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教孩子吗全集
7892600000012

第12章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4)

“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然而,在你们一起打完篮球、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对他们没有压力,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

2.奖励诚实

当你的孩子承认他开了你的车去看电影,并且不小心在车的侧面划了一道时,确实他犯了不小的错误,但你必须首先对他的诚实表示肯定。孩子们最担心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而失去父母的爱,所以你要特别注意鼓励他们养成主动承认错误的好习惯。

3.控制你的反应

和孩子的谈话中,可能会有很多令你不高兴或失望的事情,你必须很好地控制你的情绪。比如,尽管当儿子告诉你他没有被校足球队选中时,你和他一样很失望,也不能让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孩子都不喜欢让家长失望,如果你过分表现出失望,会造成以后他只报喜不报忧的后果。

4.慎用批评

不要过早地跳出来下结论,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边听边用“嗯!”“我知道这很伤你的感情”,这样表示理解的话,来鼓励他们把事情叙述完。听完了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我们越来越应该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通过深刻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当然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能在我们这里获得帮助。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他会逐渐把你当成一个可靠又对他有帮助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会更愿意和你交流。专家们说,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往往更愿意与人交流。

5.尊重孩子的隐私

即使对于最开放的、最友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来说,他们还是有他们自己的秘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学着和父母分离,越来越多的依靠朋友。这时的我们也应该降低我们的期望值,不要像小孩子一样要求他们把什么都告诉你。我们应该做的,只是让他们知道,如果你需要,我们永远在你身边。在轻松、民主的家庭环境里,他们反倒更能表现出他们的童心,不必装出大人的样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父母箴言

父母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父母对小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

自古以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总要表现出几分威严,老是那副“一本正经”的样子,生怕在孩子面前丢了面子、跌了架子,不成体统。孩子做了错事就训斥,多问几个问题就嫌罗嗦,提什么要求都是非分的,只能是“我说你听、我训你忍、我打你挨”,使孩子完全处于不平等的“弱势”的地位。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往往考虑的是需要什么样的孩子,如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忽略了对孩子自尊心的培养。殊不知,孩子树立正确的自尊观对其以后的性格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如果孩子总是在一种自卑、压抑甚至恐慌的环境中生活,必然会造成心理失衡、性格怪异、心灵扭曲,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在美国的家庭里,大人跟孩子谈话,总是蹲下身子和孩子“平起平坐”。美国人认为,孩子虽小,但也是独立的人。蹲下来跟孩子谈话,不只是为了表示大人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示大人对孩子的尊重。而且,蹲下来跟孩子谈话,既在有形之中缩短了大人与孩子形体上的距离,使孩子没有压抑和恐惧感,又在无形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同大人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可是,我们有些父母,却常常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过来!别摸!”“去!去!去!别烦我!”等等,居高临下,惯用命令式的语言语调。从说话的态度来看,中国父母比外国父母威风得多,可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却并不可敬。

其实,是否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孩子真正当作和自己一样,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影响到家长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与教育孩子的一系列问题。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但是,令大多数父母深感头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却总不以为然,还常常会视父母的谆谆教导为没有意义的唠叨,甚至拒绝与父母交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父母的谈话方式有问题呢?

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失败,不是因为缺少对孩子的爱,而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的尊重。一方面,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面,在与孩子交谈时,他们又习惯于要求孩子完全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做法包含了很大的矛盾,它只会导致孩子对与父母交谈的害怕。要成功地与孩子进行有教育意义的交谈,父母必须始终小心翼翼地去维护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人与人之间经常需要思想上、感情上的平等交流,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也都有这种渴求。要做到平等地对待孩子,父母首先就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谈话的姿态,而要蹲下身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沟通最真实的内容是真诚,要做到与孩子平起平坐,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家庭大事要让孩子有知情权

父母箴言

孩子虽小,但毕竟是家庭成员之一,孩子和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父母在遇到某些关系到家庭的大事时,应该让孩子知道,并且应该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件事很重要,我们想听听你的意见,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们在追求社会民主的同时,不能忽视家庭民主的重要性,更不能忽视家庭民主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个家庭的民主气氛表现在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参与权,不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而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尊重。对孩子要事事用商量的口气,并且给他们自己做主的权利,家长的任务只是给予指导,而不是替孩子作决定。

