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三章第1节“蝉”动“我”动,专注地迈向目标
智慧行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凡有目标的人,都会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荆棘总是惧怕持着利刃勇往直前的人,我们应当学习狼的专注精神,确立目标不放,不要为周围的小事所干扰,也不要为其他的事情所阻碍,直到咬住“猎物”的喉咙,直击事情的关键。
狼在捕获猎物时,一旦锁定目标,不管遇到多大风险,需要跑多远,耗费多少时间,它都不会放弃,不捕到猎物誓不罢休,永不言败。
在非洲的马拉河,河谷两岸青草嫩肥,一群羚羊正在那儿美美地吃草。一只狼隐藏在远处,竖起耳朵四面旋转,慢慢地接近羊群,越来越近。突然,羚羊有所察觉,开始四散逃跑。狼孤身一只,所以它没有选择追捕羊群,而是盯住了一只弱势的羚羊,像百米运动员那样瞬时爆发,箭一般地冲向那只羚羊。羚羊是跑得飞快的,狼却更快。在追与逃的过程中,狼超过了一头又一头站在旁边观望的羚羊,但它没有掉头改追这些更近的猎物,直到它追上了那只猎物,然后用牙齿直朝羚羊的脖颈咬了下去,捕获了当天的食物。
一切的肉食动物在捕猎时,总是选择那些未成年或者弱小、落单的猎物。但狼在追击过程中之所以选择一只羊而忽略身边其他的猎物,是因为它追一只猎物已经拼尽全力,而其他的羊一旦起跑,也有百米冲刺的爆发力,一瞬间就会把已经跑了百米的狼甩在后边,拉开距离。如果丢下那只跑累了的羊,改追一头不累的羊,最后一定是一只也追不着。这就是狼的成功要素:专注地敲定目标,一击便要击中。
科学实验证明,只要把50亩土地上的阳光集中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足以为世界上所有的机器提供能源。用放大镜集中这些阳光射线,就连坚固的花岗岩也要融化,钻石也会变成气体。这一切都说明,目标的魔力有多么巨大。
很多人做事毫无目的可言,只看到眼前小事,满足于现状,就谈不上什么发展。而一些人有了目标却没有计划,同样会导致做事途中逢难夭折。春秋时期楚王跟神射手养叔学习射箭,练了一段时间后,自以为已经学到了所有的技巧,便拉着养叔去打猎。驱马来到猎场,一只野鸭飞了出来,楚王弯弓搭箭,刚要去射,忽然发现旁边的草丛里又蹿出一只山羊,于是又转身瞄准山羊,还没来得及放箭,又发现前边出现了一只漂亮的梅花鹿……一连串折腾下来,自然是什么猎物也没有射到。
还有的人做事时有了计划,但遇到苦难就中途改变计划或者放弃,有的甚至想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然而船能不能到桥头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行为学家魏特利博士曾指出,一个人想要成功,首先要拥有梦想,并把梦想写成目标和计划;其次是融入知识,放进技术、经验;再次是全力以赴,不要犹豫地立即行动。这说明目标是动力,计划则能让人专注于实现目标。
专注与有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有了目标便会专心,专心则无旁骛,继而能掌握优秀的技术,出色地完成一件事。捕蚕翁的故事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又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逃脱;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能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丸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开始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捕蝉首先要先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尽管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还能不手到擒来、得心应手么?”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凡有目标的人,都会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荆棘总是惧怕持着利刃勇往直前的人,我们应当学习狼的专注精神,确立目标不放,看准猎物的喉咙就不要移开半秒,不要为周围的小事所干扰,也不要为其他的事情所阻碍,直到狠狠地咬到“猎物”的喉管上,直击事情的关键,才能披荆斩棘,获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