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教孩子吗全集
7892600000023

第23章 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2)

有一个叫毛毛的男孩,在幼儿园被称为“小霸王”。“哇——”有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一边哭,一边用手使劲指着毛毛。唉,不用说,一定又是毛毛干的“好事”!毛毛的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都为毛毛操碎了心。原来,毛毛是一个爱打人的孩子。他一会儿打哭了真真,一会又推倒了鹏鹏……真是闯祸不断!毛毛的爸爸妈妈经常要面对上门来告状的父母:“你们家毛毛是怎么搞的?平白无故地就把我们家的孩子打哭了!”

毛毛并不比别的小朋友高大、强壮,但是他就是爱打人。当与别的孩子发生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他不是争辩,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了再说;别的小朋友不愿跟他交换玩具,他不是继续央求或者找老师反映,而是伸手便打;他甚至会无缘无故地打人,老师说:就算是为了表示对某人的好感,他也会采用这种手段。

毛毛的“战术”很多,他有时用手打,有时用脚踢,有时用牙咬,还用指甲抓、脑袋撞……全班所有的小朋友身上,都有他留下的“记号”,差不多每天都会有一个小朋友带着新的伤痕回家去。

幼儿园里所有的孩子都怕他,因为大家时刻都在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遭毛毛打。

毛毛的行为确实给别的孩子带来了很大伤害,这种无缘无故打人的坏习惯,说明孩子有“暴力”倾向,这种现象的发生反映了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误。

现在的“小皇帝”由于家长的溺爱,有“小霸王”作风的并不是个别现象,这是应该引起全社会足够重视一个问题。有的“小霸王”到哪儿都欺负别人。对此,父母可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与他玩:同时警告“小霸王”:不许欺负人。

有些父母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孩子,表现出攻击行为。有的父母只要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稼”到别的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暴力倾向。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父母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形成暴力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孩子,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如果孩子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对于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有关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1.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

2.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让他思过、反省,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如果把这种方法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愤怒。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5.及时制止

如果孩子打了人父母不制止,打人就成为攻击行为的“奖励物”,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可以去打别人。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要及时处理,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

6.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父母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7.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与邻里相处不要动辄诉诸武力,营造团结和睦气氛。要教会孩子从小宽厚待人,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克己、宽人,真诚、友爱。要让孩子懂得,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有宽以待人之量,才能成为一个懂道理、识大体的孩子。

孩子受欺负了该怎么办

父母箴言

有的父母在家里总对孩子说:“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实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孩子以牙还牙,会使孩子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最正确的,有可能他也会去欺负他人。

妈妈从幼儿园接回丹丹,发现她的手上有一块青紫,还依稀可辨出是两排小牙印。妈妈问:“丹丹,这是怎么回事?”丹丹说:“壮壮咬的。”“他为什么咬你?”“他跟我抢玩具,我不给他,他就咬我了。”妈妈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的宝贝,从来一个手指头都没动过,可到幼儿园,就被小朋友咬了,还这么厉害。妈妈继续问:“那你打他了吗?”“没有。”“那你怎么办了?”“我就哭了!”“你这孩子,他咬你,你就应该咬他!”

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之后,心里肯定不舒服,但父母要学会正确对待这样的事。

父母的不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希望能引起注意。

1.教孩子以牙还牙

有的父母在家里总对孩子说:“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实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孩子以牙还牙,他会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最正确的,有可能也成为具有攻击性的孩子。而且,对于那些生性比较软弱的孩子,再怎么教也是教不会的。

2.父母介入孩子的纠纷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负了,就去找打人的孩子,帮孩子出气,也有的父母找到对方父母,理论一番,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小孩子打架不记仇,一会儿就好。如果父母亲自出面,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

3.教孩子不和打人的孩子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人不好惹,就不和他玩,这其实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变得懦弱。因为在发生争执的过程中,他们也是在经历、在尝试、在体验,孩子间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

为了避免孩子受欺负,平时父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孩子进行训练。

1.教孩子身手敏捷

父母应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获取有益的经验,教孩子身手敏捷。比如在家里时,父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教孩子逐渐学会躲避危险。在外时,也允许孩子和要好的小伙伴之间打闹,这是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游戏,他们也能学会躲避危险。当孩子和他人出现争执的场面,父母可以观察他们如何处理,当他们无法正确处理时,再帮他们解决,经过这样的交往,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处理问题的。

2.教孩子学会大声求援

父母要引导孩子在受欺负时,学会大声求援。有的孩子生性软弱,当别人欺负他时,他只知道向后退,一直退到墙角。孩子越是退缩,欺负他的人可能越是厉害。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应当告诉他,不用害怕,而要大声呼救。高声地喊叫,能吸引其他人的注意,使攻击的人住手。

那么,孩子受欺负后,父母该如何处理此事呢?

