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晚年是孤独的,1815年他的耳朵已经完全聋了,但他并未停止他的音乐创作。耳朵并未蚕食他的心与精神,给他最后一个沉重打击的是他最信任的那个侄子。他强烈地爱着这个孩子,视如己出,也并没有特意地想要培养他成为下一个音乐大师。但这个冷酷自私的人并没有理解他的伯父对他的爱,1827年1月3日,贝多芬把至爱的侄子立为正式的继承人。1827年3月6日他在大风雨中,在一声响雷中,离开了人世。
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人们在它的音乐中感受到了光明与震撼。他的身体与精神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痛苦与折磨,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音乐理想。他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财富,因为他让所有深陷于痛苦中的人在听到他的音乐时得以慰籍。
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
读《呼兰河传》之《小团圆媳妇之死》
2004级高二(4)白文君
面对这个麻木的小城,麻木的人们,我脑中一片灰暗,耳边传来一阵又一阵不幸的诉说,一个活蹦乱跳的姑娘,此刻都在众人面前挣扎着、呻吟着。
作者浓墨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小团圆媳妇被无情地折磨,被令人发指地捉弄以至死去的全过程。其中最为荒谬绝伦和惊心动魄的一幕是用滚烫的开水给小团圆媳妇当众洗澡。看到这里时,我不禁双颊通红,世间竟有帮助外人脱光自己儿媳妇衣服的婆婆,不知廉耻。想不通,同样是女人,一个那样软弱,另一个却那样狠毒。
婆婆分明知道儿媳妇没有病,却用厚厚的棉被把媳妇蒙得严严实实地,并提醒到:“也不怕人家笑话,病的跳神赶鬼的,哪有的事情,说起来,就起来。”这是婆婆小声说的,等他回过头面对着众人,又说:“她是一点也着不得凉的,一着凉就犯病。”
多么虚伪,可笑的解释,婆婆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执迷不悟,不知悔改。也许是因为全村的人都来了,她不能丢面子,可大家分明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即将消逝。在场围观的人,不乏与小团圆媳妇同龄的女子,而她们也只是掩面避羞,没有一个人劝劝周围的人救救那缸中正在挣扎着的生命。甚至有人不断地将沸水浇到小团圆媳妇的头上、身上,直到她昏迷了,大家才恍然大悟,是不是这样反而害死了她呢?眼泪、叹息此刻才到来,我正在庆幸,小团圆媳妇终于有救了,但我错了,随着三更天的到来,困意一下子席卷了全部围观者,他们抹去眼泪,甩甩手准备离去。有人不甘寂寞,提议应洗三次这样的澡,人们又有了精神,继续观看着残忍剧目的续曲。
在作者笔下,周围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铁一般的心肠,朽木一般的思想,冰一样冷漠的感情。在这世上好像没有人、没有事能触动他们的灵魂,除了自己外,其余的一切人和事,都可有可无。他们是平静生活的忠实追崇者。麻木、残忍和愚昧是他们最大的特征,在我看来,即使最严厉的抨击和鞭挞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浪费,因为这里没有人,这里只有鬼。
小说最终是以胡家应得的悲剧而告终的,虽可谓大快人心,却也不禁勾起人的们的思考,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还上演着多少场同样的悲剧呢?
我的未来不是梦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2004级高二(4)班耿伟
使社会变得伟大的人,正是那些有勇气在生活中尝试和解决新问题的人
——泰戈尔
读了《平凡的世界》,我的心似乎与作者笔下的孙少平找到了共鸣。这使我不禁想起两年前的我也正象他一样远离偏远的家乡来城里上学的情景。往日的一幕幕犹如编排好的电影一样在我脑中循环播放着。
第一次背井离乡,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呵护,第一次明白要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我和他一样,对生活充满了无比的自卑与恐惧,我也害怕人家会瞧不起自己,仅仅只因为自己出生在农村,于是我便做梦都想着能拥有许多漂亮帅气的衣服。好让自己从表面上与大家相似,来掩饰自己曾一度虚伪的内心。甚至有时我竟会忘记自己的出生,自己的家庭条件,和同学们比吃比穿,那是因为我完全忽略了在家中为自己的学费而日夜操劳的双亲,那早已年迈的父母。
看到孙少平,我看到了自己。他身上许多的闪光点,他虽自卑,虽胆小,可他对生活却没有过多的抱怨,而对自己的未来却充满了希望。我突然发现自己与他相比起来是那么渺小。轻轻地闭上双眼,一个年轻、高大、朴实的身影向我走来,他轻轻地告诉我,不要悲伤,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渐渐的,随着知识的日积月累,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不再羡慕他人的拥有,因为我坚信自己的路需自己一步步地走下去,现在的衣食住行全是父母给的。完全靠父母的人不能称得上是“健全”的人,因为我认为只有自身有缺陷的人才会依靠父母。我有双手,我要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现在,我不再去与他人比我们的拥有,也不再去追求那些虚幻的东西,我也不再去抱怨,我无法选择过去,但我可以选择未来,选择自己脚下的路。
