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女性健康与保养
7892500000038

第38章 常见妇科疾病与防治(3)

卵巢肿瘤可发生蒂扭转、破裂、感染或恶性变等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蒂扭转,也是常见的妇科急症,多见于蒂长、活动度大、重心偏向一侧的囊肿,常发生于患者体位改变或子宫位置改变较大时。扭转后病人出现一侧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检查可发现有包块,张力大,压痛以瘤蒂处最重。蒂扭转一经确诊,应立即切除。第二种并发症是囊肿破裂,可自发破裂,或由挤压、分娩、性交、妇检或穿刺引起,其症状轻重取决于内容物的性质及进入腹腔量的多少。凡疑有卵巢肿瘤破裂,均应剖腹探查,尽量减少瘤细胞种植及内出血的发生。第三种并发症是感染,较少见,多系扭转后与肠管粘连,由肠道细菌感染所致,最好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恶性变是卵巢肿瘤的又一严重并发症,早期恶变多无症状,常不引起患者注意,发现症状时2/3的患者已达晚期。故卵巢肿瘤诊断一经确定,应及时手术,以防恶变。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疾病,但3/4的卵巢肿瘤为良性肿瘤,恶性只占卵巢肿瘤的1/4。凡已确诊的卵巢良性赘生性肿瘤,均应尽快手术切除。可根据患者年龄及生育要求,选择下列术式:

1.卵巢肿瘤剥除术:适于卵巢肿瘤体质较小且双侧生长的年轻患者,仅行肿瘤剥除,而残留正常的卵巢组织可继续行使卵巢的功能。若双侧卵巢肿瘤体积已相当大,也应尽可能保留卵巢皮质,从而保全患者的内分泌功能,保存生育能力。

2.卵巢囊肿切除术:患者年龄较大(45岁以上),患双侧卵巢肿瘤,若一侧瘤体大,不易行囊肿剥除术,则可行附件切除术,而对另一侧肿瘤应尽量行囊肿剥除术。

3.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处于围绝经期或绝经期的女性若患一侧或双侧卵巢肿瘤,均应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肿瘤切除后,均须立刻进行病检,了解有无癌变可能。

卵巢恶性肿瘤虽然只占卵巢肿瘤的1/4,但因疗效不稳定,复发率又高,所以常常采用手术切除,并配合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而不像卵巢良性肿瘤仅采取手术治疗即可。

葡萄胎及其防治

葡萄胎是一种良性的滋养细胞肿瘤,是由于滋养细胞大量增生,绒毛变成大小不等的水泡,并且形成相连成串的葡萄状,故称葡萄胎。葡萄胎可发生于育龄期任何年龄的女性,但多数发生在两头,即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经产妇多于初产妇。

葡萄胎的主要症状是:停经以后阴道流血,多在停经8—12周时出血,量多少不定,有时可排出葡萄样物。它的一个特征表现是子宫异常增大,多数超过停经月份应有的大小。有些仅孕2~3个月,而子宫底高度已达脐水平,相当孕5个月大小。除此以外,葡萄胎患者往往妊娠反应症状比一般妊娠严重,而且很早就可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葡萄胎患者一经确诊,必须迅速清除子宫内容物。如患者失血过多,严重贫血,应先输血纠正。目前,均采用吸宫术清除子宫内容物。因宫腔大,出血多,不易一次吸刮干净,多于术后5~7天再做第二次吸宫术。每次吸刮出的组织必须送检。术后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年龄在40岁以上,有恶变可疑者,可考虑做子宫切除术。对于年龄大于40岁的病人,子宫明显大于停经月份,不易随访者可行预防性化疗,多应用放线菌素(更生霉素)或5一氟脲嘧啶,一般只用一个疗程。

绒毛膜癌及其防治

绒毛膜癌即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对女性生命威胁很大,绝大多数与妊娠有关,继发于正常或不正常妊娠之后,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女性,有40%—50%发生于葡萄胎之后,其余则分别发生于正常分娩或流产后,发病时间多在妊娠半年至两年内。还有少数发生在未婚或绝经后女性,往往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同时存在,属生殖细胞肿瘤。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恶性葡萄胎相似,但绒癌阴道流血可出现在葡萄胎刮宫后,也可出现在各种流产、足月产、早产后。从临床表现上,难以将恶性葡萄胎与绒癌区分开,只能通过病理检查有无绒毛结构方能进行鉴别,前者病检可见绒毛结构,后者病检未见绒毛结构。

