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787400000027

第27章

第三章第5节以血荐轩辕,究竟是对还是错

关于明朝方孝儒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方孝孺未出生以前,他的父亲选择祖坟迁移之地,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开工掘地的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位穿红衣的老人,向他苦苦哀求:“你所选的风水地点,正是我住了很久的地方,我哀求你再宽限三天,等待我的子孙搬到别的地方去后再掘土造坟。日后,我一定会报答你的恩情。”

方孝孺的父亲梦醒以后,有些犹豫,但考虑到吉日已到,不想再推延,于是依旧命令工人开工掘地,掘至地下一穴,穴中有红蛇数百条,工人们用火把红蛇全部烧死了。

当天晚上,他又梦见了那位红衣老人,老人满面怨恨:“我苦心哀求,你竟然无半点怜悯之心,置我子孙于死地,日后你一定会招来报应的。”据说,后来方家祖坟建好后,方孝孺便出生了,相传他的舌头尖如蛇形,为后来的祸事埋下了伏笔。

这个故事虽然是后人附会的,但多半表明了人们的立场,无论方孝孺是如何的刚烈不屈,他一句话招来的祸端的确让许多无辜的人跟着遭了殃。

方孝孺早在朱元璋时便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等明惠帝朱允炆继位后,他就正式在王朝的舞台上担纲唱主角。他被擢升为侍讲学士,有时朝堂议事,惠帝干脆坐在影壁后面,让方孝孺代替他批答各种文件。不过,方孝孺也有着书生们的通病,即理论多过实践,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却发现力不从心。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朝廷方面时而招抚,时而讨伐,时而割地求和,这些举措,几乎都是他这个书生在远隔万里的京城运筹帷幄的。然而,在几次他设计的方案都成了马后炮之后,燕王朱棣带兵渡过了长江天险,打进了南京城。

危急时刻,朝臣们有的劝惠帝转移到别的地方躲一躲,而方孝孺却坚决反对。他说:“一国之君应当以社稷为重,不成功,便成仁,以身殉国是人君的天职。”而还关于惠帝的做法,有的说法是,历来对方孝孺言听计从的朱允炆这一次依然听了他的忠告,燕兵入城,惠帝自焚而死;有的说法是,朱允炆借着爷爷朱元璋生前的锦囊安排,从地道里逃走,化装成僧人,落脚在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做了和尚。

不管怎么说,惠帝的结局都不乐观。方孝孺呢?当初,燕王起兵之时,朱棣身边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朱棣答应了。不过,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朱棣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后来,朱棣要拟定即位诏书,群臣纷纷推荐方孝孺。朱棣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再次当众号啕,声彻殿庭。

明成祖走下殿来劝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孝孺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孝孺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执笔写下一个“篡”字,说:“万世后,脱不得此字。”遂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明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暴怒的朱棣,恨其嘴硬,叫人将其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孝孺面前,方孝孺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见此情景,心狠手辣的明成祖索性心一横,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共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

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株连莫过于诛灭九族,即父族四,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岳父、岳母。

方孝孺骨头足够硬,嘴巴也足够硬,然而仅因一时的口舌之利,却使得中国古代酷刑史上增添了一个灭绝人寰的名词——“瓜蔓抄”。在方孝孺众多学生枉死的名单之中,可能有的人甘心赴死,引颈就戮,但更多的恐怕成了屈死的冤魂。无缘无故,竟然也能招来横祸,真是孝孺一张口,善刮鬼神愁啊!如果真有阴曹地府,这些冤魂不找恩师算账才怪。

当诸多门生被押至方孝孺面前处死时,方孝孺面不改色,然而,当他看到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牵连也难逃砍头厄运时,不由泪流满面。方孝孺兄弟三人,感情深厚,哥哥方孝闻早在方孝孺任职汉中府的时候,就已病逝,如今,弟弟又遭此劫难,方孝孺内心的伤痛无以言表。

无论是如何刚强的人,内心总有柔软的一处,或许如此大范围的流血牺牲方孝孺认为是值得的,或许他以为他的学生们也能达到他的觉悟高度,然而,看到弟弟,他才真正感到了正义背后的伤痛。

1402年6月25日,即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方孝孺遇难,年仅48岁。不知道方孝孺在临死前有没有后悔说过那句话,一时的口舌之快需要用如此多无辜的鲜血来埋单,那些无辜门生的亲人是如何面对这飞来横祸的?

明代历史地理学家王士性曾评价方孝孺:“自古节义之盛无过此一时者。”相传,南京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孺颈血所溅而成,雨后看血迹石,血色鲜红欲滴,嗅之似犹有血腥味。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动我愁,二声伤我虑;三声思逐白云飞,四声梦绕荆花树;五声落月照疏棂,想见当年弄机杼;六声泣血溅花枝,恐污阶前兰茁紫;七八九声不忍闻,起坐无言泪如雨。忆昔在家未远游,每听鹃声无点愁。今日身在金陵土,始信鹃声能白头。”

方孝孺的这首《闻鹃》读来令人悲戚,对于方孝孺,随着时光的推移,历史的舆论由完全的赞誉慢慢变为理智的质疑。以血荐轩辕,究竟是对还是错,皇位上究竟坐的是朱棣还是朱允炆,对于方孝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为了朱明王朝的家务事,犯得着赔上如此多无辜的性命吗?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方孝孺心里,恐怕有着自己的排列顺序。

