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788700000036

第36章 枝枝叶叶皆色朱,混混沌沌世难明6

(四) 枝枝叶叶皆色朱,混混沌沌世难明6

新主临危受命,故君安然回归——预言景帝即位与英宗复辟

《推背图》第三十象 癸巳

谶曰

半圭半林 合则生变

石亦有灵 生荣死贱

颂曰

缺一不成也占先

六龙亲御到胡边

天心复见人心顺

相克相生马不前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日月照边疆。

——《烧饼歌》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于谦怀着对岳飞万分敬仰的心情,写下这首《岳忠武王祠》时,他定然不曾料到,这首诗竟会成为对自己人生的注解。他和岳飞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同样的满腔热血、同样的忠肝义胆,他们心中有百姓、有社稷;同样的拙于谋身、同样触到了帝王心中的痛,他们心中有江山,却忘记了江山有姓,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有他们自己的权力逻辑。所以,岳飞死于“莫须有”,而《明史》中这位“英迈过人,历事三朝”的著名人物,则因参与明朝的两次重大事件——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而由举国拥戴的救时英雄沦为身败名裂的刀下亡魂。

即便如此,后世之人对于谦的评价也丝毫未曾打折。清朝重臣张廷玉在《明史》中对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赞美更是异常激动人心。于谦配得上这样的赞誉。因为他虽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却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扛起了大明万里江山。

那是“土木堡之变”后,英宗皇帝被俘,整个朝堂震动,陷入了一片混乱中。英宗御驾亲征前留下负责居守的郕王也一筹莫展,大臣们更是“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联同文武官、内外臣一起奏请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皇太后同意众议,郕王朱祁钰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九月初六称帝,是为景帝,以次年为景泰元年,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此情此景难免令人想起赵宋的“靖康之难”, 想当年徽钦二帝被金掳去之后,高宗赵构即位,南渡直到杭州,建立孱弱的南宋王朝。历史难道会在明朝重演?答案是否定的,毕竟朱祁钰不是赵构,大明也没有宋朝那么羸弱,顷刻之间就被一个异族打得落花流水,仓皇南逃,甚至被逼到差点蹈海的地步。而且明朝还有于谦,他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在阻止明朝“南渡”的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在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后,瓦剌军仍在向北京城进逼,其长驱直入之势,很快便使整座京城变得岌岌可危。景帝召群臣们商讨战守大计,惶惶不安中竟有朝臣提出要迁都南京,以避灾祸。如果大明王朝于此时南迁的话,可能真的会如人们开玩笑说的那样:也许南明会早出现两百年。幸而,于谦坚决反对,并主张马上召集军队,誓死保卫京师。于是,景帝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

于谦排除各种干扰,征集粮饷,任用贤能的将领,增强城防。总之,在于谦的筹划下,明朝逐步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本以为捉住了朱祁镇就可以要挟明朝议和的也先,在听到掷地有声的“社稷为重,君为轻”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无奈之下,也先对北京进行大举进攻。面对瓦剌的大军,于谦身先士卒,以忠义报国的道理晓谕众将士,士兵士气高涨,誓与北京共存亡。最后在大明军民的共同抵御下,也先带领军队、拥着明英宗落荒而逃,于谦派兵追击,又在途中大败瓦剌,史称“北京保卫战”。

至此,朱祁镇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但也先并没有杀他,反而将他放回了大明。对此《推背图》的解释是“胡人不敢害贤良”,事实上也先不是不敢,而是另有打算,与其将无用的英宗杀掉,不如索性“相送金龙复故旧”,说不定还能看一场“两虎相争”的好戏。

事情果然如也先预料的那样。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在塞北羁留一年的英宗朱祁镇,刚一回到北京就被朱祁钰禁锢于南宫,不许百官谒见。莫名其妙丢掉了皇帝之位的英宗自然很不甘心,可毕竟自己刚被朱祁钰救回来不好立即发难,只能慢慢等待合适的时机。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七载长”。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年元旦,朱祁钰病倒,由于儿子已先他而去,立储便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乘着朝中大臣们对立皇太子一事争论不休之际,武清侯石亨与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拥英宗复辟,以邀赏功。

一月十六日夜,石亨、徐有贞等引军千余潜入长安门,急奔南宫,毁墙破门而入,扶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升奉天殿,朱祁镇正式复位,改年号为天顺,暗合“天心复见人心顺”之语。这就是“南宫复辟”,又称“夺门之变”。在此次的皇位交替中,石亨等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有“石亦有灵”之说。但在后来的日子里,石亨以拥立的功臣自居,日渐横行无忌,最后被英宗处死,也算是应了《推背图》“生荣死贱”的预言,这自然是后话。

而那位骤然间被夺去帝位的景帝,在听到哥哥复辟之后,被移到西宫,一个月后神秘死去,时年三十岁。对于景帝的功绩,明代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太祖之后,有功劳的皇帝,谁不知道是成祖?有德行的皇帝,谁不知道是孝宗?然而,还有一个景帝。土木之变发生后,如果没有景帝,我们都会沦为异族统治下的奴仆了。景帝的德行有哪些?一个是他善于知人,一个是他懂得安民。”对此,现代学者吴晗和郑振铎也极为赞同。

至于两登帝王之位的英宗朱祁镇,许文继、陈时龙在《正说明朝十六帝王》中进行了有趣的总结:“英宗在位22年,被俘北居一年,南宫幽居7年,又于景泰八年(1457年)乘景帝病重,在武清侯石亨、左都御史杨善以及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戴下复登皇位,真可谓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剧烈变化。在这期间他宠信过一些人,重用过一些人,惩处过一些人。他宠信的人,有的断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对他产生威胁,比如石亨和曹吉祥;他惩处的人,有的明知其对社稷有功,却不得不如此,比如于谦。总之,任用非人,是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

“任用非人”,就此成了英宗的盖棺定论。然而,这样的一位君王,在李淳风与袁天罡的预言中,竟被形容为“瑞云”、“云开日月照边疆”,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反倒是“挽狂澜于既倒”的一介书生于谦,和他的“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得到了后世之人更多的称颂。

人物纪:

宪宗朱见深

柏杨先生写《中国人史纲》,写到明宪宗和孝宗时,特别指出“断头政治”,即皇帝不上早朝,不见大臣,不议政事。这一怪政就是由英宗之后的继任者——宪宗朱见深开的先河。据说,朱见深还有严重的口吃,因此,他每次上朝,如果准许大臣所奏之事,只说一个“是”字,这种自尊的心理影响了他与大臣们面对面地交流,同时也使得他越来越倾向于龟缩在自己的皇宫中,不理朝政。自此之后,明朝的皇帝们都有严重的“断头政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