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教孩子吗全集
7892600000041

第41章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5)

作为家长,当你第一次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后再下结论。有的孩子有时会把误认为是自己的东西拿回家,比如一块有图案的手绢,玩具或书等。如果是这样,父母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让他看,让孩子明白他拿的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然后告诉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应向别人道歉还给别人。

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由两种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既好奇又想获得,而且企图马上获得。在私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另一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偷东西的行为大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大多数孩子并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因此,我们的家长要注意在这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孩子有偷拿别人的东西的习惯怎么办?孩子有了这个毛病,一定要克服掉,而且越早越好。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过偷拿别人东西的经历,只要改正了,没有什么大问题。怎么帮助孩子克服呢?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先让孩子认识到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事情。跟孩子说清楚偷拿别人的东西是极为可耻的行为,它会使一个人身败名裂的。一定要克服这个坏毛病。包括家里的东西,家里的钱,也不可以随便拿的。

当孩子再犯的时候,一定让他将偷来的东西当面还给人家,最好让他自己去,如果他不自己去,就带着他一起去。让他当面向人家调遣。培养他的羞耻心,强化他的自制意识。

规定孩子不论买什么东西都要征得家长同意,你们给他钱或者他自己花钱都要记账。发现他有来路不明的钱就要过问,防止他自己克制不住。

警告他,如果再发现他偷拿别人的东西,包括家里的钱,就告诉老师或同学。严重时就送派出所,请警察帮助管教。这样警告他,可以给他抛下一个心锚,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如果说孩子就是板不住的话,那就属于心理问题了,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一般来说,通过上面这样几招,孩子会有所收敛,逐渐就会改正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经常偷拿家里的钱,这让很多家长大伤脑筋。孩子偷拿家里的钱,事后也不和家长说明,显然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但一味地责备孩子,斥责孩子的这种行为是错的,也不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的。

孩子拿家里钱花可能只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比如买喜欢的文具、玩具,买喜欢吃的东西,玩游戏机或参与其他娱乐活动等。他们要满足这些需要,以正当方式跟家长要钱往往通不过,于是采取私自去拿的办法。

当发现孩子偷拿了家里的钱,家长该怎么办?

1.不要发火

家长发现问题后,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而应尽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让孩子谈是怎么样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怎么处理的。根据实情,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是非问题。联系实际,给孩子讲清如何对待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小的毛病发展下去,会铸成大错。二是想花钱应该怎么办。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如果家长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应该向孩子做自我检讨,让孩子服气。

2.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

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孩子需要零花钱,有的家长根本不给是不妥当的。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3.培养孩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

在家里专门准备一个抽屉或匣子,放上十几元或几十元钱,急需时取用。钱最好是一元一张的,还可有些零钱,里边放一个本做记录用。明确告诉孩子,这里的钱在急需时可以拿去花,不过拿多少,找回多少,买什么东西要记下来,还要写明时间。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觉得家长信任我,反而不会乱花钱。如果孩子花钱不当,要及时讨论、引导,培养孩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

4.教孩子学会存钱

压岁钱和剩余的零花钱给孩子储存起来,开一个活期存折,陆续存入,真正需要时,用多少取多少。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积累资金的能力,而且培养量入为出的好习惯。

总之,改变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出发点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随意惩治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满理智,要有孩子出现反复的心理准备,用反复的教育去解决反复的问题。

孩子爱攀比怎么办

父母箴言

孩子攀比的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别人好,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孩子提出每一个“我也要……”都是经过缜密思考的,这时家长就要注意正确引导。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种资源。

方小姐有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雯雯,如今满5岁的雯雯正在上幼儿园,天天对自己的形象非常重视:为了梳小辫宁可早早起床不睡懒觉,皮筋、发卡必须自己来选;不鲜艳的衣服坚决不穿,在幼儿园演出完回家后不肯洗脸。方小姐每天去接女儿放学,和女儿谈论今天发生的事情。渐渐地,方小姐发现女儿雯雯老是注意研究和谈论其他小朋友的衣着打扮和饰物,甚至缠着妈妈买这买那,方小姐让孩子不要太注意其他小朋友的穿戴,可是发现效果都不大。

李小姐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一次听见8岁的宝贝儿子轩轩与其他小朋友讲自家房子如何大、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多高的职位。李小姐一听就紧张了,她想孩子这么小就开始学会和其他小朋友攀比房子大小,以后该怎么办呢?

小孩中出现攀比现象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们也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别人好,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孩子们也不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势必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好的、不好的,而这个时候的孩子辨别能力还不强,他们会无一例外地接受、复制。这个时候,如果事业成功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较多谈论换车换房等事情,就势必给孩子形成一种潜在的影响,造成他们同其他同学攀比的现象。同时,由于孩子不可能体会到家里条件的变化是因为父母辛苦工作得来的,他们往往会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轻松得来的,长此以往孩子们容易形成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助长他们对物质方面的过分追求。

条件优越的家长应该有一种平常心,在孩子面前尽量淡化家庭的优越条件,尊重别人,不炫耀自己,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而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家长,也应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孩子,面对孩子的一些比较,家长在不回避的同时应告诉孩子,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一样,对快乐的感受也不一样。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动中,力所能及地完成部分劳动,比如自己叠被子、洗红领巾等,培养他们“一分劳动、一分收获”的思想。

孩子的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过你,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然,孩子的攀比心理也隐含着孩子的竞争意识。因此,要正确加以对待。

1.家长不要有求必应

家长有求必应会助长孩子奢侈的消费观念和攀比心态,还可能将孩子引入深渊。作为奖励可以偶尔为孩子购买一两件学习用品,这有助于增强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至于养成不良习惯。

2.家长有必要对孩子的消费观念进行引导

由于孩子不太了解人的需求是要受一定条件制约的,往往借助对比对象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实际上,要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是不可能的。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懂得艰苦朴素。

3.干扰孩子的攀比心理

用反攀比或改变攀比兴奋点的方法让孩子明白不能样样与人攀比。例如: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有电动火车时,他也想要,不妨根据孩子现有的心爱玩具,问他是不是每个朋友也都有。暗示孩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别人同样的东西,每个人的条件不同,他所获取的东西也是不同的。

4.发掘榜样作用

通过历史名人的竞争故事,有意识地把孩子现有的条件与榜样作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千万不要提不同点),相同点越多,孩子越会向他们看齐,促进攀比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5.将攀比转为动力

其实,孩子与别人攀比,说明孩子当时的心理有竞争倾向,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如果能抓住这种心理,让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进行攀比,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勇于赶超,将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实现自己的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认识更多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文学、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兴趣,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更多地接触钢琴、舞蹈、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孩子一同选择其真正喜爱的项目,增强其在这方面的造诣。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太局限于与其他伙伴攀比了。

正确引导孩子看电视

父母箴言

对于孩子看电视过多的行为,父母可给予适当的批评。对于孩子看电视这个问题,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严格禁止,更不是打骂,而是正确引导孩子——把电视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要利用电视来辅助进行家庭教育。

电视是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只要一打开电视机,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天文地理,人文历史,便可一目了然。虽然电视已成为孩子开阔视野、获取知识的第二课堂,但有的家长却把电视机当作孩子的“保姆”和“伙伴”,孰不知,不加选择和长时间观看电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