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787400000034

第34章

第四章第3节名医说:请伸出你的舌头,让我看看你的舌苔

民间流传医圣张仲景巧“治”府台的故事:南阳有个府台,他干尽坏事,人们气恨他,巴不得找个出气的机会。这天,府台派家人去请张仲景,给女儿看病。那阵子,伤寒病正游行,张仲景每天早出晚归,到乡下给老百姓医病,只有儿子在家。他们就把张仲景的儿子请了去。

张仲景的儿子也是个知名的郎中。他来到府衙,诊断小姐的病情发现原来府台的女儿是怀孕了。可他并不知道“病人”还是个没出阁的姑娘,就高声朝着府台说:“恭喜大人!小姐没有啥病呀,她是喜脉!你快要当外爷了!”

府台把他痛打一顿,赶出了府门。张仲景回来听了,心里十分气愤,说:“这个府台,干尽了坏事,明天找他出气去!”

第二天,张仲景吆喝着邻居,带着礼品,来到府衙,正赶上全城绅士和名流在那里议事。张仲景见府台施一礼,说:“不肖之子医理不明,口出不逊之言,望大人海涵!今天,一来赔礼道歉,二来我要亲自给令爱诊脉医病!”

府台一听大喜,就设宴款待。张仲景诊脉时观小姐气色,早已明白了几分,他对病人说:“张开嘴巴,看看舌苔!”小姐刚张开嘴,他就弹动右手小拇指,把指尖的药弹进小姐嘴中,又叫人端来开水,让小姐喝了。张仲景这才笑呵呵地对府台说:“药到病除,送令爱到耳房观察,一会儿就好。”话音未落,只听见婴儿哭声从耳房传来。府台和夫人惊呆了,一时羞得面红耳赤,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那些绅士名流也交头接耳暗暗发笑。

张仲景拍案而起,指着府台说:“现已真相大白,你们口口声声礼义廉耻,干的却是男盗女娼之事!”府台和夫人听了,气得晕了过去。张仲景为百姓们出了口气。

张仲景出生的时候,正值兵祸延绵、生灵涂炭的东汉末年,加上瘟疫猖獗,更是民不聊生。张仲景家族有两百多人,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死去了三分之二,而且大多因伤寒病而亡。惨痛的现实促使张仲景从小就树立了解救百姓的宏伟目标。他呕心沥血,历经几十个寒暑,终于著述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自成一家。从此之后,老百姓有了抵御瘟疫和各种疾病的强大武器。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读之,惊呼道:“此真活人之书也!”

张仲景做长沙太守时,仍坚持为百姓治病。按当时的规定,做官的不能随意接近百姓。他就想出一个办法,每月初一、十五两天打开衙门,坐在大堂上接诊。为了纪念张仲景,后人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先生”。

两千年来,许许多多恪守儒家道德标准的医者,在修身、齐家、治国的奋斗道路上,无不体现出与张仲景同样的情怀。北宋名相范仲淹概括得更加精辟一点,那就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伟大情怀。

《国语?晋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秦国医生医和受邀请去为晋平公诊病,诊视后对晋国大夫说:“平公的病,是惑于女色所致,如此下去,晋国必亡。”赵文子问:“医生也管国家的事情吗?”医和答道:“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固医官也。”

上医就是高明的医生,高明的医生首要的能力是治理国家,然后才是治人的疾病,这才是医生的本色。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了医国与医人在根本上的同理同宗。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理想,同样的伟大抱负。所以古人总是将相与医相提并论,“医良则相,庸则匠”。尤其广大知识分子,仕途坎坷,成功者很少,于是为医就成为他们实现理想的另一个选择,“夫舍良医则未之有也”。他们道德高尚,心怀天下,且悬壶问世,钻研医理,著书立说,集良医与良相于一身。

明朝时候,名医李时珍怀着知识分子的伟大情怀,“渔猎群书,搜罗百氏”,一面为群众治病,一面上山采药,跑遍大半个中国,途中还向药农、樵夫、老农请教。十年磨一剑,辛苦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不为良相,便为良将,不为良将,便为良医。将良医列在良相和良将之后,可见这种治病救人的职业在中国古代有着显赫的名声。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可能很少有人不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