BT(2+1〗“意欲”与“莫须有”:一样力挽狂澜,一样屈死湖畔BT)〗

〓〓明末浙江鄞县人张煌言,号苍水,力主抗清复明,曾与郑成功联合,率兵攻清。他被捕后,曾做了一首诗,期望死后能被埋葬于西湖边。为什么呢?因为宋代岳飞之墓在杭州栖霞岭,明朝于谦之墓在杭州三台山,两位遭遇相似的先人墓碑南北遥对,引来后人无限感慨。清代诗人袁枚曾有诗云: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张煌言在诗中如是说:“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张煌言就义后,后人就依照其愿将其葬在杭州南屏山南麓,并建“张苍水祠”,与岳飞、于谦号称“西湖三杰”。

岳飞的“莫须有”冤案世人皆知,300多年后的于谦也遭逢了同样的厄运。于谦是明代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明史》称他“英迈过人,历事三朝”。他的命运与明朝的两次重大事件——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紧密联系在一起。土木事变之后他成为救世英雄,举国拥戴;而夺门事变则使他身败名裂,命丧刑场。于谦对于前辈忠臣岳飞万分敬仰,曾写过一首七律《岳忠武王祠》以托心声。

诗曰: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他自己或许不曾想到,这首诗竟然也成为自己的命运注脚,于谦与岳飞,同样的忠肝义胆,同样的一腔热血。他们心中有社稷,有百姓,却独独忘了,江山有姓,那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有着自己的权力逻辑。

先看看岳飞。风波亭一案追根溯源是赵构和岳飞的一番君臣博弈,背负了千古骂名的秦桧不过是一枚棋子,一个工具,一只替罪羊。岳飞糊里糊涂犯下的错主要有三:其一,岳飞北伐的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殊不知,对于高宗赵构来说,二圣一个是他父亲,一个是他哥哥,二圣回来,宋高宗怎么办?难道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胜利果实却成就了自己的下台?宋高宗岂能甘心岳飞破坏他的好事,宁可自己当个偏安称臣的皇帝,也不要轻易就交出坐热了的龙椅。其二,岳飞天天催高宗立太子,虽说皇室无家事,但在皇帝眼里,即便是亲生儿子也有着天生的权力敏感性,岳飞的做法让赵构十分不满。其三,便是手握重兵的臣子与多疑君王的心结。

当岳飞驻兵屯田之时,赵构一面给他加官晋爵,一面“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那时的岳飞也有了几分政治敏感度,以痛骂曹贼通过了皇帝的心理测试。然而,他依旧没能摆脱赵构的猜忌,因为岳飞不贪图富贵,不贪图名利,不过,棋经上说:弃小不就,必有图大之心。原本品格上的无懈可击,到了皇帝那里,就如芒刺在背。战国时,秦国大将王翦手握重兵出征楚国,却时不时向秦王嬴政要豪宅、要土地,王翦曾对心腹说,他这样做就是为了消除秦王的疑虑。可惜,岳飞没能看透这点。

于谦同样如此,他以“意欲迎立外藩”获罪,和岳飞因“莫须有”罪名丧身如出一辙。

想当年,土木之变震惊世人,不仅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而且整座京城也岌岌可危。危难当头,掌管兵部的于谦挺身而出,排除各种干扰,率领各方力量,同仇敌忾,击退了入侵的瓦剌军。与此同时,他还同文武官、内外臣一起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本想要挟明朝的瓦剌部族首领在无奈之际,被迫放归英宗,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俘而又安全回归的皇帝。瓦剌的这步棋走得相当妙,一山不容二虎,既然英宗失去了要挟的意义,索性送给明朝一个大麻烦。

对此,于谦是怎么做的呢?史载:大臣商议遣使奉迎,景帝(代宗)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代宗皇帝从内心不希望哥哥回来,因为在皇位面前,血浓于水的亲情比不过大好河山。然而,于谦从容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代宗只好说:“从汝,从汝。”

如果于谦狠一些,或能以私心自虑,便不应该力主接回英宗。对于代宗来说,他是一朝功臣,对于英宗来说,一直力推立新君的他早在这位倒霉的前皇帝心中埋下了报复的种子。宫廷政治向来杀机四伏,当英宗在南宫平静地做了六年太上皇后,终于在1457年的夺门之变中重新坐到皇帝的宝座上。

在这个同仇敌忾的“倒谦阵营”中,主心骨是沉默了多年的太上皇,得力干将则既有当年土木之变中与于谦共进退的武将石亨,也有当时主张“南迁”遭驳斥的文臣徐有贞,还有既得英宗宠信,又是代宗新宠的内宫太监曹吉祥。他们趁景帝病重之际,猝然发动宫廷政变,夺门成功。

于谦两袖清风,刚正不阿,毫无半点私心,却忘记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政变几日后,徐有贞以“意欲迎立外藩”将于谦、王文一案结案,判处两人斩刑。王文闭目长叹:“今日以‘意欲’二字诬陷我等,实不甘心!”于谦笑着劝慰他说:“‘意欲’与‘莫须有’同一矣,辩亦死,不辩亦死,天下自有公论。”

岳飞一首《满江红》气壮山河,然而,在皇帝眼中却有些刺眼。“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山河即便支离破碎,收拾也要皇帝来收拾。于谦扭转危局、力挽狂澜,自以为对得起大明王朝,却忘记了他的一番“社稷为重,君为轻”牺牲了英宗的利益。皇帝通常都是个记仇高手,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都会时不时地翻出来,更何况是改易君主的大事。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功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一样力挽狂澜,一样屈死湖畔,岳飞不够精,于谦不够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