绒癌患者经化学药物治疗有明显效果,治疗时可综合采用化学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放疗等。具体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除原发子宫病灶外,手术疗法还可切除某些经化疗未能完全消退的转移病灶。在子宫穿孔或外阴、阴道转移结节出血用药物及输血条件不具备时,手术治疗就更有必要。如果条件许可,病情不紧迫,应在术前、术后使用常规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一般采用5一氟脲嘧啶、氨甲喋呤、更生霉素等药物,以这3种药最常用,且效果好。5—氟脲嘧啶和更生霉素疗效最好,不良反应小,常作为首选药物,两者常合并使用。

3.放射治疗:目前药物结合手术治疗绒癌已取得较显著效果,成为治疗绒癌的主要方法,故较少用放射治疗。但由于绒癌对放射较敏感,所以,也可用放射线体外照射,如对于出现阴道转移结节,引起大出血者,除手术切除外,亦可用镭或钴60放射治疗,达到止血及根治的目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防治

子宫内膜组织出现于正常子宫腔内壁以外者,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于30一50岁的女性,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病。根据异位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两型合并存在的混合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本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痛经,特点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除此之外,往往合并不孕、月经异常、性交痛、肛门痛、尿路刺激等症状。检查时,内在性异位者可摸到子宫增大,有压痛,外在性异位者可触及子宫粘连固定,—侧或两侧附件可触及与子宫相连的包块。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等疗法。药物治疗适于年轻患者或病变广泛不宜手术及术后复发者,主要是采用孕激素类药物抑制卵巢排卵,以达到缓解痛经的目的。另外,也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症状严重或病变局限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又分为保守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两种。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只切除病变组织而保留子宫及一侧或部分卵巢组织,术后继续用药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全部子宫及附件。对病变粘连重,或因身体弱不宜手术的患者,可用放射线体外照射卵巢部位,使之闭经,以达到治疗目的。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月经不正常的患者,经检查没有生殖器官疾病或全身出血性疾病,而是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精神过度紧张、环境和气候改变、营养不良等,都可以通过对大脑皮层的干扰,造成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功能失调,从而引起月经异常。功血在临床上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两种。无排卵型功血多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最常见的症状是不规则的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血时多时少。有排卵型功血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又分为黄体发育不全和黄体萎缩不全两种:前者表现月经周期缩短,少于28天,常合并不孕、孕早期流产或早产。后者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而经期延长,或经前、经后有淋漓不尽出血,出血量不等。对于功血患者,根据月经失调的病史和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和全身性疾病后,即可初步诊断。因它是由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还需通过一些特殊检查了解内分泌的功能情况和出血类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人要解除思想顾虑,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出血期间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功血的治疗原则是止血、调整周期和纠正贫血。对患有无排卵型功血的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除上述治疗外,还需要恢复排卵。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只要止血和调整周期,而不需要恢复排卵。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适当的止血方法,如刮宫术、性激素类药物、止血药及中药治疗等,其中,以刮宫术和性激素药物止血法应用较普遍。刮宫术适于急性大出血和长期出血不止久治无效的女性。性激素类药物中的孕激素、雌激素多用于青春期、育龄期女性,雄激素多用于围绝经期功血患者。一般采用人工周期法调整月经周期。无排卵型功血者可采用克罗米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对年龄大、贫血重、经刮宫和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做全子宫切除术。

淋病及其防治

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侵犯生殖器官和泌尿道,除此之外,还可引起结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等。淋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淋病患者感染后一般是症状轻微,故容易被忽视而不能及时治疗。主要表现为尿道、子宫颈和前庭大腺的炎症,被淋球菌感染后的尿道炎症状为尿频、尿痛,引起的宫颈炎症状为宫颈红肿、糜烂、白带增多或有脓血性白带等,阴道口和外阴部感染后也会发生红肿、糜烂,并且有瘙痒感,20%~25%的淋病患者可引起前庭大腺炎,阴道口两侧肿胀、疼痛,炎症严重时可形成脓肿。

