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世界上最神奇的心理健康课
7854800000019

第19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养护(2)

②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注意业务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各种教学方法最优地结合起来,合理地使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说,学生对教师都有很大的依赖性,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在教师指导和支配下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成长很大一部分掌握在教师手里。

③教师还应掌握一些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心理活动的特点,消除学生在青春期所产生的心理冲突。

2.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强度,学会应对压力。

自我强度指一个人应付内外压力的能力。学生能否适应周围环境的刺激、能否承受和应付外在和内在的生理心理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自我强度。学生对压力的知觉、评价、容忍力应付能力都与自我强度有关。一般来说下列几个因素与自我强度的大小有关系:①神经类型的强弱与自我强度有关。神经类型弱的学生比强的学生容易产生心里紧张,即使承受较微小的压力也会引起较强烈的反应。比如同样面对考试不及格,神经类型强的学生能够承受,并积极采取措施寻找差距,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而神经类型弱的学生会长时间陷于自卑和苦恼中不能自拔。②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比如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在面临生活中一些变化时易产生适应性困难等问题。③学生的健康状况也是自我强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会影响他们对压力的评价和态度,从而影响他们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和应对方式。健康的学生能正确、客观地感知压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的反应。身体虚弱或患病会使学生精神不振,容易做出错误的归因,歪曲客观事实。④生活经历也与自我强度有关。生活经历丰富的人感受过成败、顺逆、得失种种体验,具有较强的承受力。缺乏生活经验、生活空间封闭、交往范围狭窄、生活道路过于一帆风顺的人,对压力体验的深刻程度、适应和应对能力都较差。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对付压力。要让学生认识到压力是生活的正常组成部分,它是成长的动力,压力是可以应付的。

教师还可以教学生一些具体的摆脱心理压力的方法。如向人倾诉,把事情讲出来可以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他人的分析还有助于学生认清现实,并可得到解决问题的指点和帮助;暂时回避,让学生暂时放下产生压力的问题,如散散步、听听音乐、看场电影,人有时会钻进思维死角出不来,暂时放松一下有助于学生换个角度想问题;许多学生的压力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他们总认为自己应当做得更出色,或应得到更多的奖赏,因而极易受挫。要让学生懂得做事应量力而行,知足常乐;学会做让步,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要让学生知道如果做些让步,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一旦学生学会应对压力,就会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会更好地应对更严重的压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

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扫描

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你可以随意地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开始数到20,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

某年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一所中学6位少女因受到老师一点儿批评,再加上害怕父母责怪,于是集体出走大连,后又打道广州,在全国引起轰动,仅仅过了一个月,沈阳某中学一初二学生,因不遵守课堂纪律被老师批评后,从三楼教室窗户跳下,摔成重伤。面对学生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现象的出现,家长感到迷惘,教师也很困惑。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学龄前独生子女心理变态的比率,四川为51%,北京和上海均为50%。面对众多孩子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有关专家学者和家长们发出呼吁:“中小学生正处于危急之中,开展心理健康和构筑新的‘希望工程’势在必行!”最近,由辽宁省教育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专家们正在着手医治“独生子女综合症”。

1993年5月,课题组的成员开始了一项浩繁而缜密的调查研究。专家们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卫生量表”和“XXS心理素质表”采取心理测量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东北三省42所中学、60所小学随机选取的三万余名学生进行科学的检测,得到了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书”。结果着实让人吃惊:约有32%的中小学生具有心理异常的表现。课题组组长王加绵副研究员说:“这些问题形成于家庭,表现于学校,以后必将会危害社会,其病根在于不当的家教方式、激烈的学业竞争和枯燥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指导。”

在神州大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块处女地。实验之初,人们投来的是怀疑的目光。课题组的成员没有被困难压倒,他们扎扎实实地走出三步棋,硬是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来。他们首先开设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化解青春烦恼,排除各种困惑。课题组先后在长春、鞍山等地进行了五次心理健康技术培训,全国102所中小学的400多名实验教师接受了专业培训,成为我国普通教育领域里第一批心理咨询教师。最初的咨询是带有试探性的,那些平时就好奇心切的学生冷不丁看到学校挂起了“心理咨询室”的牌子,忍不住溜进去探个究竟。果然,他们找到了有生以来还没有过的感觉。由于总有极少数同学不愿把自己的秘密公开向别人讲述,课题组还在实验点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信箱”,把学生不愿启齿的问题通过信箱这个中介反映到心理教师,然后再经过筛选,把如“痛经”、“早恋”等典型问题以讲座、广播的形式进行专题集体咨询。

走进课题实验点校沈阳市岐山一小的心理咨询室,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心理咨询工作12条准则: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遏止、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表面屈从、是内心转变正是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心理教师耐心听取学生的倾述,然后提出数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供选择。这样,冲突的心灵得到了平衡,许多曾想“一走了之”或“一死了之”的同学打消了原来的念头,重新鼓起了创造新人生的勇气和信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题组的专家学者走出了第二步棋。他们研究出跨世纪人才必备的心理素质模型,并归纳为“六种心态”、“八种精神”、“十二种能力”和“八种行为习惯”,然后依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编写了五本实验专用教材,在课堂上传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与矫治的方法、技术。

一位教育专家认为,若把开展心理健康当作一项新的“希望工程”,那么营造有益于锤炼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则是这项工程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第三步棋。在校内,各实验点校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活动,如“生活处理比赛”、“今天我当家长”、“竞选班干部”等;在家庭,让孩子们不再受过去那种“溺爱式”或“专制式”的教育;在社会,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厂、部队、农村、商店,进行实地的磨砺教育,使他们领悟到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

实验之初,报名参加实验的学校仅有14所,且只限于辽宁一省,现在,实验学校已拓展到102所,北京、吉林、黑龙江及南方省市的一些重点学校已纷纷加入了这项实验,至今还络绎不绝。一位老校长兴奋地告诉记者:“心理健康教育这招儿真灵,过去光讲大道理,学生心烦,该做的不做,不做的偏做,现在摸准了学生的心思,啥事都好办了。”

(摘自《中国教育报》)

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校园门口,有位悲伤至极的母亲,正等待着儿子——一个即将升入大学四年级,却因屡犯校规被勒令退学的大学生。母子带走了无尽的悔恨和遗憾。

这幕情景是令人深思的。少数大学生存在的个性心理弱化问题,亟待引起人们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个性心理误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笔者最近进行了《大学生主要需要调查》、《大学生主要优缺点调查》。结果显示,少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一定缺陷,即个性心理误区。

有这样一则自嘲式的校园幽默:“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这是对一些学生重感性体验而轻理性思考的心理状态的描述。当个别大学生意识到刻苦学的重要时,却已经失去了获得学位的资格,或者因违纪受到处分。

还有不少大学生把“以自我为中心”放在缺点的重要位置。所以高校应建立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成长的环境。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调查》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殊的管理,以帮助大学生个个成材、人人成功。

首先要将个性管理寓于教育。从大学生进入高校大门的第一天开始,就使其感受到进入了一个关心、引导自己在求学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学习环境;一个有要求、有目标、能够不断受到激励、看到自己进步的心理管理的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将个性管理贯穿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之中。具体说,培养大学生正确科学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倾向有“三引导”:一要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只有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个性;只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历史责任感,才是自尊自重的人格根基。二是要引导学生明确治学和成才的关系。三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思考的行为方式。指导他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懂得用发展的眼光、创造的精神,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自己的才能。

其次要将个性管理寓于教师的言行表率。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以良好的示范,优化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