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审计师的浮生六记
7855000000034

第34章 上山,上山,上山(16)

大公司的劣势也很明显,体积太大了反应就慢,内部的程序做到顺畅有效便无可避免的困难。作为普通的一个员工,你可能由此体会出来的不便就在于,准备繁冗的文档,经历琐碎的审批,忍受漫长的等待。此外,机器越大,零件就会越多,显而易见的是,在一个跨国公司内部做一个螺丝钉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小公司。如果你有幸步入一个超级大公司的财务部,从AP(应付账款)做起,尽管部门的领导许诺会在几年之后给你轮岗,你春去秋来的苦盼,也极有可能是去做AR(应收账款)。

现在说说小公司的好处和坏处,它的缺点我就不细说啦,请大家参见大公司的优点。作为注脚,我还可以说说我个人的遭遇,在加入小公司之前,我出差从来没有住过4星级以下的酒店,但是进了这家小公司之后,我的住店水平一直徘徊在如家、锦江之星和汉庭……当然,这只是很没有格调的一个小方面,我总是拿这个说事,很有点不好意思。那就说点有格调的,比如在培训方面,我进公司以来基本上都是我给大家做培训——因为我在这里就是最高的水平。这样的危害显而易见,大家全都出自于我的门下,水平也全都好不到哪去,要是我走掉了,我的弟子们顶上来继续给新来的小朋友做培训,水平可能更加不怎么样,于是恶性循环,后果很严重。

但是小公司也有很好的地方,我还拿自己来做例子。

我若还在K记,首先,我不会有那么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客户。这个事情的积极结果,不但让我能听懂各种古怪的英语口音,更加重要的是,如今不管台下坐了多少人,还能从容面对,侃侃而谈,一边还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台下客户的诘责,实在应该归功于过去三年的锤炼。这样的机会,K记不会这么早就给我。

其次,我在过去的三年中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业务,要是在“四大”,可能我要横跨四五个部门才能学到那么杂乱的经验,这样的经历有好和坏的影响。坏的影响是,慢慢会感觉失掉自己的专业,做了几年之后可能反倒茫然起来,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你看赵敏在万安寺东学西学了各个门派的武功,遇到了三流高手还能抵挡一气,遇到了张无忌就完蛋。好的影响是,自己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这样的机会恐怕“四大”一辈子也不会给我。

上述的这点个人经历,就是我对小公司好、坏方面的看法,可能很自我。因为每个人和每个人的情况还大不一样,可能我还能适应这样的各方面知识的轮转,但是也许有些人就会越来越茫然,哪个方面可能都知道一二,但是却无法说出三四,这样的感受可能会变成痛苦的折磨。这也好比陈家洛学了百花错拳,本来应该武功变得乱七八糟才对,但是他想通了关节,融会成为一体,也能成为一代宗师。

对于公司规模的选择,我觉得没有什么绝对的答案,不管你选了什么,都不能说错。只要在选择的过程中,体现了独立的思考,和对自己客观老实的评价,就可以叫作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 上学

前几天,有小朋友问到我一个有趣的问题,说的是毕业之后的会计人员,应该上个什么样的学。

我每天上地铁之前都买一份新京报,每周一的报纸上都有整整一版的招生广告,看起来好像在现今的社会,上个学实在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对这样的变化很欣慰,因为这越来越接近于学校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便捷、便宜、开放的教育环境。我有很多老外朋友,进修一个专业的课程简便的好似我们上网下载一部电影来看,我理解这样的教育环境才能催生越来越自然的主动性学习。

本来对于这个话题我没什么发言权,因为就我本人而言,我也在考虑如何在近几年完成自己的后续专业教育。上面的那个小朋友说到的问题,恰好也是我所关心的,作为一个毕业了好几年的中层财务管理人员,你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机会?我喜欢胡思乱想,虽然现在关于继续读书的理想还没有兑现,但是也有一些自己思考的成果,随便说一说供大家参考吧。

