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走自己的路,也要看别人怎么说
在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年轻人经常会潇洒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众所周知的名言确实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于那些被名誉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来说,是一剂良方。然而,这句话可能误导人们进入忽视名誉的陷阱,有责任感的人绝对不会认同。因为,“让别人说去吧”的观念也可能意味着放弃名誉,放弃名誉就会失去很多东西,整个人生大厦将失去基础,所有事情悬在空中,毫无安全感可言。
人生需要“沽名钓誉”
名誉是一种名字的威力、心理的权力,是一种纯文化的力量。名誉迫使大批人认识并记住某个人的名字,关注这个人的情况,确认他的不平常之处,并诱使他们崇拜、敬佩、羡慕甚至仇视这个人。名誉,是通过个人的名字来改变人的思想感情,来操纵人的心理,因此,名誉是一种心理力量、心理性的权力。
名誉常常成为地位和成就的孵化器,其影响力是惊人的。乐圣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合唱交响曲》在音乐之都维也纳首演时,谢幕多达五次。而国王登台亮相时,谢幕也不过三次。贝多芬的音乐成就为他带来的名誉更胜过君王的权威,他去世时,维也纳人倾城而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是默默无闻还是名垂史册,名誉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只有名誉,才能充分显示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才能弘扬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名誉是不可替代的,锦衣玉食、华屋名车相伴的人,做着不名誉的事,一样令人鄙夷。所以,名誉是高于物质财富的一项无形财富。权力再大的人不能造福社会,比如希特勒之流,那就只能是遗臭万年。可见,名誉又是高于有形权力的一种无形权力。
权力、财富,一个人活着时可以尽情享用,但他死后,这一切便不再任由他享有了,不再属于他了。但名誉就不一样了,只要真正对社会和人类产生过重大影响,你便能获得巨大声誉,这种声誉自你获得的第一天起,便一直属于你,并将永远属于你。孔子离开人世已有两千多年,但他这位大圣哲在这两千多年中深受推崇,他的每一个主要观点,都为在世的无数学者、科学家、政治家、百姓所反复学习、讨论和批判。他活着时,人们知道他;他死后两千多年中,人们记住他,讨论他的观点,出版有关他的书,发表有关他的文章。他仍活在人们的心目中,人们仍对他无比崇敬。孔子的名誉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拥有无穷威力。
活着就是为了让人记住自己。衣、食、住、行、地位、职位等可以不必过分追求,但你应该争取塑造美好的名誉。有了它,别人就能记住你,你的价值才能得到承认,你的价值才能流传后世,你的自尊心、优越感与一切愿望才能得到最终的满足。所以,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该为自己“沽名钓誉”,只是你需要摒弃阴谋和卑鄙的手段,用正当、正义的方式让自己名垂青史。
清者并不总能自清
在一个治安状况很差的城市中,一位检察官正直、勇敢、不屈不挠地与恶势力斗争,因而引起了当地许多暴力团伙的刻骨仇恨,一再对其进行威胁、恐吓、骚扰,但检察官毫不动摇。不料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社突然报道了他与女职员的亲密关系,还配发了两人在一起走路、交谈的照片,文中对他的评价是“伪君子、无耻之徒”。其实那不过是一次公务会面,检察官并不想理会,岂料这样的谣言越来越多,检察官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乱,甚至家人也不再信任他。当他得知自己将接受一次关于受贿指控的调查时,他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选择了死亡,用血的惊叹号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他的遗书中,他写道:“现在我知道,名誉比生命价值更高。在我被彻底玷污之前,我必须离开……”
一个坚强的硬汉,败在了捕风捉影的谣言下。他的敌人深知暴力手段不仅无法损害他的名誉,还会为他增添光彩;而一点点谣言,就能在他的名誉上打开一个口子,失去人们信任的他只会走向毁灭。
关于名誉,莎士比亚这样说:“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宝。失去了名誉,人类不过是一些镀金的粪土、染色的泥块。”
名誉的重要性由此窥见一斑,读了这个故事,还会有人恪守“清者自清”的古训,保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洒脱吗?现实有时是如此丑陋,在它的面前,任何清者都不应该在可怕的诽谤中保持沉默,这个时候,沉默就是一种自我伤害。
名誉是不容商量的事
有一句话说:让一个人一时不说谎很容易,让他一辈子不说谎却很难。名誉的问题也是如此,只有从来没有污点的人才能牢牢捍卫住自己的名誉,而一旦出现一个小小的失误或者失足,苦心建立的名誉大厦就会轰然倒塌,再难重新矗立。
所以,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讲,要像爱惜最心爱的宝物一样爱惜自己的名誉,在这方面,周恩来总理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周总理有一次陪外国客人吃饭。工作人员结账时付了10元钱,总理觉得太少了,再去加钱,饭店的负责人推辞不肯收。总理说:“你不收钱,我就不走了。”这才加付了10元钱。出门以后,工作人员告诉总理这餐饭的实际价格是30元,总理严肃地说:“他们这种做法不好,应当按照实际价格收费。这种风气什么时候才能改呀!你告诉他们,以后不准这样做,再把钱补上。”
不久,工作人员收到了饭店寄来的信。信中叙说了接待周总理的愉快心情,特别是总理对自己严格要求以及处理这件事的认真态度,他们深受教育。随信附了一张饭店做菜的用料清单和价格表,全部费用19元多一些,再加上加工费,30元足够了。
周总理看过信后,笑着说:“这就对了,不能搞特殊。”
古往今来,伟人们用一腔正气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他们正直无私、讲真话、办实事,他们往往是最坚持原则的,这原则长久地铭刻在他们心灵深处,时刻提醒着他们一举一动都必须从名誉出发,以名誉为准绳,哪怕有再多的利益,只要有损名誉,都不能去沾。
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伟人们总是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他们表里如一,不会虚伪。与那些饱受良心、道德谴责的可悲人士相比,他们活得很轻松、很潇洒、很从容。“正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
“名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是它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我们不妨将这句名言牢记于胸,捍卫我们自己的名誉,就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