从小就在一种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参与意识一般都比较强。除了对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家庭事务怀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外,他们还会对那些与他们不直接相关的事,比如“大人的事”或者家庭的“公共事务”怀有兴趣。比如孩子经常主动打听大人的事,在大人说话时插话,渴望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渴望自己的意见能得到家长的认同和尊重,并能影响家庭决策等。

家长原则上要对孩子的各种参与行为予以鼓励,但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尤其对于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对人事的认知水平、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家长对他们参与家庭大事的行为还是要有所选择、有所限制。但是孩子毕竟渴望了解大事、知悉情况,即使自己不能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和决策,至少还是希望大人能及时告知有关情况,如果大人能主动向孩子通报某些家庭大事,使孩子拥有相当的“知情权”,孩子往往会深受感动,也会因此更加爱家爱父母。

家长可以让孩子拥有哪些家庭大事的知情权呢?以下这些事情可以让孩子拥有知情权。

1.聘请保姆或家教

家长为孩子聘请保姆或者家庭教师,相当于为家庭引入新的家庭成员,而且这两者与孩子的关系密切,如果聘用期较长,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家长在作聘用决定时,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使孩子心理上有所准备,并在一定程度上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的家长喜欢在这些方面完全包办,搞突然袭击,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为孩子聘请来一位保姆或家庭教师,让孩子一时之间无所适从、手足无措。

2.选择就读学校、选择学科

家长为孩子选择哪一所小学、初中或高中就读,事先应将选择的理由告知孩子;孩子是选读文科还是理科,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参考意见,而最终应由孩子自己作决定,不能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家长代替孩子做出选择。

3.父母升职加薪

这些基本上属于父母个人的隐私,本来可以不告诉孩子,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私事告诉孩子,说明父母很尊重孩子,也可以让孩子分享家长自己成功的喜悦,而且孩子也会因此心生感动,更加爱戴父母。

4.家庭危机

包括家庭面临的经济危机,包括家长事业受到重挫,如生意失败、自己的企业破产倒闭、家庭陷入财务困境等;家庭与外部关系的危机,如家长与亲戚、邻里交恶,关系破裂等;孩子的父母有一方遭遇重大疾病、灾祸等,如家长因罹患不治之症、遇到严重车祸而生命垂危、去世,等等。很多家长往往将这些大事掩着捂着,不让孩子知情,家长认为孩子会因此受到干扰、刺激,承受不了打击,并以为这样做是在关心和保护孩子,实际上是骨子里不相信孩子有理解、忍耐、体谅的素质。孩子即使年龄尚小,他同样也能承受、忍受这些生活的磨难和苦难,并更容易因此而养成成熟、稳重、宽容的精神品质。当家庭面临这些危机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个机会,让孩子提早接受、忍受这些压力或苦难,对孩子而说是很好的人生训练的机会,但我们有不少父母却将这些机会白白放弃了。

5.父母分居、离异或再婚

父母因感情破裂而分居、离异,或者单身父亲或母亲需要重新组织家庭,这些都应让孩子及时而充分地知情。家长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但应充分照顾孩子的感情、感受、尊重孩子以及孩子的其他亲人的意见,不能一味地从自身角度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尤其是对那些年纪尚小的孩子,家长在这方面的决定往往会深刻影响孩子今后的性格定型和生活态度,因而家长在处理自己这方面的事务时,一定要同孩子充分地沟通,及时传达有关信息,以便在自己作决定时能更多地照顾孩子的立场。

6.家庭的重大采购事项

包括购房、购车、购置电脑、冰箱、彩电、手机等,这些都可以告诉孩子,使孩子对家庭的财经活动有所了解,也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员。当遇到事情尤其是和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时,父母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总以为孩子太小,根本没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即使跟他们商量也没有用。当然,生活中有些大人的事情是不必让孩子知道的,但是有些事情却完全应该让孩子参与讨论。遇事经常和孩子商量,听听孩子的意见,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