我还在大学的时候,心心念念的是毕业之后不工作,而是直接到国外接受MBA教育,回国之后就可以拿到100万的年薪——现在看来这当然是个很傻的理想,但是在当时我曾经很认真地搜集资料来论证这个想法的可行性——当然现在大家知道我一定是论证失败了,原因很简单,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如果我毕业就出去,有以下的现实困难:

(1)如我的同事所说,我的母校不是清华北大,所以就算出去也申请不到什么好学校。我有个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他是天生学化学的材料,保送到南开大学,毕业之后考取了花旗国的奖学金硕博连读。恕我孤陋寡闻,反正那个学校我是从来没听说过。按这样的推理,我能申请下来的学校只能更糟糕——好不容易去美国读一个MBA,回国后还要向父老乡亲解释这是一个什么学校,实在不是令人振奋的想象;

(2)我看但凡正经一点的大学对工作经验也有要求,学校越好,要求的年限也越长。我那个时候少不更事,还曾经在心里诅咒过这样的规定,暗想明明时不待我,却遇到这样不近人情的限制;

(3)我没钱,学校估计也不会给我钱;

(4)虽然我很不喜欢审计这个专业,但毕竟被先生们耳提面命了这么多年。我想不清楚的是,我去读了MBA,回来之后能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当时MBA毕业都要去投行——大家现在也知道这也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行业,说倒闭就倒闭了,简直比安达信都快;

(5)我在学校里是个典型的书呆子,大一的时候还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大学二年级之后就一心只读圣贤书了,我听说申请MBA要写大摞的申请材料,从各方面讲述自己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我而言,实在乏善可陈。

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认真地放弃了自己孩子气的想法,乖乖的到事务所去上班。

工作了几年之后,我慢慢理解了商学院要求候选人有工作经验的考虑——如果你没有工作过,一定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了疑问,回到商学院学习才有意义——这是演绎归于归纳的实例,我们经历了实际的考验,也需要一个系统化的总结,让自己把从业以来的体会与经历、成功的商业经验和完善的管理理论一一对应,这是一个归位的过程,我有个不靠边际的比喻——但是我心里是这么认为的——就好像《西游记》里,很多天上的星宿跑到人间来祸害,之后当他们回归本位的时候,他们做神仙的体会一定与前不同——也许这也是玉皇大帝当年贬谪他们下凡的原因——天庭需要一批成熟的中层管理干部。

现在我很珍惜自己上学的机会,自己积攒了一些工作经验,各方面的修养也一点一点的提高。我倒是很希望把读MBA的机会再往后推几年——也许到时候有一个更好的机会等着我,在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很让我害臊的想法,就是我也有可能试试哈佛——我产生这样的臆想并非毫无根据。前几天有一个我一直很仰慕的大学的MBA项目负责人找到我,邀请我作为嘉宾给他们的学生谈谈职业体会——可是就在几年之前,我还曾想过就读该校MBA。若是这所大学可以录用我,也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所以,我的结论是,假如MBA是一块美味的蛋糕,我倒是倾向于等到最饿得时候才吃——这时候的幸福感可能更强烈,而且,也有可能这个时候有一块更美味的蛋糕等着你。

现在说说专业学位。我看这两年会计专业硕士很热门——实话实说,对这个课程我也曾动过心思——后来看了课程表,才决定放弃——可能我这个人太实际,反正我不能接受这个专业学位掺杂太多和本专业无关的课程,对于有些课程我还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就是从本科时期就讨厌。

但是我一点也不反对刚毕业的小朋友试一试这样的课程——我说的刚毕业也不是刚刚踏出校园,最佳的时机是毕业1—2年,原先的傲慢自大全都被冷酷的社会所磨灭,自己催生出了强烈的再教育的欲望。这个时候最好,2—3年的专业课程至少让你在毕业后的几年里不至于因为懒惰而放弃了持续的学习——咱们的财务专业,就像你的爱人,需要你花一辈子的时间来照顾和陪伴的,作为回报,它也会给你其他专业所无法给你的安全感。