我很庆幸现在我能明白这些,我相信少平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究竟如何迎接未来的人生,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但我相信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未来的天空定会无比湛蓝。
乱世成就的诗人
——读《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有感
2004级高二(1)班方宇驰
在盛唐繁世中,这位诗人出生了。他的光芒影响着后世千千万万的学者,同时他的诗歌也让中华儿女记住了唐代的那段兴衰史,他就是“诗圣”杜甫。
他与中国封建时期代的许多文人一样,都想求得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此时,与杜甫关系密切的重要官员都遭到了排挤,甚至遭到了杀害,所以杜甫从此仕途不顺,这直接导致了他的生活状况非常窘迫,不得不去做贵族的宾客,并以采药为副业,挣些糊口的银两。但是作为一个豪情未逝的有志之士,此时的他内心极度矛盾:既羡慕“江湖人士”,又想谋得一官半职。矛盾的心理逼迫他写出了“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样的酸楚诗句。愈不得志,愈想谋官,同时经济的窘迫使他不得不尽最大的努力谋取官职,从而获得生活的来源,虽然它的文章也曾受到唐玄宗的赞赏,但是奸人当道,鸿图壮志便又只能是一场黄粱美梦。”屋漏偏逢连夜雨”形容此时的杜甫再恰当不过了,他穷困潦倒,再加上身体虚弱多病,四十几岁便已头发花白,我想它可能也无力再参与体力劳动了。
四十岁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分界点,四十岁以前的他只是写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和自然界的壮美,四十岁后的他,将镜头转向了贫苦的劳动人民,转向了被暴力征发的兵士。就是在盛世唐朝即将走向没落的时候,他未满周岁的幼儿因无米可食,弱小的生命就此终结,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一幕啊!盛世的结束,竟然用一条饿死的小生命作为陪葬。从此,杜甫带着妻儿开始了在这乱世中的逃亡,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让他永生难以忘怀。
安史兵变的逃亡,洪水的一次次肆虐,妻子儿女的哭声……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全部压在了这个未老先衰的中年人身上。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了自己的下坡路。杜甫虽在此时得到了官职,但此时的他已无心做官了,他不忍看到官僚们对百姓的剥削。从此他走入了田间地头,走到了饥荒连年、统治者强行征兵的地区,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人民的疾苦,他的笔如同一把刻刀,刻在了历史的长碑上,字字滴血,读过之后没有人不为之动容。例如“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一个黑色幽默的镜头,官吏来征兵,老翁越强而逃,家中只有吃奶的孙儿、下衣不整的儿媳和一个老太婆。官吏们居然连老婆婆都不放过。百姓们就像无辜的羔羊被统治阶级任意赶放,任意驱谴。《石壕吏》虽然只是客观的叙述,但通过杜甫诗笔的轮转,让人能嗅到他诗歌十足的火药味,感受到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深切同情。
盛事造就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情怀,而正是在这个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中,成就了这位深感民生疾苦,愤书不满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
救赎的心灵
——读《呼兰河传》之《小团圆媳妇之死》有感
2004级高二(1)班闫薇
呼兰河,一个并不繁华的北方小城,城里的人们年复一年循规蹈矩地活着,生活过得平庸而卑琐,许许多多封建落后的礼数和迷信的思想摆弄着呼兰河人的生活:跳大绳,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娘娘庙会……
其实呼兰河也曾是一片自由的乐土。这里的人不受封建专制的压制,不受日本帝国的侵略,生活得非常简单,自得。”我”和我的祖父就象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童心未泯的祖父陪我一起栽花,捉蜻蜓,捉蚂蚱,念诗,救掉在井里的小猪,我们享受着这样轻松无忧的生活,谁会感觉的到呼兰河人的苦难吗!作者眼中的呼兰河有着它独有的清澈和美好,这里的人善良,淳朴生活清苦却有滋有味。
然而,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为什么闹剧总是不断地伴随着悲剧在这里的生活舞台上上演呢?而观众又是那么欢欣雀跃!因为他们麻木,愚昧,落后,单调。呼兰河的人虽然不受侵略者的摧残,却被自己心里那流传几千年的传统礼教的心锁锁住了追求与梦想,锁住了文明与进步,所以作者笔下的朴实的山村——-呼兰河,总是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哀,让人不禁为这里的人揪心,又为他们忏悔。
