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7893600000014

第14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2)

在飘着雪花的年关之夜,贫农杨白劳带着两斤白面、二尺红头绳和一张门神躲债回家,希望与相依为命的女儿喜儿“欢欢喜喜过个年”,却被地主黄世仁逼着将喜儿顶债。当他被迫在喜儿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之后,悔恨交加,服卤自尽。喜儿到黄家后,遭黄世仁奸污,但她为了报仇,没有重蹈父亲的老路,而是逃入深山,在非人的条件下顽强地活了下来。由于缺少阳光和盐,头发全白了;又因偷取庙中的供果,被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喜儿终于得到解放。歌剧通过喜儿传奇般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在演出过程的不断修改中,喜儿的形象越来越完美。她代表千千万万贫苦农民倾诉了自己的苦难,喷发出积郁心头的对地主仇恨的火焰,大声唱道:“舀不干的水,扑不灭的火!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我要活!”喜儿是一个带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复仇女神,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彩。

《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在解放战争和土改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艺术感召力。

《王贵与李香香》

《王贵与李香香》为李季的长篇叙事诗。写于1945年10月。1946年9月在延安《解放日报》连载,1946年11月太岳新华书店出版。

诗歌在土地革命波澜壮阔的背景下,描写了贫苦青年王贵与李香香的爱情故事。“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地头上沙柳绿蓁蓁,王贵是个好后生”。诗篇用精彩的诗句塑造了两位主人公的优美形象,并把他们在恋爱婚姻中的悲欢离合与革命的曲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庄户人”,作品歌颂了农民的翻身胜利,也歌颂了王贵和李香香纯真的爱情,揭示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命运和整个阶级、时代的密切关系,是陕北农民革命的一首壮丽的史诗。

诗篇从民歌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通篇采用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形式,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所形容和比喻的又多取于人民自己的劳动生活和对于自然美的领略,新鲜丰美,精彩贴切。全诗节奏流畅明快,自然和谐,语言朴素而又富于形象美、音乐美,使诗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为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老舍创作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小说描写了日寇铁蹄下的北平城内小羊圈胡同发生的故事。住在这条胡同里的“四世同堂”的祁家,是小说的中心。父亲祁天佑是一个本分商人,在日寇占领北平后,逐渐觉悟。他的三个儿子则走上不同道路。老大瑞宣从最初的苦闷和惶惑中挣脱出来,先在英国使馆工作,后来又与抗日力量建立联系,参加了反日斗争。老二瑞丰经不起生活的磨难,沦为汉奸,老三则较早离家出走,直接参加了抗日斗争。围绕祁家的悲欢离合,作品还描写了“大赤包”、钱默吟、小崔等人在敌伪统治下的不同遭遇和生活道路。小说热情地歌颂了那些坚持民族气节的普通人民群众,揭露了日寇在北平所犯下的兽行和汉奸卖身求荣的无耻嘴脸。小说对北平风土人情和市民生活的描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相对而言,对参加正面斗争的人物形象如老三瑞全、钱默吟等,刻画得不够成功,这和老舍本人抗战期间始终在国统区生活不无关系。20世纪80年代,小说被搬上电视屏幕,获得巨大成功。

《围城》

《围城》为钱钟书1947年出版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品通过从欧洲“游学”归来的方鸿渐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段生活经历,辛辣地讽刺了所谓教育界的种种丑相,并有力地鞭挞了混迹其中的所谓“知识分子”。

《围城》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虽略具真实,但人物却全是虚构的。比如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但两个人都没有方鸿渐的经历,倒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比如出国留学、担任大学教授,与作品有相合之处,作者可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某些启示,但并不能对号入座。小说问世之后,颇受欢迎,不到两年就出了三版。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绝版30年,1980年再次重印,在青年中激起了强烈反响。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不仅大获成功,而且几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丁玲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战争初期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为解放区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小说以土改工作队进驻暖水屯后“统制果树园”和分地为基本线索,多层次地描写了笼罩着骚动、兴奋气氛的暖水屯贫苦农民与地主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矛盾冲突。地主钱文贵是反土改的核心人物,他让儿子参军捞一块军属招牌,伙同白娘娘搞迷信蛊惑人心,调唆地主李子俊蠢动,尤其是逼迫侄女黑妮勾引农会主任程仁,构成小说的重要情节。强烈要求翻身而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种种弱点的贫苦农民张裕民、程仁,在工作组帮助下逐渐克服自身弱点,带领广大农民经过反复斗争,终于斗倒钱文贵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取得土改的初步胜利。小说具有较高的现实主义成就,对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农民的精神负累与解放要求之间的冲突,工作组成员在气质、个性、认识水平诸方面的差异,都刻画得生动逼真。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语言细腻,心理描写颇具特色,是丁玲的代表作之一。

《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为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写于1948年,曾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小说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展示了解放区“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的土地改革运动。上部写斗垮恶霸地主韩老六,打退土匪的进攻,下部写与另一种类型的地主杜善人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了农村政权变质、改造二流子、改革旧婚姻、肃清特务、分果实、参军支前等广泛内容,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土改运动的全貌,歌颂了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飞奔的革命精神。

作品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等一批新型农民形象。赵玉林与土匪斗争时英勇牺牲,郭全海新婚不满一月即带头参军,在分配土改胜利果实时他们都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就艺术形象的塑造来看,赶大车的老孙头塑造得最成功,也最生动。他世故圆滑,私心重,好夸口,嘴硬胆小,幽默风趣中带点江湖气味,但内心深处有翻身的热望和明确的是非,当看到地主势力开始真正崩溃时,积极投入了斗争。作家满腔热情地写出了老孙头可爱又可笑的复杂性格。

作品以土改斗争发展为主线,把一个个人物编织在故事线上。有些场面如“分马”,写得层次分明,有声有色。作品采用东北农民的口语,词汇丰富,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及地方色彩。

《红旗谱》

《红旗谱》为梁斌的优秀长篇小说、代表作。1957年出版。

小说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和地主冯家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朱老巩、严老祥大闹柳树林,赤膊上阵,结果失败,朱老忠、严志和继承了父辈的斗争精神,但直到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有组织的反割头税斗争以后,才显示出斗争的风采和反抗的力量。严运涛、严江涛、朱大贵、朱二贵生正逢时,从共产党那里接受了马列主义,走上了崭新的斗争道路。作品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和不同的生活斗争道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历史性过程,是一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

朱老忠是作品中塑造得最有光彩的形象。他的口头语是“出水才看两腿泥”,并且有勇有谋,既坚且韧,慷慨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找到党后,又在革命理想和集体主义思想光辉的照耀下,叱咤风云,撼天动地,表现出中国传统农民英雄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转化,他是一个横跨新旧两个时代、有着巨大历史容量的艺术典型。

小说采用“比西洋小说的写法略粗一些,但比中国的一般小说更细一些”的写法,语言通俗、精练、自然流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红旗谱》的第二部《播火记》,描写了高蠡暴动的壮阔图景,196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表现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时代面貌,1983年出版。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为曲波的长篇小说。195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