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7893600000011

第11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2)

作品主人公王度,自述大业七年从汾阴侯生处得到一面古镜,能辟邪镇妖,携之外出,先后照出老狐与大蛇所化之精怪,并消除了疫病,出现了一系列奇迹。后其弟王绩出外游历山水,借用古镜随身携带,一路上又消除了许多妖怪。最后王绩回到长安,把古镜还给王度。大业十三年古镜在匣中发出悲鸣之后,突然失踪。篇中以几则小故事相连缀,侈陈灵异,辞旨诙诡,尚存六朝志怪馀风。但篇幅较长,加强了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稍有文采,代表着小说从志怪演进为传奇的一个发展阶段。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组诗。一共六首,“三吏”为《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六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年),乾元元年(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唐军60万人围攻相州(今河南安阳),与安史乱军展开激战,结果唐军失利,伤亡惨重,唐王朝因兵员不足,遂向民间征发,百姓苦不堪言。这期间,杜甫亲眼目睹各种惨象,情不能已,于是写下这组组诗。诗中对由于安史之乱所引起的社会残破景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都有真实反映,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切和人民痛苦的同情。在艺术上,这组诗运用乐府形式,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是杜甫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作。

《游子吟》

《游子吟》为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是一首歌颂人间最崇高的感情——母爱的诗篇。原诗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大意是:游子临行之前,慈母为他做好衣裳,一针一线,缝得非常细密,是害怕儿子迟迟难归。区区小草似的儿女之心,又怎能报答母亲春天一般的光辉呢?这首母爱的颂歌,感情极为真挚,语言素朴自然,不假雕饰,于淳朴素淡之中寄寓着浓烈醇美的诗味,千余年来,引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年),内容写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

全诗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汉皇(指唐明皇)重色求偶、杨玉环的得宠以及杨氏姊妹弟兄高官厚禄、显赫一时的景况。第二部分写唐玄宗沉湎声色,荒于朝政,终于导致安禄山起兵,明皇君臣逃奔西蜀,途中军队哗变,杨贵妃被缢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明皇返京后睹物伤情,对杨妃的刻骨思念。第四部分写明皇思念而不可得,遂派方士上天入地,四处寻觅,最后在海外仙山找到杨妃。第五部分写杨妃的话,点明“长恨”。这首诗的主题具有双重性,作者一方面对唐明皇的沉湎声色、荒淫误国有所讽刺和揭露,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充满同情,从而使诗的主题由批判转入对他们的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但是在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由于作者创作思想的矛盾,在客观效果上,同情远远超过了讽刺。

《长恨歌》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前半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分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想象丰富,描写细致,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谐和优美,抒情叙事融合无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作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通过永州人宁愿冒生命危险捕毒蛇以抵交赋税的严酷事实,深刻地揭露了中唐时期的腐朽政治以及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繁苛赋税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文章先写永州郊外产一种极毒的蛇,这种蛇制成药可治疗多种疾病,因而宫廷太医便征集这种蛇,并以此来抵赋税,永州人便争相捕蛇。接着通过蒋氏三代人捕蛇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在繁重赋税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说,繁苛的赋税的祸害比毒蛇更厉害。

全文以叙事为主,兼以议论。波澜起伏,情态曲尽,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社会现实意义。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为唐代杜牧所作。阿房宫,秦朝宫殿名,相传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开始营建前殿,全部工程直到秦朝灭亡之时仍没有完成。秦亡时,阿房宫被项羽烧毁,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阿房村。

《阿房宫赋》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阿房宫规模之大,楼台之多以及歌舞之盛。第二部分写宫中珍奇之多以及秦始皇生活之奢。第三部分写秦始皇搜刮财富,不遗锱铢以及他的大肆挥霍,招致灭亡。第四部分是作者议论,讽喻统治阶级应从秦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作者自述写作此篇的主旨时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此篇是有为而作,是为了促使唐敬宗觉醒,从秦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

这篇赋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一方面具汉赋的铺陈和藻饰,另一方面又有许多散文的笔法,很像带韵的散文。全篇音调和谐,清新流畅,是赋中名篇,传诵颇广。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为北宋范仲淹所作的散文。岳阳楼,即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城门楼,楼高三层,面临洞庭湖。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建成,自唐以后,很负盛名,为历代才士登临吟咏的地方。

全文先写作记的缘由,作者说,庆历四年(1044年)春天,他的好友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郡,很有政绩,重修了岳阳楼,嘱他写一篇记,这篇记就是应邀而作的。接着描绘了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壮观景象。作者说,岳阳楼多是贬谪之人聚集的地方,由于每个登楼者的心情各不相同,因而登楼所感也肯定不同。然后作者分别写了两种情景和由此所引起的各种人的不同感受:一种是霪雨连绵,阴风怒号,巨浪排空,樯倒楫断,虎啸猿啼。在这种情况下,登楼人往往为自己的不幸遭际而悲伤。另一种是春和景明,水天一色,碧波万顷,鸥翔鱼游,岸草葱绿,皓月当空,波光粼粼。在这种情况下,登楼人则往往心旷神怡,喜气洋洋。最后作者议论说,古代的仁人志士,和上述两种人都不同,他们不因为某种事物而欢喜,也不因为自己的失意而悲伤,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说这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也以此来勉励友人和后人。

