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当时亨利·福特的做法多么正义,有一点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亨利·福特首先是一个工厂主,然后才是慈善家,所以他的首要任务还是生产和获取利润。从另一方面说,尽管工人在高强度的劳动中忍受着残酷的剥削,但是5美元工资以及他实行的改革计划,确实给工人带来了不少好处。据统计,1914年初,福特工厂用于工人家庭生活的费用为325万美元;到1916年,猛增到了2000多万美元。与此同时,福特公司的工人在银行的存款也在增加。有了良好的收入保障,银行里有了一笔存款,我们知道,腰包鼓了心里就不空了,福特工厂的工人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就连那些工人的妻子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们开始学着上层社会妇女的样子戴起了帽子,发型经过了精心的梳理,穿着打扮也更时尚了。
工厂里的工人们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中的一些人靠着勤奋工作挣了更多的钱,很多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福特车,而拥有一辆福特车正是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的重要标志之一。每到星期天,一些工人,也就是在福特工厂刚刚诞生的为数不少的中产阶级会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到野外游玩,在一周的紧张工作之后,到野外呼吸新鲜的空气,放松心情。
即便在下班的时候,也有一些工人把公司的徽章别在自己的衣服上。那是一块精致的铜牌,形状有点像玫瑰花的花蕾,铜牌上面刻着鲜明的“Ford”字样和每个工人的编号,工人们带着它以此表明他们的身份,也为自己身为福特公司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5美元日工资对美国的最大贡献是造就了这样一批中产阶级,毫无疑问,中产阶级应该成为任何社会的重要部分,这种社会变化被敏锐的新闻媒体发现了。底特律《新闻报》上登载了一幅漫画:一名福特工人上身穿着皮夹克,衣袋里露出很多钞票,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标有“高档商品”字样的货架。
T型车、5美元日薪、8小时工作日,这一切都是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生的,而且每一个事件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亨利·福特瞬间被巨大的成功淹没了。不管是赞成他的人还是反对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他的天才,他抓住了美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对产品的准确定位,为美国最广大的普通阶层提供了最实惠的汽车,同时通过他的种种社会改革,不仅改善了福特工厂工人的生活,也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他已经从一个底特律的汽车新贵转变成为一个新闻人物,在此之后,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媒体、民众、学者、专家的关注,他成功地把自己转变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人物。像《纽约时报》这样有全国性影响的报纸,三个月内发表了35篇文章,介绍他的“光辉”事迹。与此同时,几家发行量很高的杂志也对这位工业巨头进行了报道。《纽约太阳报》不惜使用最夸张的词汇赞美亨利,“亨利·福特拥有与生俱来的机械方面的才能,就像那些伟大的画家、杰出的音乐家、激情四溢的诗人一样,注定会拥有最辉煌的事业,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荣誉背后
亨利·福特已经取得了这样辉煌的成功,底特律这个舞台对他而言实在是太小了,他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美国。1914年1月中旬,也就是在福特公司宣布5美元日薪的几天之后,亨利·福特和詹姆斯·库兹恩斯来到了纽约,住进了豪华的贝尔蒙特大酒店,准备处理一些公司的宣传活动。无孔不入的新闻记者立刻发现了他们的行踪。就在酒店的大厅里,亨利等人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在他们眼里,亨利·福特已经不仅是着名的汽车制造商,而且是美国社会第一流的知名人士。凭着对公共关系敏锐的直觉,亨利知道这将是一个在全国公众面前展示自己风采的大好机会,他也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炫耀自己的高深莫测,不如坦率和单纯,这样更能为自己加分。对于记者们的好奇心,他没有丝毫的冷落。他还不失时机地以他独一无二的方式,阐述了他的理想主义的价值观。记者们对他的配合非常满意,大报小报都对他进行了热烈的宣传。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亨利·福特成为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成功地把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不管在何时何处,他都受到美国大众、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时间一长,他有点不知所措,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有一天,他走进高地园的办公室,对秘书说:“你知道,我觉得我应该戴上假胡子,似乎人人都能认出我。”一波又一波的人群总是怀着好奇心聚集到他在爱迪生大街的住所前,以至于他离开家门去工厂,或者从工厂回到家里都变成一件困难的事。他决定逃离,于是,把家搬到鲁日河畔更为幽静的一处住所——“光明港”。
不过,亨利并不想把自己真正的与公众的视线隔离开来,他已经渐渐爱上了被关注的感觉,更何况,他天生就喜欢那种被人注目的感觉,这不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公司发展都是有好处的。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商人的本性所致,没有足够的关注度,他的产品就不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和今天的企业拼命地做广告是同样的道理。更何况,那些报纸杂志每天都在为他做广告,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足以将亨利·福特本人和公司的知名度极大地提升,这是亨利想要的,而且是免费的。特别是慈善资本家的形象着实使他受用。
