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林徽因一样完美的女人
7870700000022

第22章 躺在事业里发酵(4)

这也是林徽因的心声,她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在感情上,同全体中国人民一样,与日本帝国主义有着不共戴天的国恨家仇。而作为一位致力于建筑事业的研究者,不论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属于哪个国家,它都是珍贵的建筑文物。

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

与显赫的声名无关,这是一份心安。

纵然在李庄的每一刻都攸关生死存亡,"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每天都是受难日,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甚至没有干净的床铺。

在北平时,是享受生活,而在李庄,则是将就着勉强生活。

而当费慰梅、费正清夫妇提议让他们定居美国时,林徽因毫不迟疑地拒绝了。

选择去科技更先进、生活更富足的美国任教,必然有利于林徽因与梁思成的事业发展,他们可以集中精力来进行未完成的研究,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就,届时围绕在他们身上的光环会更加璀璨夺目,而他们放弃了这个机会。

林徽因渴望在建筑的研究上更进一步,在有生之年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而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心安理得。

何向阳在《怀念林徽因》中说道:"她与疾病争夺了10年,正是这最后争来的10年的生命,使她为新中国做了一个知识分子该做的一切。生命已到秋天,红叶的火总要燃着的,哪怕流血般耗尽生命,也要去做,谁又能挡住一个情愿。"

一门心思地追名逐利,极容易陷入欲望的包围圈中,膨胀的野心渐渐侵蚀了心灵,变得无所不用其极。眼中、心中只有名利的女人,身上有一股市侩气息,也许很强大,却很不讨人喜欢。淡泊名利的女人,则是有着清新、淡雅的芳华气度。

对身外之物少一点在乎,也许就会多一分淡然从容,可以更好地享受人生。

恋上成就感

家人带来的是温暖,爱人带来的是甜蜜,朋友带来的是安稳,唯有成就感,无法向任何人索取,它只能取决于自己,这是对勤劳之人的奖赏。

女人可以在许多方面取得成就感,比如,打扫后焕然一新的小家,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自己奔波挽救的艺术品。

景泰蓝,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它是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又称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当时的制作技艺已日臻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它采用金银铜及多种天然矿物质为原材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

景泰蓝被历代帝王当作皇权与财富的象征。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宫里吃年夜饭的时候,唯有皇上用的是景泰蓝餐具,陪宴的亲王贵胄用的都是瓷或银质餐具,乾隆皇帝以珐琅器来彰显帝王与臣子的不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昔日的王朝被历史的车轮碾碎,曾效力于皇宫的景泰蓝艺人们,纷纷流落民间,为了生计,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景泰蓝作坊。原本只属于皇权的物件,才开始为老百姓们所熟悉。

景泰蓝的造型古朴典雅又精美华贵,鲜明浓厚的民族风格跃然眼前,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被称为国宝"京"粹。

可惜的是,岁月流转了一圈又一圈,曾被视为无上至宝的景泰蓝难逃没落的命运。

海王村是清代烧制琉瓦的土窑,又名琉璃厂。乾隆年间,发掘出辽代柱国李内贞的墓碑,才知道这里曾是辽代的村地。从明、清两代便是书市萃集之所,《四库全书》总目协勘官程鱼门有诗:"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前问故书。"

道路两旁古董摊、旧书摊比比皆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林徽因常同张奚若、徐志摩、沈从文等朋友光顾,仔细挑拣,总能相中几件爱不释手的宝贝。

林徽因也正是在这里,与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景泰蓝邂逅了。

她忽然被旧古玩摊上的一只景泰蓝花瓶迷住了,拿在手里仔细端摩,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摊主是一位花甲老人,见她舍不得放下的样子,不由得多聊了几句。这才得知,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如今已经鲜有成品。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快要撑不住了,辉煌了几百年的景泰蓝已经处在灭绝的边缘。

老人还告诉她,北京景泰蓝最大的厂是老天利和中兴,都是清康熙的老厂,流传至今,已经是举步维艰了,至于德兴成、天瑞堂、全兴城那几家小厂,就更加难以为继了。

林徽因买下这只花瓶后,一直惦记着景泰蓝,老人的话犹在耳边,不禁开始担忧景泰蓝这种老工艺品的前途和命运。

考虑再三,林徽因与梁思成决定在清华营建系,专门为抢救景泰蓝而成立一个美术组。成员包括原国徽组高庄、莫宗江两名主将,还有常沙娜、钱美华、孙君莲三个新手。

为了摸清景泰蓝具体的生产现状,林徽因与其他成员一起,四处奔波了一整天,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几家不起眼的小作坊,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是一副破败衰落的景象,三五个老师傅,几个小炉灶,产量低,销量更低。

