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788700000044

第44章 枝枝叶叶皆色朱,混混沌沌世难明14

(四) 枝枝叶叶皆色朱,混混沌沌世难明14

赤色朝堂统共十六孩儿——预言明代16帝

《推背图》第三十二象 乙未

谶曰

马跳北阙 犬嗷西方

八九数尽 日月无光

颂曰

杨花落尽李花残

五色旗分自北来

太息金陵王气尽

一枝春色占长安

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

——《烧饼歌》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开创、又最终消失在异族铁蹄下的封建王朝。对于这个留给后人诸多骄傲、不解、感叹和哀愁的大明王朝,后世之人在对史料的解读与猜测中也给予了各自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全盛可比肩汉唐的朝代。当代历史学者阎崇年说:“不论是疆域还是影响,永乐时期都堪称盛世,甚至如《明史》所说,是‘兼汉、唐之盛而有之’。有人称之为‘洪永盛世’,有人称之为‘永宣盛世’。明清时期的史家认为明朝洪熙、宣德年间如同成康、文景之治,称之为‘仁宣之治’,赞誉有加。这与我们今天的认识多少有些不同。”

有人看来,这是一个黑暗的朝代。当代著名作家熊召政说:“走进明朝,仿佛走进了由宦官、特务、佞臣与小人组成的专制统治的博物馆。不是那两百多年没有精英人物出现,只是这样的精英,只能当明代政治舞台上的配角。但在悲剧的舞台上,他们却是主角。”

也有人作出了折中的评价,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明朝,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沟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同时,明代又是一个极中央集权的朝代,中国历代各朝无出其右者,而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又导向往后主政者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从外纷至沓来的问题。这些发生在有明一代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使明朝历史具备了极纵横曲折的多面性格,致令学史者必须谨慎细心地厘清,才能洞见真相。”

在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断中,明朝的历史犹如一场露天的表演,随着散去的浓雾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与其他朝代相比,大明王朝显得尤其热闹,因为除却那些场场不漏的清官、忠臣、太监、篡位者、造反者和叛徒之外,明朝政治上的头号主角——皇帝,几乎个个都像是特立独行的个性先锋,毫不掩饰地将他朝君王想要极力隐藏起来的喜怒尽情地展现了出来。

当然,一切都始于王朝的开创者——太祖朱元璋。他出身贫寒,放过羊,做过和尚,当小军官,成大将领,一步一步,终于一朝国家在手,走向权力的巅峰。他的人生从社会的最底层开始,故而能说出“百姓才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这样的话,知道勤俭治国、休养生息的道理。

他是一位明主,同时也是一位“暴君”。他杀功臣、兴文字狱,刚猛治国,虽皆为治国之法,却也与其性格有关。清代史学家赵翼就曾说:“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

值得庆幸的是,明朝的第二代君王——建文帝朱允炆,不仅没有继承太祖“雄猜好杀”的“天性”,反而十分儒雅仁柔,用爷爷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仁明孝友”。刚一上台,他便开始着手改革:为改变太祖建国以来形成的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氛围,他重文臣、开科考、宽刑狱;为解决太祖分封宗藩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他锐意削藩,不料竟因此而令心中一直愤愤不平的燕王有了起兵的借口。

一场叔侄间的战争——“靖难之设”后,建文帝离奇地退出了大明王朝,但他是否于此时退出人生的舞台,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接替他的是明王朝历史中又一位声名显赫的君王——成祖朱棣。

朱棣是继朱元璋之后,又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的皇帝。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遣郑和下西洋,如《明史》所言,文治武功可比汉唐。他在继承了其父才干的同时,也将其阴狠、暴戾一并传接了过来。他制造了诛十族、瓜蔓抄等几起血腥大案,以清除建文旧臣,“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实为“一代雄主”。

或许是有太多的宏图大志需要实现,四十四岁才登上帝王之位的朱棣执政二十二年之后,才被迫将王位交给了已经四十七岁的儿子朱高炽,是为仁宗。自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被立为皇太子之日起,朱高炽就在等待登基执政,但一等就是二十年,而且是极其不平静的二十年。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他终于走到了执政的前台,他任用贤良,友爱二弟,轻刑薄役,核查冤狱,“用人行政,善不胜书”。