作品中的小团圆媳妇是让人同情的,一个无知又活泼的孩子,因为要为莫须有的鬼神来衬托迷信的真实,被人们心中的传统所害了。而“我”静静地却愤怒地看着这荒谬的悲剧,想要拯救她和所有中的人们,却是那样无力与渺小,只能看着,看着……她,作为呼兰河的女性,胡家的媳妇,丧失掉的不仅是稚嫩微小的生命更是女性为人的尊严。我们眼中的小团圆的婆婆无疑是让人憎恶的,是她的愚昧酿造成了最后的悲剧。但是这样的结果真是她一个人引起的吗?其实,作者的笔端同样溢出了对她的同情,她不过也是被传统束缚,侵蚀的人而已。她的一只眼睛瞎了,为救小团圆媳妇花了那么多钱,最终也没有落好,家庭散了,自己也无依无靠,最终还是疯了,同样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有着顽固传统理念的婆婆,她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苦衷。
呼兰河的人太屈服于命运,他们的心灵或许在孩童时期就早早地被封闭。作品中的“我”,用清澈的眼光看着他们,想用微薄的力量救赎他们的心灵,因为呼兰河毕竟有着她美好的一面,只是这种美好没有经过“阳光”的洗礼,略带一些灰色的调调,让人不禁为呼兰河人心痛,为呼兰河人祈祷,为这群无知的人赎洗无知的罪过。
治病
——读《呼兰河传》之《小团圆媳妇之死》有感
2004级高二(1)班艾杨
小团圆媳妇的洗澡情节让我为之一震。呼兰河上的人们居然自己为自己导演着一部如此惊心动魄和惨不忍睹的闹剧,让我为小团圆媳妇感到同情、悲哀,带着复杂的心情,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课文,他们如此麻木,甚至是荒谬、残忍、愚昧。
婆婆用棉袄蒙住小团圆的头,连脸都没露出来,她是“害羞”吧?但为什么还要让小团圆媳妇当众洗澡。她认为小团圆媳妇病了,所以又是跳绳又是驱鬼的,她给众人的理由却又是小团圆媳妇凉不得,一凉就得病。在小团圆媳妇第一次澡晕过去时,先赶到小团圆媳妇身边的人不是小团圆的婆婆,家里人,而是看热闹的人,而随后到来的才是婆婆,而且她并没有为小团圆媳妇的情况感到紧张,而是赶快拉过来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还说:“赤身裸体的羞不羞!”她不关心媳妇倒也罢,此时却谈到羞,那么当她强迫媳妇脱衣洗澡时,怎么就不“羞”了呢?再来说婆婆所谓的“关心”,婆婆似乎对媳妇是关心的,因为她为了治好似睡非睡的病中的媳妇,确实请了大神采用了“正式”驱鬼的方法,也确实花了一百多吊钱做了个真人般的替身,为了表示虔诚,她还请来了鼓手。后来,因为看热闹的人少了,婆婆又开始怀疑是否灵验……这位本该慈善,和蔼的婆婆可知道,她的这种荒诞不经,荒谬绝伦的做法,正在让自己的儿媳妇慢慢靠近死亡。
“我”用一双清澈的目光看着发生的一切,清楚地知道小团圆媳妇并没有病,但“我”只是一个小孩,无任何反抗力量的小孩,除了观望别无选择。小城的人们似乎是热情的,因为在小团圆媳妇洗澡晕过去时,他们又是哭又是想办法,但却没有人阻止她的第二,第三次洗澡,大家只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看着热闹,一群可怜的人。故事的最后,二伯和老厨夫是去埋葬小团圆媳妇的,可回来时却像一个个去吃喜酒一般,嘴唇发光,面耳通红。
小团圆媳妇的被扼杀的生命,周围人的荒谬冷漠之举,让她那充满美好意义的名字极其不符,让我觉得可悲!
又是一个夜晚,呼兰河死一般的寂静……
读《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有感
2004级高二(1)班马晟雄
我们从上小学时,就已经开始接触鲁迅先生。初中时,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每一册书都必定会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是其他任何名家、大家都比不上的,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重要性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但是,我们——至少是我,在过去的印象中,先生就是一位背着手抄着书站在江畔眺望远方得人,他身负沉重的历史使命,那双犀利的眼睛可以洞穿每个人的心,他努力寻找着净化国人灵魂的路。读了萧红的这篇文章,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新的认识,他原来也是这么一个和蔼可亲、平和淡然的人。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对于旧中国的种种弊病,再没有一个人比鲁迅观察和理解得更深刻了。因此不知怎的,我得出鲁迅先生必定是一个“严肃的人”的结论。可文章中却说,鲁迅先生和蔼爱笑,常常笑得连烟都拿不住甚至咳嗽起来,还有他对女性服装很了解,知道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配色,或是衣服的样子怎样适合人的体形,再有就是他的明朗,豁达,幽默……读完这些以后,似乎觉得先生和自己的距离一下拉近了。也许对鲁迅这个名字,现在的学生都觉得敬畏陌生。文章中写了许多关于鲁迅先生的琐事,这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的生活与一个正常人,普通人的生活没什么差别,但是先生却又具备大多数人所不具有的品质。他鼓励当时的青年严谨治学,他赞赏贩卖“精神私货”的冯先生,他不顾自身的劳累一直辛勤工作,他不怕鬼神破除迷信封建,他做事严谨,哪怕一点小事,都做得那么认真,他不畏疾病,坚持带病工作……这一切,无不体现着鲁迅先生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