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推背图和烧饼歌里的历史
788700000057

第57章 摧枯拉朽旧朝亡,改弦易辙新世生1

(六)摧枯拉朽旧朝亡,改弦易辙新世生1

揭“平均主义”的竿而起——预言太平天国的兴起

《推背图》第三十四象 丁酉

谶曰

头有发 衣怕白

太平时 王杀王

颂曰

太平又见血花飞

五色章成里外衣

洪水滔天苗不秀

中原曾见梦全非

太极殿前卦对卦,添香禳斗闹朝堂。

——《烧饼歌》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那些家中略有盈余的人多以当官为出路,图个封荫,好光宗耀祖。读书,应试,入仕成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三部曲。满族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使其积极参与国家的管理,在前进的基础上,将八股取士发挥到了极致。清朝规定:旗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把名额全留给汉人。中央六部的堂官(尚书和侍郎)一律按一满一汉的名额设置,上书房大臣和后来的军机大臣也基本保持满汉平衡。

如此一来,心怀策士梦的文人一股脑地全都投入了科举考试的大潮中,戴均衡记叙咸丰同治间民风士习中说:“自科举之法行,人期速效,十五不应试,父兄以为不才;二十而不胶痒,乡里得而贱之。”可见当时科举风气之盛。

然而,并非所有的寒窗苦读都能换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满结局,在科举的独木桥上,更多的是耗尽毕生心力仍一无所获者,执著者会如范进般几十年屡试不第仍坚持不懈,无奈者唯有如《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般于屡试不第后另择他业,激进者便会如黄巢般几番落第后大呼“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揭竿而起。

柏杨先生说:“文字狱是围堵,八股文是钓钩”。万千学子中,能被“钓钩”选中者实在有限,落第者自然数之不尽,因此如黄巢般反抗社会的也大有人在,用朱熹的话说,“今日学校科举不成法。上之人分明以贼盗遇士,士亦分明以盗贼自处,动不动便鼓噪作闹,以相迫胁,非盗贼而何?”洪秀全也是诸多由士而变贼的典型之一。

洪秀全早年也曾苦读四书五经,梦想有朝一日由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完成士人都想完成的梦想。可是十多年过去了,而立之年早都过去了依然屡试不中,连秀才的桂冠还未戴上,他产生了同黄巢一样的心理,绝望之中他发誓:“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吧!”于是,由于挫折他大病一场。在他病后的第6年,也就是1843年他第四次参加广州乡试,结果还是落选。失意的他在《劝世良言》一书中似乎找到了“福音”,他干脆抛弃了圣贤书,而信奉了基督教。

没有读过《圣经》的洪秀全,逢人便宣扬他,把原始基督教教义与中国农民渴望平等、平均、太平和反对压迫、剥削等理想结合起来的教义,成立了“拜上帝会”, 宣传“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大家应该团结起来,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太平盛世。

随后,他又写出了《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作品,为他的追随者们描绘出了一个人间的“小天堂”:“同心放胆同杀妖,金宝包袱在所缓。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各作忠臣劳马汗。”即使是最卑微的人,都可以穿绸缎。农民起义中向来秉持的“平均主义”再次发挥了巨大的效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岭南等地区广大民众纷纷积极参与到“拜上帝教”中来,他与地方政府矛盾也逐渐加深。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拒绝蓄辫、“头有发”的“长毛”信徒,在广西金田村起义。本就算不上太平的世道,又起战乱,“太平又见血花飞”。太平军以青、白、红、黑、黄五色旗装饰其外,以《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充实其里。

在“五色章成里外衣”的完善过程中,大清百姓以最真挚的情感,欢迎太平军的到来,同时也积极地投身到起义的队伍中去,“宁愿在家喝清水,莫让儿女当清兵。清军杀人不眨眼,剥了人皮还抽筋。送儿去当太平军,为着穷人打不平。只要打得清兵败,清水当餐也甜心。”

得到广大民众热烈拥挤的起义军很快攻下永安,并在永安建制,具备了政权雏形。这个时候的太平军士气高涨,他们乘胜北上,又先后攻下了湖南、武昌、南京,于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此后,太平军又兵分三路,进行了北伐、西征和东征,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机关,太平天国的政权得到了巩固。

而此时的清政府,正值清宣宗道光去世,清文宗咸丰帝即位,新旧交替之际。这位新登基的帝王奕定年号为“咸丰”,本是取“咸”的普遍之意、“丰”的富足之意,希望天下丰衣足食,但他却没注意到在卜卦中,“咸”“丰”二字皆为卦名,分别代表“泽山咸”与“雷火丰”,象征沉溺于享乐而不顾大势之意。从卦象上来看,无论是刘伯温的“太极殿前卦对卦”,还是《黄蘖禅师诗》的“亥豕(暗指咸丰于辛亥年即位)无讹二卦开”都为精准地预言了咸丰皇帝和他对待太平天国起义的态度。

咸丰皇帝和朝中的官员一样都浸淫在海晏河清天朝上国的美梦里,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国力愈发地衰微。太平军起事和其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对咸丰和其朝臣矾,无异于“洪水滔天苗不秀”,自然也就引发了他们的恐惧之心。于是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正规军根本无法抵御。

一直到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曾国藩建立了湘军,情况才有所好转。与此同时,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的太平天国,在经历了近现代学者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之后,开始朝向“其亡也忽焉”的方向前行。

常识纪:

湘军

湘军,又称湘勇,是对晚清时期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由曾国藩整合当时湖南各地的团练创立而成。湘军书生加山农的体制和“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精神,都极具特色。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满清政府被迫重用地方武装,湘军得到了发展。清朝灭亡后,湘军一直存在,直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才彻底地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