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晚年为何弃家出走
托尔斯泰为了写《复活》曾经“死去”,就是这样一位执著的文豪,在83岁的耄耋之年却弃家出走,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大文豪,其一生创作颇丰。他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影响极深,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晚年却做了一件让世人皆惊的事——离家出走。
1910年11月7 日,列夫?托尔斯泰在离家出走途中辞世于阿斯塔波沃火车站。这一噩耗令世人震惊,整个俄罗斯乃至全世界都在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而悲伤。悲痛过后,人们不禁要问:作家为什么在83岁的耄耋之年要弃家出走呢?
许多人经过研究后认为,家庭因素是导致托尔斯泰出走的主要原因,托尔斯泰晚年精神痛苦主要是由家庭不和引起的。
自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以来,虽然夫妇感情在前期很好,但从80年代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急剧转变之后,夫妇思想的鸿沟就愈来愈深,以致彼此本来融洽的感情发生裂变。晚年的托尔斯泰开始笃信宗教,宗教观、社会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73岁时,托尔斯泰回到了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后,开始关注在他的农田上辛苦劳作的农民们,这些贫苦可怜的农民让托尔斯泰感到不安与自责。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感,托尔斯泰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自我折磨:他变得厌恶人情世故和亲友间的应酬,也拒绝出席贵族的宴会。他经常戴着草帽,穿上旧衣服,脚踏树皮鞋,在农田里干活。同时,他也打算把他全部著作的版权,无偿地献给社会。
早在1885年和1897年托尔斯泰就曾两度打算出走,但矛盾毕竟没有到足以决裂的地步,所以均未成行。可是裂痕也一直未能弥合。1909年,托尔斯泰不顾妻子反对,最终公开发表声明:从1881年以后他出版的任何作品,可以由任何人免费出版。
对于妻子的愤怒与谴责,托尔斯泰采取的是宽容谅解的态度,因为他在晚年一直奉行“不抵抗主义”,他总是把错误都想到自己身上,而尽量原谅别人的种种不对。在托尔斯泰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他的生活并不美好,他的周围充满了责难。为了能够平和地过完后面的日子,他开始打算离家出走,以躲避这些纷争。1910年10月28日凌晨5点左右,托尔斯泰带着私人医生离开了波良纳。在火车上,托尔斯泰病倒了。寒冷的天气使他不停咳嗽,并开始发高烧。他们在阿斯塔波瓦车站下了车,7天后他就病逝在这个荒凉的小站里。
托尔斯泰在深入研究道德哲学和宗教伦理的基础上,在80年代初形成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自我完善”、“放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的理论吸引了一批崇拜和追随者,这些追随者不仅坚定了托尔斯泰放弃地主生活的愿望,而且最终促成了托尔斯泰与家庭决裂,其中对托尔斯泰影响最大的是切尔特科夫。
切尔特科夫本为上层贵族的出色军官,但他抛却军职,舍弃锦绣前程,回到自己的庄园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并把部分财产分给农民。这与托尔斯泰的理想非常相似,于是两人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两人的友谊从1883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托尔斯泰逝世。切尔特科夫不仅是托尔斯泰的好朋友,而且他也介入和干预了托尔斯泰的私人生活,并直接导演了文学遗产继承权之争。1910年7 月22日,切尔特科夫草拟了一份关于文学遗产继承权的最后遗嘱,让托尔斯泰签了字。遗嘱的主要内容是托尔斯泰的一切文章、手稿、日记、信件全由小女儿萨莎继承,并移交切尔特科夫出版。然而,随后他给托尔斯泰写去一封“充满了责备和控诉”的长信,指责他“说的是一套,做的和生活的又是一套”,终于促成矛盾空前激化,托尔斯泰“感觉到自己被撕成两半”,左右为难,进退维谷,遂下定决心到庄稼人的茅舍度过余生。
但是,对于托尔斯泰这样一位道德高尚、意志坚强的老人,不大可能由他人操纵摆布。假如没有早在19世纪80年代已产生的离家出走的思想基础,遗产之争的后果就不一定会如此。所以,有人便认为出走的原因应从托尔斯泰的内心深处去找。他的崇高理想和沙皇专制下严酷现实的尖锐对立才是他精神长期痛苦的根源,离家出走客死他乡不过给这种痛苦平添了几分悲剧色彩罢了。
也许是许多复杂的因素纠合在一起促使托尔斯泰作出了弃家出走的震惊之举,但有谁又能真正弄清作家当时的心理状态呢?无论怎样,都不会影响这位文学巨匠在我们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