许多人都相信,如果这位明朝历史上罕见的“仁德皇帝”能活得长寿些,“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可惜天不假年,他仅“在位一载”就病死了。幸亏他的儿子宣宗朱瞻基继承了他的传统,开创了“仁宣之治”,引领大明进入了鼎盛时期,才稍稍地缓解了人们的惋惜之情。

朱瞻基是肩负着祖父与父亲的厚望登上帝位的,他没有令他们失望,奋其余烈,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十年间他履行着守成之君应做的一切。他平定汉王叛乱,安抚赵王;他任用贤能,政治清明;他撤兵安南,削减包袱;他仁政爱民,国泰民安。但他并非完人,在“太平天子”的美称之外,他还有另一个名字——“促织天子”,也正是自他之后,明朝天子的优秀基因开始迅速退化,各自沉溺于自己的喜好当中,将朝堂之事视为“兼职”或干脆彻底撒手。而他的儿子英宗朱祁镇就差点儿成了断送大明江山的罪人。

英宗出生两个多月便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有明一代年纪最小的皇储;他九岁登基为帝,是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然而,他的人生远不止这些,其所经历的曲折坎坷不比戏中人少。他奸贤难辨,重用太监王振;土木堡被俘,失去帝位;北居一年,重返大明王朝;坚毅隐忍,南宫幽居七年;夺门之变,重掌皇位……真可谓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剧烈变化。但他并未自暴自弃,由于自小受到良好的宫廷教育,加上本性也不坏,故而其在位期间“无甚稗政(坏政策)”。而在他两次执政当中出现的“临时天子”——景帝朱祁钰,也被后世称为“一位难得的好皇帝”。

到了英宗朱祁镇的儿子——宪宗朱见深,明朝的国势便开始出现恶化的兆头了。朱见深性格安静、谨慎、宽和,虽有严重的口吃,却也“恢恢然有人君之度”。在他治下的成化一朝,尽管朝政极其秽乱,但因先前“家底”深厚,也算得上是政局平稳。到他的儿子孝宗朱祐樘时,已现衰败之势的明朝又出现了新的转机。

《明史》以“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八字评价孝宗,可见对其推崇之情。从个人修养看,孝宗在诗、琴、画上的造诣颇深;从治国方面看,孝宗任用大臣、修明制度、体恤民情,创造明代历史上的中兴盛世,所以,弘治朝在明代历史上被称为政治最贤明的时期,孝宗也被史书描绘成一位贤君。

对于已经重病在身的大明王朝而言,孝宗和他的弘治朝就像是回光返照一般,随着孝宗的去世病情开始急剧恶化。大玩家武宗朱厚照、沉迷道教的世宗朱厚璁、无能好色的穆宗朱载垕、近三十年不上朝的神宗朱翊钧、死于红丸的光宗朱常洛和痴迷木艺的熹宗朱由校,一步步地将明王朝推向灭亡的深渊。直到性格最为复杂的思宗朱由检即位,朱家的天下终于走到了尽头。

自朱元璋建国到朱由检自缢煤山,大明王朝历经十六位帝王,十七个年号,共二百七十六年。在诸多对于明朝的预言中,当属《马前课》的“绵绵延延,凡十六叶”最为精准,《推背图》中的“八九(即十七,代指年号)数尽,日月(即“明”)无光”和《万年歌》中的“三百年(此处为大约之数)来事不顺”勉强能说得通,但《烧饼歌》中的“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指十八位帝王)难上难”就实在是匪夷所思了。

不论预言准确与否,明朝都已只是一段历史、一个背影,伴着一片残阳,风流金陵城和巍巍万岁山终究只是一处凭吊之所。

常识纪:

南明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北京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权,统称为“南明”,共历时十八年。包括明崇祯十七年至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的弘光政权、清顺治二年至顺治三年的隆武政权、与隆武政权几乎同时存在的鲁王监国、清顺治三年仅存在41天的绍武政权、清顺治三年至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永历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