治疗淋病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治疗原则为早期、系统、足量的药物治疗,应当夫妇同时治疗才能彻底根治。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急性淋病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外阴清洁,禁止性生活及过多内诊,如已形成前庭大腺脓肿,应切开排脓。

2.无合并症的淋病患者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口服丙磺舒;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四环素,孕妇不宜用四环素,可改用红霉素。

3.淋必治又称壮观霉素,此药安全有效,能杀灭对青霉素有耐药性的淋球菌株,但不宜用于孕妇或新生儿。

4.患有急性淋菌性盆腔炎者,应当卧床休息,取半卧位,静脉点滴青霉素,病情稳定后可改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急性盆腔炎往往有混合感染,应当联合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软下疳及其防治

软下疳是由杜克雷氏链杆菌通过性交感染所引起的性病。主要在大小阴唇或会阴处发生小的红斑或丘疹,破溃后形成浅溃疡,其边缘柔软无硬结,周围组织水肿,具有明显疼痛与压痛,常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胀,但极少形成化脓。多为不洁性交引起。潜伏期3—5天,溃疡或化脓淋巴结的分泌物或脓液中找到革兰氏阳性杜克雷氏链杆菌即可诊断。

用磺胺药物或链霉素治疗软下疳均有明显疗效。对外阴溃疡,应用磺胺二甲嘧啶,每次口服1克,每日4次,首剂加倍,共10日,多可治愈。如用药5日后,溃疡仍在,后5日可加用链霉素,每日1克。伴有腹股沟淋巴结炎者,应磺胺二甲嘧啶与链霉素协同治疗,共10日。已有化脓时,可用粗针穿刺吸脓,不应切开,以免继发感染,溃烂加重,影响破口愈合。

尖锐湿疣及其防治

外阴尖锐湿疣系由人乳头状病毒引起的发生于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的尖头疣瘤状良性病变。外阴部炎症或外阴部长期受分泌物刺激及妊娠期外阴组织疏松,均促使本病发展。对于本病患者,主要采取局部治疗。根据病因,积极治疗外阴炎、阴道炎和宫颈炎。注意外阴卫生,保持清洁、干燥,用1:5000高锰酸钾或2%~4%硼酸液坐浴,每日1~2次。小的病损可用石炭酸、三氯醋酸、雷锁锌等腐蚀,每5~7天1次,点涂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皮肤,也可直接使用激光或微波治疗仪进行治疗。较大的或多发湿疣可在局麻下电灼切除。

乳房的生理特点与诊断

成年女性乳房是两个半球形的性征器官,位于胸大肌浅面,外上方形成乳腺,乳头位于乳房的中心,周围的色素沉着区称为乳晕。

乳腺有15~20个乳腺小叶,每个乳腺小叶由小乳管和腺泡组成,是乳腺的基本单位,以乳头为中心成放射状排列,乳管开口于乳头。

乳腺是内分泌腺的靶器官,其生理活动受垂体前叶、卵巢及肾上腺皮质等激素的影响。育龄期女性乳腺的生理状态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激素的影响下呈周期性变化。妊娠期和哺乳期乳腺明显增生,腺管延长,腺泡分泌乳汁。哺乳期后,乳腺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绝经后腺体逐渐萎缩,为脂肪组织所替代。

检查乳房时,室内应光线明亮,病人端坐,两侧乳房充分暴露。

1.视诊:观察两侧乳房的大小、形态是否对称,有无局限性隆起或凹陷,乳房皮肤有无红肿及“桔皮样”改变,浅表静脉是否扩张,乳头、乳晕有无糜烂。

2.扪诊:病人端坐,两臂自然下垂。检查者采用手指掌面而不是指尖进行扪诊,不要用手指抓捏乳腺组织。检查顺序为乳房外上、外下、内上、内下各象限以及中央区,先查健侧,后查患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