1.不急于下定论

看到孩子哭哭啼啼,满脸受委屈的样子,父母顿生疼爱之心是很自然的,但不能就此不分清红皂白地咋咋唬唬:“谁欺负你了,告诉爸爸,我找他算账去。”或“谁把你的衣服弄脏了,让他妈妈帮你洗。”这样,会使孩子造成“爸爸、妈妈向着我”的感觉,有时候因不明事情的真相,容易把事情搞糟。

2.了解事情的经过

父母应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有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能发表意见。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父母不能给予诸如“是他先动手打你的,是吗”,“你没有动手,对吗”等诱导或暗示,而是鼓励孩子做个诚实的人,讲真话。

3.和孩子共同分析

孩子受欺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别人无意识的行为。如某个孩子在追逐嬉戏时撞倒了自己的孩子,或在做游戏时,因沉湎于某一角色(如解放军)而打了自己的孩子所扮演的角色(如特务)。其二,归根结底是自己孩子不对。有时候,孩子确实被别人欺负了,但事情的真相是,他昨天欺负了别人,或他自己的言行导致了别人的正当“防卫”,乃至发生了“防卫过当”。其三,确实有一些专横跋扈的孩子,他们常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父母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有利于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圆满地解决好纠纷。

4.问问孩子“你准备怎么办”

凡事都由父母和教师拿主张,这是孩子独立性不强的表现。因而,在找到孩子受欺负的根源后,父母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态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5.与孩子一起商讨处理问题的方法

对于别人无意而造成的伤害,父母和孩子都应持原谅对方的态度,及时给以安慰。倘若根源出在自己孩子身上,则应说服孩子首先向对方道歉。倘若责任完全在对方,则鼓励孩子去和对方讲理。

6.和对方父母交心

不管是自己的孩子真的受了欺负,还是他欺负了别家的小孩,父母最好能抽出时间去和对方父母交交心,态度要诚恳。双方父母彼此达到谅解,和和睦睦,也会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为“玉帛”,在日后的岁月里友好相处。

7.让老师知道并安慰孩子

当孩子受欺负后,父母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让老师知道情况,老师一般会采取一些保护孩子的措施,避免他再次受到伤害。父母发现孩子被欺负之后,应该给孩子恰当的安慰,因为孩子的心理素质较差,受欺负后,他们的心理会受到伤害,恰当的安慰能弥补这种伤害。

总之,当孩子受了欺负时,父母要冷静、豁达,对孩子的关心要恰当,化不愉快为愉快,化不利为有利,充实孩子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教孩子学会认错

父母箴言

在管教孩子方面,父母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管教技巧。当孩子有错误的行为产生时,父母需于第一时间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及勇于认错,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对他的成长大有益处。

小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霸王”,到外面玩时,不是推倒邻家妹妹,就是一脚踢哭比他大的小哥哥,妈妈总是不停地应付小龙闯的祸,可小龙自己连个“对不起”都不说。

一次,爸爸带小龙到叔叔家做客,小龙和妹妹一起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俩人就为谁扮演警察而吵起来,小龙一把将妹妹推倒,妹妹哭着向小龙的爸爸告状:“他欺负我!”爸爸拉过小龙要他向妹妹道歉,小龙不说话。眼看爸爸伸出手就要打自己了,小龙不服气地拉着长声说:“我错了,哼!”看着小龙一副不知错的模样,爸爸真是又急又气。

孩子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孩子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父母应正确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教孩子学会认错。

1.告诉孩子错在哪里

孩子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父母切不可对孩子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

2.孩子犯错要及时纠正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这样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孩子,父母不仅要注意孩子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如何处理孩子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孩子犯的错误更值得父母思考。

3.当孩子不承认时

父母不要忘记,他们毕竟还是小孩子,生理的、心理的发育都还在进行和完善,他们有很多自身不自觉也难以控制或者避免的年龄局限。不要总是用大人的想法来猜测甚至强加他们,他们需要的更多是帮助。坐下来和他聊聊。如果这件事情足够严重或者值得认真,那么,和孩子平静地坐下来,让他说说这之前都发生什么了,或者他所知道的关于这件事的什么细节。孩子没有恶意心理,说说事情可能就真相大白了。如果只是一件小事,那么就和孩子来一起解决和处理它就好了。“至于是你还是小狗把毛巾扔到了厨房并不重要,但小狗不能帮我把毛巾拿回洗手间,你可以,对吗?谢谢帮妈妈做这件事!”

4.当孩子怕父母生气不敢说时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孩子,以为这些小家伙只是因为畏惧“皮肉之苦”或者“一顿臭骂”而不惜撒谎耍赖,做了错事不敢承认。事实上,真正让他们感觉受伤或者内疚的,是爸爸妈妈愤怒中隐藏的沮丧,是爸爸妈妈的难过。可我们也的确不能高估了这些孩子,因为他们相信可以借助回避责任、矢口否认来换取父母的不失望、不难过。这时,爸爸妈妈应该告诉他:“如果你做错了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诉我。也许我会有一点点生气,但是,我会更高兴你能诚实地告诉我一切。”

5.教孩子说“对不起”

“对不起”不是人人天生就会说、就懂得说、就明白为什么要说的。道歉也需要一边成长一边学习。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只是他们还不能够正确地分辨在什么情况下它叫做“自尊心”,什么场合它就变成了“固执”和“无礼”。教会孩子那些不伤害别人,也不会有损自己的做人之道。爸爸妈妈应该告诉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告诉他,当他做了让别人失望或者难受的事情时,道歉可以使对方感到舒服,并且有利于解决问题。让他试着体会“换位—同情”的道理。让孩子明白,能说出真诚的“对不起”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实是同样困难的。当孩子学会了诚心诚意地道歉时,他也就不会去推卸自己的责任了。不过,一定不要强迫孩子说“对不起”,所有的一切是要让孩子最终明白,只有自己真心地感到抱歉了,你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轻松起来。

学会聆听孩子的说话

父母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