这篇散文,文笔清新优美,议论和写景相结合,含有深刻的哲理,深受人们喜爱。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为北宋欧阳修所作的散文。写作时间为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其时作者降职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醉翁亭在滁州西南七里许的山上,亭由僧人智仙主持修造,欧阳修命名。

全文先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修造者及命名由来,次写醉翁亭一带四时景色的变化,再写山间游人之盛及太守与游人宴饮之欢。最后写天晚人归,太守酒醒后,述而作文,写下此篇。

这篇散文从写“乐”着笔,而这种“乐”又是通过写景物变化,与人宴饮表现出来的,因而情调显得闲适恬淡,表现了作者洒脱的情怀,同时又蕴涵着作者失意抑郁的情怀,含蓄委婉。全篇语言精练,格调别致,连用21个“也”字,但由于运用得当,并不显得重叠,反而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妙,是散文中的名篇。

《赤壁赋》

《赤壁赋》为北宋苏轼所作。作者时任黄州团练副使,他曾多次游黄州赤壁,先后写了两篇《赤壁赋》,分别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赋》通常指《前赤壁赋》。

全文先写作者与客泛舟赤壁江上的时间、江上景色及饮酒、诵诗、客人吹箫的情况,接着就箫声引出主客之间的问答。主人问客人箫声为何吹得那样悲凉,客人回答说是有感于人生短促,才吹出了洞箫的悲音。接着主人发表不同见解,和客人展开辩论,从事物的变与不变中提出了物我无尽的命题,同时又说物各有主,不是你所有的,你一毫也不能取,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造物主无尽的宝藏,是你我可以共同享受的。

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后旷达的生活态度。但由于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生活态度上显得比较消极,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强烈矛盾。全篇把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文笔优美,语言流畅自然,是散文作品中的名篇。

《窦娥冤》

《窦娥冤》为元代关汉卿创作的一出著名悲剧。全剧四折,写窦娥7岁到蔡婆家做童养媳,17岁成亲,不久丈夫病故,剩下婆媳二人。一次,蔡婆去赛卢医处讨债,被赛卢医骗到荒野,眼看要被勒死,碰巧为泼皮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吓跑了,张驴儿父子遂胁迫蔡婆婆媳嫁与他们父子。蔡婆无奈,只好答应。窦娥对张驴儿父子的无赖行径非常气愤。张驴儿见威逼不成,便买来毒药,想毒死蔡婆,不想毒药为他父亲误食,张驴儿便诬告窦娥“毒死公公”。太守不问来由,将窦娥判为死刑。窦娥满腔怨愤,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一要血飞白练,二要六月下雪,三要亢旱三年。窦娥的冤情惊动天地,三桩誓愿,都得以实现。三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了“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察知窦娥冤情,将张驴儿处死,太守革职,赛卢医充军发配。

这部杂剧揭露了封建官吏的贪赃枉法、泼皮流氓的横行霸道,表达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要求,在现实主义描写中,焕发出浪漫主义光彩,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

《西厢记》

《西厢记》为元代王实甫的著名剧作。《西厢记》的故事来自唐人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宋代赵令畤将这个故事改编成《蝶恋花鼓子词》,金代董解元又进一步把它改编成《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以上述作品为基础,写成《西厢记》杂剧。

《西厢记》的情节是这样的:已故崔相国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丫环红娘,扶崔相国灵柩回故乡安葬,因路途阻隔,暂住普救寺西厢。书生张君瑞路过此地,与莺莺一见倾心。不久,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夺取莺莺做压寨夫人。郑氏提出,谁能解围,以莺莺相嫁。张生与兵马大元帅杜确有交情,修书一封,请他派来救兵,解了重围。不料郑氏中途变卦,嫌张生出身寒门,不让他和莺莺结为夫妇。后来张生和莺莺由红娘穿针引线,私下交合。郑氏发觉后,便拷问红娘。红娘理直气壮地为之辩护,并责备郑氏出尔反尔。郑氏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但又以“不招白衣女婿”为借口,强令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张生于十里长亭。后来,张生果然得中状元,在杜确的帮助下,与莺莺团圆。

《西厢记》歌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莺莺、张生、郑氏、红娘几个人物各具个性,性格鲜明。《西厢记》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是我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为元末明初罗贯中所写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反映了从汉末黄巾起义起到三国归晋止前后近100年的历史。故事由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发端,写曹操在征讨董卓过程中扩充势力,挟天子以令诸侯,传位到儿子曹丕手里,曹丕篡汉自立,做了魏国皇帝。刘备借助诸葛亮的韬略,几经转战,继而在成都建立起蜀汉政权。东吴孙权依凭长江天险,割据一方,最后也立国称帝。吴蜀两国为与曹魏抗衡,在赤壁之战中实行联合,但终因争夺荆州而破裂。刘备兵败而死,诸葛亮受命辅佐幼帝阿斗,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功未立而身先死。蜀汉先为曹魏所灭,后司马氏又篡魏灭吴,天下一统于晋。

小说从严格的正统观念出发,以蜀汉为中心,描述了三国鼎立以及它们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复杂斗争。小说中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头绪繁复,但结构井然。《三国演义》问世后,对历史演义小说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后世戏曲说唱文学乃至各种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至今在群众中仍有广泛的影响。

《水浒传》

《水浒传》为元末明初由施耐庵编著的长篇小说。小说所反映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在宋末《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已有这方面的记载和描写,并且故事也已初具规模。元代出现了许多以李逵、燕青、武松等为主角的杂剧。作者就是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加工,完成《水浒传》的编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