四 另外一个角度的鱼与熊掌

这个职场闲话的题目写了好几段了,倒也不全是因为我唠叨话多。很多时候是一些朋友的问题给了我很多旁敲侧击的启发,让我觉得话没说完,还有这一点那一点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我的经验从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体会——有些可能还是错误的,所以大家听到了,一定要参详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自己的境地,有选择的参考吧。

今天说说很多小朋友毕业的时候所面临的鱼与熊掌的选择。

鱼者,会计师事务所也;熊掌,企业也。想必很多小朋友毕业的时候都遇到过这样的踯躅。

先说说毕业之后就到事务所工作的好处,当然这些优势也会是你选择去企业的坏处,我在后面就不翻来覆去的说啦。

在事务所可以接受到比企业强度高很多的训练,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这样的训练实在宝贵。我国的本科教育体系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慢悠悠的过完这四年,如果毕业之后进了企业,可能会继续慢悠悠的工作,对年轻人而言,如果锐气被悠闲的时光慢慢磨平,就算今后有很好的机会,想要一飞冲天也不会是容易的事情。

前一段时间,我们公司招了几个实习的小朋友,有的时候我看到他们的表现,会忍不住地微笑,因为他们身上有太多我当年的影子,比如,一点点杂活,大家全都争先恐后的抢来干,对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热情很高;坐不住,要是一天没事,眼睛虽然看着专业书,可能早已神游八极了。

终于有一天,一个小朋友和我聊天的时候,说出了自己的苦恼,他来了很长时间了,迫切的希望工作,不想每天看业务书和法规。于是我耐心的告诉她,首先,过不了多长时间,她便会思念现在这样的悠闲时光;其次,没人会喜欢看业务书和法规,我们有个合伙人,是我身边最勤奋的professional,但是有一天我看他也兴致勃勃地翻看一本八卦杂志,还在不停地傻笑,可见在这一点上合伙人和实习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作为一个基础薄弱的小朋友,现在多投入一点,多钻研一点业务知识,至少有两个可以看得见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磨炼一下自己的性子,财务的工作尤其需要耐得住寂寞;第二个好处是,财务也是厚积薄发的专业,平日里多用用功,做项目的时候自己就不至于那么的被动和绝望。

我不知道,对于我的话,她是否可以真的心有所感,但是希望她至少试一试。在大概3个月之后,她会知道,幸福确实是比较出来的——在事务所,悠闲的时光是如此的值得怀念和珍惜。

作为一个professional,见识的东西比企业里的财务人员多一些,眼界会比企业里的财务人员宽阔一些。拿我本人做例子,我一直对外宣布我是做内控出身的,对于控制和风险这个领域,也确实有一点点自信。但是近两年,我也常常厚着脸皮对客户说,我是中国税的专家。

这样的不害臊来源于我独特的经历,我原来所在的咨询公司,需要一个中国税的专家,但又不愿意专门招一个,于是我奉命变身为中国税专家。这样的变身却不比变脸,手一抹就能实现,从此我度过了一段很黑暗的学习过程,那就是在一次次痛苦的实践经历中去学习。

我曾经负责给一个印度公司做一次增值税出口退税的培训,要知道这是我自己心知肚明的死穴,从来遇到了都绕道而行,但是这一次避无可避,只好硬着头皮顶上去,疯狂的恶补出口退税的知识。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公司的财务总监——一个印度人表现出了超人的领悟力,于是他不停地向我问问题,有些是我知道的,有些是我从来没想过的,有些干脆是我不知道的。按道理说,我应该死得很难看,不过我之前的讲课经历给了我一张厚脸皮和还算过得去的推手技巧,总算把场面应付过去了,没有给我的公司丢脸。但是下来之后,我还是总结检讨了自己知识上的缺失,抓紧把它补上了。

这件事情的积极后果是,死穴得以转移,现在若有人和我讨论增值税,我也一定能从容以对。我想若是我一直在“火车驴拉”,此生也不一定对出口退税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