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教孩子吗全集
7892600000038

第38章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2)

女儿真的试了试,又问:“我看电视剧里接吻的男女都是找个适当的角度,是不是怕鼻子碍事?”

“你观察得很仔细,说对了!”母亲回答。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开始亲身体验到身体的微妙变化,如果在这之前,他们已经接受过来自父母亲的科学指导,便不会对月经初潮或遗精感到紧张。但是他们仍然会感到害羞,父母亲要以巧妙的方式引导孩子坦然对待性成熟。

一位细心的母亲发现上初二的儿子红着脸,在藏掖被精液弄脏的床单。她悄悄告诉了丈夫:“儿子有了梦遗。”

父亲拍拍儿子的肩膀,说:“儿子,爸爸祝贺你,这说明你已经是个男子汉了。”

事后,父母送儿子一本青春期科普读物。

很多专家都认为,家庭进行“性”教育具有个体化、生活化的优势,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为理想的渠道。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性教育应滞后于他们的生长发育,水到渠成,无师也能自通。据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母亲在其女儿初潮前没有告诉过孩子如何处理。这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破坏孩子的纯洁性,会在无意中起到不良的教唆作用。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现实,一方面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存在着各种性困惑,正处在探索阶段,如果他们得不到有关的性知识,学校及家长没有针对他们的成长发育进行性教育,他们便会主动去寻找。处在多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对来自各种途径的性知识很难分清良莠,他们容易在对性和两性交往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去尝试、体验。另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性教育遮遮掩掩、欲言还休,使“性”在青少年眼中愈加神秘,偷吃“禁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性生理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性发育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家长和老师应该教会孩子正确对待有关性的问题。父母是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人,也是承担子女教育的最佳人选。子女的性教育应该在青春期前就开始,因为一般来说,儿童时期的小孩就对男女性器官不同产生了好奇心。父母应该多读一些有关性知识的书籍,或者向专家求教如何正确解答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困惑。

青少年性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更多性犯罪和性暴力。除了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性教育的主要阵地以外,社会上的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在这方面也大有可为,比如,心理咨询机构可以借助成熟的个案咨询和集体活动模式来开展青少年性教育。

作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责无旁贷,那么该怎样做呢?

1.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进行教育

美国性教育家戈尔顿教授认为,受过家庭性教育的青春期少男少女,大都能推迟首次与异性接触的时间。同时,戈尔顿教授还强调:“不要指望仅仅用某种教科书来解决孩子青春期的所有问题,而最好的家庭性教育的方法是与孩子拉家常。”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可以借某件性方面的问题,打开话匣子,让孩子了解性活动及相关知识。了解这些并不等于允许他们过早地这样做,而是要让孩子知道过早这样做会有害无益。

2.给予适当的性知识和婚姻观念知识教育

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很不够,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又渴望了解这些,如果他们从正常的渠道不能满足需要,他们就会感到神秘,从不正常的渠道去探求,比如色情文化就会引诱孩子走上邪路,这岂不是更坏?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正确地讲解性和婚姻的基本常识,或者给孩子挑选一本健康科学的书籍让孩子看,给孩子说:“你长大了,应该了解一些正确的青春期常识,给你一本书,好好看看,它会协助你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不善言辞的父母可以把这种话写在书的扉页,对孩子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3.家长生活要检点,不给孩子性刺激

科学的性知识是理性的,正确的性教育也不会给孩子以性刺激,而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是非理性的,往往会诱发孩子的性冲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检点,不要在孩子面前有性行为或过分亲昵的举动,在家里不要看色情录像。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鼓励孩子参加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如果孩子有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要积极地鼓励他们发展,不要怕耽误学习而限制或禁止,孩子需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单调乏味的生活会使孩子寻求刺激来调节疲惫的身心,稍有不慎,孩子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让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使孩子的业余生活被健康的活动所占据,让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无机可趁。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箴言

孩子健康成长是父母亲最大的心愿。但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真正的健康是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虽不同知识教育那样可以立竿见影,但它对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塑造一个健康的生命,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这些都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关系重大,儿童心理不健康,未来就有可能会产生人格缺陷和行为障碍。

在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不仅成人要承受形形色色的诸多心理压力,而且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也要直面来自学习、生活、家庭和社会的种种负担,使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并受到广泛关注。

“独生子女时代”的青少年面临很多困惑:学习的压力,亲子关系的紧张,周围同伴不良行为的影响,早恋的困惑,自身的忧郁、孤独,沟通能力的薄弱……都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而青少年正处于独立意识增强,人格要求独立的阶段,更渴望父母的倾听,而不是说教。如果父母能有意识地在孩子“叛逆、渴望独立”的阶段更多地跟孩子沟通,给以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地调节孩子的情绪,那么将会帮助他们很好地度过青春叛逆期,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得更完善。

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主动、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反之,便谓之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行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对心理健康的绝对化、片面性理解,认为有一点缺陷和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而乱扣“帽子”,或者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没有烦恼、没有不良情绪和消极行为。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是相对的。

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都极为关注,但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现代的父母关注多少,又了解多少?