调查了几个厂,拜访过几个老师傅之后,他们基本掌握了北京现存的几家作坊都处在倒闭边缘的现状,新老艺人青黄不接,操作模式一直是作坊,图案花色单调陈旧,若想起死回生,调整生产结构,更新设计方案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打开销路。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接下来就是逐一去解决。

雷厉风行是林徽因一贯的风格,她找来珍藏的历代装饰图案,大家一起分析研究,集思广益,发现景泰蓝常用的图案只有荷花和牡丹,几百年来未曾有过任何改变,与其他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相比,显得如此"老态龙钟"。

中国素来讲究事物的象征意义,经过长久的演变发展,基本形成了独有的象征体系。吉祥图案以福禄喜庆、长寿安康为主题,内容多种多样,带着浓重的民族色彩和情感,其中蕴含的民族传统,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到镀金,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这是绝对的手艺活儿。

林徽因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老师傅的每一个动作,认真揣摩整个工艺流程。她最擅长的是设计新图案,她要求每人都交上几幅作品,而她此时已经虚弱得连画笔都拿不起来了,只得由莫宗江来完成她的创作构想。景泰蓝厂的老师傅见林徽因已经如此虚弱,不忍心她来回折腾,就主动到她的家里来探讨。

新的图案画了一批又一批,新的产品出了一批又一批,终于初见成效。

付出总会有回报,虽是老生常谈,也是铁定的真理。

她同莫宗江以敦煌飞天为题材设计的景泰蓝图案,交给工厂投入试制后,烧制出来的产品,果然气势非凡,拿到成品后,她暂时忘却了病痛,沉浸在满满的成就感中。

正值"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苏联文化代表团也来到了中国访问,这批具有敦煌艺术风格的产品,作为礼物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得到了极高的赞誉。

在全国美术家协会的报告上,美协负责人江丰对清华美术小组和林徽因挽救景泰蓝艺术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景泰蓝日趋完美的工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工艺品,多少人还会记得,是林徽因的纤纤玉手为它点亮了未来。

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有一段关于介绍林徽因与景泰蓝"缘分"的文字: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两个精美的景泰蓝小罐,它们造型优美,图案简洁典雅,带着浓厚的民族风格。这是林徽因亲自设计的产品。有一段时间我把它视为纪念林徽因的珍贵物品,包好收藏起来。

…………

我久久地凝视着它,眼前呈现出林徽因为恢复濒于停产的景泰蓝手工艺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如果编写《中外历史之谜》的作者知道林徽因晚年的健康情况,一定会写一条"林徽因健康之谜"编入书中。医生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她发出病危的"黄牌"警告,她都闯了过来。她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是怎样的活啊!她的肺已布满了空洞,肾也切除了一侧,结核菌已从肺转移到肾、肠。她一天吃不了二两饭,睡眠不到四五个小时,但却在梁思成陪同下,带着她的助手莫宗江、常沙娜等人,多次跑到景泰蓝工厂去调查,了解它的工艺程序及材料特点。

她很快就得出结论:工人师傅的手艺是高超的,但是由于传统产品的造型庸俗、色彩单一、图案烦琐,致使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濒于停业。于是她以惊人的毅力和她的助手们一起研究设计适合景泰蓝生产工艺的造型、图案及配色。为了探索和发展民族传统的优良图案,她对我国历代图案进行了研究。她已不能像设计国徽时那样亲自画图了,她的意图常常是由她最亲密的助手莫宗江来完成。我不止一次在林徽因处看到莫宗江画的工笔图案,那真是一张张极美的艺术品。

她如愿以偿了。当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接过林徽因设计的景泰蓝礼品时,高兴地说:"这是代表新中国的新礼品,真是美极了!"

景泰蓝现在已被认为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立于世界手工艺品之林。有朝一日人们也许会专为北京景泰蓝写一本书,但是人们会不会记得有一位被结核病苦苦折磨的弱女子,为它献出了自己最后的心血。

时至今日,当人们伫足观望,凝视着每一件景泰蓝作品,赞叹它摄人心神的美时,不要忘记,曾有一位美丽的女人,以生命做赌注,才得以成就景泰蓝璀璨夺目的现在。

如今,中国已经凭借高超的技艺,成为国际珐琅艺术委员会当之无愧的成员,景泰蓝也在世界珐琅艺术中拔得头筹,首都北京更是成为当今世界景泰蓝文化艺术中心,吸引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珐琅爱好者,前来观摩学习。

沉睡于九泉之下的林徽因,即使未能亲眼目睹景泰蓝的今时今日,若她灵魂有知,一向骄傲的她,想必也会十分欣慰的。

我们虽没有林徽因的天赋与才华,无法完成这样高水准的任务,然而,每个女人也都有机会,通过其他方式,为自己赢得荣耀,取得成就。

切勿努力不足,贪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