尽管一些管理理论的研究者对他的行为还有些疑问,但在广大的工人和群众眼里,亨利是个善良、开明的企业家,与那些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有很大不同,他不仅给自己工厂的工人更高的工资,而且经常帮助一些流浪者或者没有职业的人,让他们在高地园工厂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他甚至雇佣罪犯,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让他们重塑人格。他愿意给年轻姑娘们安排一份工作,让她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份收入,从而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与此相反,他讨厌不劳而获。对于一些老年贫困者,他似乎缺少一份爱心,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份积蓄,以便将来年老失去工作能力时生活有保障。如果没有这份保障,说明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不劳而获是他最不能接受的。
在5美元日薪实施后不久,底特律的通货膨胀急剧上升,工人所获得的实际收入在高通胀率面前大大减低了。作为已经拥有巨额财富的亨利·福特开始设法解决这一问题。
从1919年起,亨利·福特开始了一项具有实验性质的社会改革计划——建立消费合作社,这是一个纯粹的福利组织。消费合作社向工厂的工人低价销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刚开始时,只是销售一些杂货和日用品,到后来,粮食、衣服、鞋帽、燃料等日常用品几乎都包括。那么这些商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低价售出和高价买进之间是不是有一个差额呢?这一点,亨利早已考虑到,他用一部分收入经营福特公司的农场,这样,农场可以出产优质的小麦,再加工成面粉;公司农场中的优质奶牛可以提供优质的牛奶,工人们的食品安全有了足够的保障;为了解决能源问题,亨利还收购了一些煤矿,开采出来的煤炭除了供应公司的生产,还能为工人提供生活所需的燃料。消费合作社提供给工人家庭的所有产品都比市价低25%左右。
对于公共医疗问题,亨利·福特也很重视。1914年,他出资建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医院。福特医院建成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亨利把医院借给政府无偿使用,直到1918年才收回。福特工厂的工人在生病的时候都到自己的工厂医院,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治疗、最好的照顾。对于工人来说,这是亨利·福特给予他们的另一项福祉。
亨利·福特相继开办了几所医院。亨利崇尚技术,特别是在医院这样专业性很强的地方,他绝不允许有官僚作风,更不允许有学阀作风。他到全国各地的医学院校招聘医生,他们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职业道德。在医院里,病人也都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贵和贫贱之分。他还从自己每年的巨额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交给医院,使医生们可以进行各种医疗科研活动。
亨利·福特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在成功前的漫长岁月里,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机械上。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就像一个清教徒,只有工作。成功后,他也经常说:“不喝酒,不吸烟,辛勤劳动,就是人生无上的快乐。”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对工人也是这样要求的。利用5美元日薪制度,无形当中就把工人们牢牢地控制了起来,因为工人们为了挣到全额工资,就必须服从他的管理。
“人人都在工作,人人都很幸福。”“只有工作才能得到他应有的报酬。”这是亨利·福特的观点。对此,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而亨利·福特本人却从不管这些,照样我行我素。他认为是对的,就会坚定地做下去。
亨利·福特一生中最讨厌的人就是从事金融行业的人,早年创业的时候,他不得不求助于大腹便便的银行家,比如那个叫格雷的人。
他认为那些银行家都是寄生虫,只知道钱,恨不能把全世界的钱都装进他们的腰包,他们不劳而获,不创造任何价值。对银行家的嫉妒、蔑视贯穿了亨利的一生,以致后来美国大危机到来时,各界政要人物亲自出马游说他,请他拿出一部分钱来挽救那些濒临倒闭的银行时,他都断然拒绝了。
因为对银行家的蔑视,在对待犹太人方面,亨利甚至一度犯下了大错,遭到抨击。我们都知道犹太人以善于理财着称于世。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犹太人遍布于世界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美国有400万犹太人,当时美国金融界的银行家们大多数也都是犹太人。
由于厌恶银行家,犹太人自然也成了亨利的攻击目标。他说美国存在着“犹太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猛烈抨击犹太人。那么,亨利为什么如此仇视犹太人呢?除了把犹太人和他所鄙视的那些金融家们联系在一起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亨利·福特的父亲威廉·福特是一个爱喝酒的人,从小亨利就常常看到父亲醉醺醺的样子,每当这时候,亨利的母亲、亨利,还有他的弟弟妹妹们就要非常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不对惹恼了醉酒的父亲。这种状况一直到亨利16岁时独自去底特律,离开父亲的家以后。
因此,亨利一直对喝酒有一种天然的反感。长大后,他自己滴酒不沾。他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以后,也不允许手下人饮酒。在他的工厂中,很少有工人敢喝酒,否则,他们就要承担相应的代价,要么不能获得5美元日薪,要么被开除。这既是对工人的惩罚,同时也表明了亨利对喝酒的厌恶程度。
1920年,美国颁布了禁酒令,凡是制作、售卖酒精含量在0.5%以上的饮料都属于违法行为。在实行禁酒令之前,凡是卖酒的人,大多数是犹太人。禁酒令颁布实施以后,许多犹太人暗地里依然从事制酒卖酒的生意以继续获取利润。对酒深恶痛绝的亨利·福特就把这股怨气发在了犹太人的身上。另外,犹太人垄断了服装、鞋帽、玩具、电影等行业,随意提价,牟取暴利,而他生产的汽车却是在逐渐地降价,他认为这些犹太商人心中只想着发财,从来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还有很多犹太人从事电影行业,为了吸引人眼球,提高票房收入,不惜大肆渲染色情、暴力,亨利认为这严重扰乱了年轻一代的认知,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亨利·福特都认为犹太人是美国的“祸害”,他们的所作所为和他所提倡的善良、节俭、勤奋、创造的生活方式水火不相容。正是由于上述观点,亨利·福特才不遗余力地抨击犹太人。这种抨击也导致了舆论反过来对他的反击,使亨利一度处于非常尴尬的状态。但是,在福特公司的工人当中,有大约4000名犹太人,亨利对于他们并没有歧视,只要他们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就能获取每天5美元的工资。
亨利·福特以此让世界了解他,了解他所推崇的美国式的价值观念。然而,他刚刚开始的辉煌恐怕要被暂停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了,亨利将以他自己的独特方式参与到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