具体来说,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几个衡量指标:

1.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个性特点、都有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不会苛求自己。

2.有自信自立精神

心理健康的人,会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3.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4.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调整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让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呢?

1.注意观察孩子的心路

在孩子满不在乎的言行中,往往潜伏着能反应孩子心灵变化的重要信息。如果父母没有注意或即使注意到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会使孩子朝着不合理的方向发展,或由于过度干涉孩子的世界,反而会扭曲孩子的心灵。父母应该经常充满理性和爱意与孩子接触,留意孩子的表情、孩子的眼睛,观察孩子四肢的动作,体察孩子有没有流露于外表的心灵动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随时注意到孩子心灵扭曲的兆头,或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闪光点。这样就能及时纠正将要扭曲的兆头,留心发扬那些闪光点。

2.引导孩子调整目标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在追求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时,如果经常感到挫折失败,就会降低积极性,产生自卑、自责心理。基于此种情况,父母应适时引导孩子调整期望,寻找最佳的奋斗目标。在这方面,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父母的做法值得学习。瓦拉赫起初选择文学的道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却成绩很差。父母便研究孩子的性格特点,并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油画。然而他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父母又主动征求学校意见,根据儿子做事一丝不苟的表现,接受化学老师的建议,让孩子转学化学。由于目标恰当,瓦拉赫在化学方面一下子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学生中遥遥领先。这一事例说明,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父母应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其共同确定可行的奋斗目标,尊重孩子的选择,使孩子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得过且过,以此而感到心理平衡和充实。

3.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动辄发怒,当有人对他讲话严厉,或他自己的想法碰壁时,马上就激动起来,这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而造成的后果。孩子从小的时候起,通过受到训斥,能学会克制自己的不快心情,抑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孩子如果很少受到严厉训斥,完全生活在没有约束的环境里,就不可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年幼,身心还在成长发展,自控能力较之成人差,故情绪波动较大。例如,有的孩子考试本想获取优异成绩,但却未能如愿,成绩不理想,心中产生挫败感,难受、消沉,以至悲观失望,本来活泼开朗,却变得愁眉苦脸,闷闷不乐。这时,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把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的态度。还可教给孩子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诸如让孩子转移目标,看到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可用幽默的方式,开个善意的玩笑调节气氛。当难以控制激动的情绪时,可让孩子闭目做深呼吸,或摇动自己的舌头,顺时针逆时针各摇10次,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专心数数1—100连续几次,以安静情绪等。

4.让孩子学会孩子倾吐烦恼

让孩子学会倾吐烦恼,适当宣泄不良情绪是父母的一种职责。孩子正在成长,前进的路上会遇到种种不顺心的事,如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受到不切实际的批评,个人的心愿大人不理解,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等,面对这些,他们内心会感到痛苦,心理觉得压抑,这是常有的事。由于青少年心理压抑的形成个不断积淀的过程,而他们自身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又有一定的限值,当心理压力超过这个限值时,各种心理疾苦就会出现。所以父母就要让孩子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学会倾吐和宣泄。可让孩子用交谈或书信的方式,向可以依赖的亲人、老师以及同龄朋友倾吐自己的不快,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可让孩子通过写日记,把心中的不快宣泄出来,以理清思路、稳定情绪,维护心理健康;还可教孩子使用目标转移法,把注意力从造成心理压力的“紧张源”中转移开来,代之以其它较为轻松的活动,譬如:散步、听音乐、做体操……等情绪稳定后,再学习、活动;还可带着孩子进行心理咨询,使他们改变原来的认识、情感和态度,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及康复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时,还要注意以下这些要点:

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不要欺骗和恐吓孩子:欺骗和恐吓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

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多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办

父母箴言

随着孩子的年龄的成长,会慢慢出现一些抵触情绪,如对父母的语言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反对乃至反抗等。这种情绪任其发展就会养成习惯,形成逆反心理,制约孩子的人格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鹏鹏的头发太长,妈妈要求他立即去理发,并告诉他男孩子留长发不雅观。鹏鹏却反驳:“很多男孩子都这样嘛!”每个家长都曾有过类似的境遇。

反抗是孩子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讲,孩子自立、有主见就意味着要脱离父母并且开始具有与父母相异的自己的想法。当然,其中有些想法可能会与父母近似。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囫囵吞枣地听信父母,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中进行选择,接受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部分。

孩子进入反抗期以后,动不动就会顶撞父母,以至于有些家长感到纳闷:“为什么事事都要对着干呢?”当家长提醒他时,他反而振振有辞:“妈妈您不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吗?为什么只说我?”反倒指责起自己的父母来了。即使再有耐心的家长,听到这些话,也会勃然大怒。

在父母看来,一直对自己言听计从、老老实实的孩子,忽然间变得判若两人,事事都要与自己对着干,有时不免就会大动肝火。以前只要批评几句,孩子就会默默接受。可现在就不同了,你越是极力想控制他,他越是反抗。但是,永远只能按父母的指令行事的孩子,同样也会令人担忧。如果一直不想让孩子独立,那么最终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不服从父母、甚至与父母发生争执顶撞,都是伴随着孩子的独立性增强而自然发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