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地理中的自然奇观
7894300000030

第30章 圣母无玷成胎大教堂

菲律宾群岛是由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之间的7000余座岛屿组成。菲律宾将近九千万居民有着复杂多样的种族背景,他们总共使用八十多种语言和各地方言,学校教育中最常使用的是英语。1898年美西战争之前,伴随殖民势力而来的西班牙语更为重要,但现在已经被英语所取代了。

菲律宾人自认为得名于哈布斯堡皇室国王菲利浦二世。事实上,菲律宾群岛是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发现的。麦哲伦以第一个西班牙殖民者和传教士的身份为西班牙王室服务,最后死于任上。探险事件的后果之一,导致罗马天主教在菲律宾群岛至今仍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那时,英国、荷兰其至日本都对菲律宾投来了艳羡的目光,也有许多中国人随着移民浪潮涌入。

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自“nilad”(尼拉)而得名,“尼拉”代表外白花的红树林。“Maynilad”简单地说就是“尼拉生长的地方”。马尼拉有1500万居民,位于吕宋岛的西海岸帕西格河汇入马尼拉湾的地方。连接着大海的帕西格河形成一片浩渺的内陆水域,由于它不断地携带泥沙和瓦砾入海,海岸线的形状也总是遭到改变。

马尼拉始终是菲律宾的重要港口城市,然而却从没成为过首都。从1948年到1976年,与马尼拉毗邻而人口略多千人的奎松城被确立为首都。大约1000万居民住在这两座城市的郊区,这也意味着有900多万的天主教徒。

马尼拉有一座天主教大教堂,名为圣母无玷成胎大教堂,它的塔楼成为旧城地平线上显著的标志性建筑。据说,它有着过去四百年中七次重建的悲惨记录。

建筑工程始于1581年。第一座教堂是在这个地区的征服者,耶稣会士米盖尔·洛佩兹·德利雅斯比的赞助下建造的。结果,这座木结构教堂支撑不到一年就遭到台风的破坏,并且在1583年被大火彻底烧毁。第二座大教堂建立于1592年,尽管采用石料建筑,但在1600年的大地震中也未能幸免于难。

1614年第三座大教堂开始建造。这一次,它终于幸存了31年之久。可是最终没有逃脱毁于地震的命运。

在1654年和1671年之间,米盖尔·波布雷特主教决定营建大教堂。这一次采取了极致简约的样式,没有任何饰物,也囚此遭到教会势力的不满,因为圣母无玷成胎大教堂是按照反对宗教改革的耶稣会的精神建造的。最终这座大教堂采取了巴洛克风格,装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圣像和极尽奢华的众多饰品,这对于一座宗教建筑来说,实在是华美至极。

随后,在1750年,一座全新风格的大教堂在先前的基础上开始建造。落成后的杰作成为万人瞩目、欣羡的对象,人们难以想像在远离欧洲的地方,如何有这样一座华丽的巴洛克式建筑。

不幸的是,1863年另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再一次使马尼拉大教堂成为废墟。雨建工作在建筑师维森特·瑟拉诺·萨拉弗利的领导下开始于1870年。那是一个折衷主义盛行的时代,是过去欧洲风格肆无忌惮横扫一切的时代,哥特式被教堂建筑广泛采用。在这样的环境下,萨拉弗利和他的支持者对罗马式的钟爱尤其非比寻常。

那时用于建筑施工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可以抵御地震的程度。然而,新建成的马尼拉大教堂再遭劫难,这一次并不再是自然灾害,而是战争的后果。1941年日本侵略菲律宾,马尼拉城和大教堂又一次遭受了可怕的毁环。

之后、又按照萨拉弗利的设计样式重建大教堂,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一座有着巨大穹顶、用轻质砂岩建造的大教堂。钟楼本来被设计成独立的样式,后米和教堂的正面结合为一体。三扇一字排开的大门,当中那一扇最为恢弘。

大教堂被环抱在茂密的植被和浓郁的热带风情之中。在浮动着潮湿和腐朽气息的空气里,圣母无玷成胎大教堂以及它那模仿来的罗马风格散发着惊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