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9节三教九流走江湖,五花八门数方士
《独异志》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贞元中李师古家中得一位方士。一次李师古设宴招待皇甫弼、贾直言等十位从事,这位方士也在座上,并且还给每一位来客看命。他看后说:“十日之内,俱有重祸。”果然,他们几个在一次宴饮中,亭子突然倒塌,一人当场死,其余皆受伤严重。
中国历史上的方士还真不少,虽然在官方的正史中是以搞迷信为主的“三教九流”人物,但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懂得诸如医药、航海术、炼丹术等科技手段。既有从事传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学者,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最多的还是隐士、释道之类。他们有的不亚于三公九卿,被皇帝视为座上宾,深受宠爱。有的则类似于乞丐,平民百姓都可以戏称他们为下九流之术。历史上的方士是具有特别技能的人。宋代的《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御街应市两岸术士,有三百余人设肆。年夜抱灯,及有多般,或为屏风,或作画,或作故事人物,或作傀儡鬼神,驱邪鼎沸。”这些人各有本领,在江湖上颇具神秘色彩。
方士的身份构成也是极其复杂的,从他们就业情形来看,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从格调情趣来说,有“高雅”、“卑俗”之别。他们的家庭出身与获得的地位成就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人把西汉以来的方士进行分类,则可大致分为“隐士”、“学究”、“食客”、“僧道”、“生意”、“江湖”等不同类型。
隐士型
“隐士”型方士大都是些“异人”、“高人”,有着丰富而理性的思想,没有思想便不称其为“隐士”,却又往往避开凶险黑暗的官场。他们大多具有高傲性格,清白不与人苟合的特点,他们精通术数,但绝无商贾见钱眼开的铜臭心理;他们为人看命,绝不耍那套附会迎合的骗人把戏。历史上此类大有人在,好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本身就有制造“隐士”的功能,几乎历朝都有他们存在。
学究型
“学究”型的方士往往都出生于知识阶层,他们最擅长研究命理,著书立说。算命术的产生、变革和流传,都离不开他们。研究命理或为人算命,往往只是他们的“兼职”,他们其实属于封建社会的“士”阶层。比如王充,奠定命学理论基础,是东汉末年的大思想家;比如李虚中,唐代进士,促使了算命术更加完善。事实上没有封建“士”人的参与,也就不可能有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术数。因为术数本身就与儒学道统、八卦易数、佛家意识、阴阳五行等相通,因此中国方术自始至终都带有极强的理性特点。另外,若要为人测算吉凶祸福,更需要深谙当时社会的政治面貌和人情世故。术数自身的博大深奥,就决定了发明创造和具体推算的“术士”们必须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丰富的社会阅历、极大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巧舌如簧的辩论能力。于是具备这些客观要求的封建“士”阶层便下意识地参与了算命术数的整合传播之中,以至于术数中无处不流露出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
食客型
“食客”型的方士,是中国方士的一大特色。“食客”之风始于春秋战国,“客”依附于主人,主人则负责“养客”。“食客”型的算命术士同样也是依附于某个主人,通常都是投靠到王公贵族之家,为他们预卜前程,趋吉避凶,或者充当“军师”、“谋士”等。历朝历代,大多官僚士大夫家中都有这样的幕僚人物。
这样的术士,不仅是其家中贵客,还可代主人“陪客”。明代时候皇帝身边也有术士跟随,行军打仗,制定政策,任用大臣,凡事都要向他们询问,相命术士成了封建统治者的特殊谋臣。
僧道型
“僧道”类的方士,闻其名即可知为和尚、道士之类。唐代有一个著名的代表僧一行,上自天文地理,下至人事俗情,可以说没有他不知晓的。宋代则有僧化成,当时蔡元长兄弟二人赴省试,曾上门求僧化成推命,“时问命者盈门,弥日方得前”。《退斋笔录》中还记载,元丰中王安石乞罢机政,神宗拖了两个月尚未批准,于是他又去找僧化成。僧化成说:“三十年前与相公看命,今仕致宰相,更复何问?”
当然僧道类方士只是个别人物,也有相当一部分不过是“半瓶”水平,其主要目的只是为施主起课、抽签,略表菩萨心肠而已。
生意型
“生意”型方士,主要是指那些开肆设铺的卜士。西汉司马季主就在市场中开了门面挂牌卖卜,生意兴隆。此后各城市之中到处都有“卜肆”可见。文学作品《金瓶梅》中记载有“卜肆”门上贴着“妙算先天易数,每命封金三钱”字样。这种“卜肆”目的很明确,就是做生意,靠给人占卜算命挣钱过活。此类相命术士基本上仍能按命理术数的格式和要求为人看命。看得准的,名气日益增大,以至于求其测算者连绵不断、接踵而至。然而设肆卖卜毕竟是为了赢利,有些话如果按命理术数的本意说出来,势必会把客人吓跑,影响自己的生意。因此算命术一旦被作为赢利的手段,就会出现曲迎附会,从而偏离命理本意的倾向,甚至为其走向“江湖”迈出第一步。
江湖型
“江湖”型的方士完全不同其他类型。他们的特点是到处游荡,《七修类稿》中说:“江湖游士,多以星命相卜,挟中朝而奔走阃台郡县以糊口。”他们为人相命仅仅是为了赚钱谋生,算命方法和命学理论不过是他们利用的形式。他们为人算命虽然也口中念念有词,但充其量是用算命术的专属名词来吓唬人,这种形式的实质已经与算命术大相径庭了。如“江湖术士”常用的“父在母先亡”一句,至少可以有四种不同的解释:父亲健在母亲先死,母亲健在父亲已死;父母都健在有可能父亲先死或母亲先死;父母都已过世而父亲或母亲先死了。像这样模棱两可,故弄玄虚,可让人任意揣摸想象的推命用词,正是“江湖术士”巧口曲迎的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