到自己不行,而是什么都想“露一手”,克服自卑心理。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和爱好广泛,教师、家长应根据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兴趣,如绘画、唱歌、书法、乐器、阅读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事实上,儿童有了才能,会引以为自豪,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坚持以表扬为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美国总统林肯曾说:“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教师、家长要对儿童细心观察,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和微小的成绩都要及时地、热情地给予表扬,使他们产生一种愉悦感。多次、反复地表扬会使他们巩固优点,克服缺点,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能够做得更好,超越自卑!

嫉妒心理行为分析及矫正

一、嫉妒心理行为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