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7895000000013

第13章 走出家教误区,树立科学的教子观(1)

当今中国的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爱,所做出的牺牲是世界上少有的。中国历来的家长也没有像现在的家长这样给予孩子这么多的爱,而从前的孩子也没像现在的孩子这样厌烦家长厚重的感情。这种巨大的反差主要在于我们作父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伟人是努力的结果(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毅力)

人生的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总免不了坑坑洼洼,会遇到各种困难。少年儿童能否在困难面前挺得住,能否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这需要一种毅力。汩罗市城郊乡中心小学的熊婧是一个有毅力的小学生。她曾经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在困难面前挺得住》的文章,介绍了她是如何面对困难的:

我曾经有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好爸爸,有活泼可爱的小弟弟,特别有一个爱我疼我的好妈妈。尽管妈妈也常谈起我不怕困难,但由于妈妈对我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也养成了我的依赖心理,什么事总是依赖妈妈来帮忙。

可是厄运之神悄悄地降临到我的头上,妈妈在1992年得了一场病,全身瘫痪。爸爸为凑钱给妈妈治病,东奔西跑地拉货。忙了一整天,回到家里要照理妈妈。我看到爸爸劳累的身体,越来越消瘦的面孔,忍不住伤心的哭了。我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山东省一位农村阿姨病倒瘫痪后,五年级的李沙姐姐面对困难,坚持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妈妈的事迹,于是暗暗下定决心,要帮爸爸分担家务活,爸爸出车到广州,一连就是好几天,照顾妈妈和弟弟的担子就落在我的肩上。帮妈妈料理好一切后,还得送弟弟上幼儿园,我再向学校走去。放学回家,我先买菜,为了多省点时间,我一天准备好两天的菜。

有一次,我把米淘好,放在高压锅里,打开炉子烧了起来,我便去炒菜。过了一会儿饭有点糊味,我连忙去端饭,可忘了给菜放盐。吃饭的时候,我夹了一小口菜喂给妈妈吃,只见妈妈含着眼泪把这口菜强咽了下去,还夸我:“婧婧真长大了,做的菜真好吃。”不懂事的小弟弟有时也抢着吃。我真想做几个好菜给妈妈吃,让妈妈吃到我亲手做的菜,不吃药身体就好起来。一到晚上,先哄着弟弟睡觉,然后,倒水帮妈妈洗脸、洗脚、擦身子,让妈妈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我才开始做功课。我有时也感到特别累,但为了不让妈妈看到心痛,我便强作精神,对妈妈一笑:“妈妈,您的女儿能挺得住。”为了有更多的钱给妈妈治病,几次学校“文艺演出”我都没参加。因为演出服装都要自己花钱买。参加演出就更没有时间照顾妈妈,虽然我想参加却又不能参加,我好羡慕同学啊!

我告诫自己,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定能战胜困难。我在精心照顾好妈妈的同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习,学业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黑板报上登过我的事迹,“六一”儿童节还被评为“优秀少年”。这使我体会到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困难面前挺得住,有承受挫折的良好心理。我在困难面前长大了,再也不是过去的“小依赖”了。我坚信有那么一天,妈妈一定能站立起来,我一定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

熊婧小朋友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她在困难面前能挺得住。困难磨练了她,使她成长起来,我们相信一定能成为一名很有出息的姑娘。

人们常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年轻的父母,应鼓励孩子们面对困难、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像熊婧一样做生活的强者。

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一场称之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由此拉开了序幕。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公斤,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这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

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纷纷脱落,这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地又说又笑起来,有个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一见医生泪水滚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的清香。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照样生病。矮小的男孩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背包,他却不入,让他坐车,他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老师和家长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喘息了一会儿,又爬起来继续前进。

下午,风雨交加,草原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当晚7点,队伍抵了宿营地。第二天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孙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毫不犹豫地乘车离去。这让人想起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某地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夏令营宣告闭营,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蓝!”“你们还来不来!”“来”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声的每一个人。日本人满面笑容离开了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有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食品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持,他们的自下而上意识太差!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能不令人反思我们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总是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中国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牵动着许许多多有识之士的心,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关心下一代研讨会”上,与会者在肯定我国青少年的主流以是好的同时,对目前青少年教育现状忧心忡忡。他们有一种共识:这一代的青少年在许多方面如文化教育、知识量、信息量大大超过了上一代,但他们又普遍缺乏一种精神,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

有位学者说了一句震人心扉的话:再富也要苦苦孩子“。这积压话和”再究也不能穷孩子“看似对立,实际上又是统一的,它是指对家长来说,不管你多少富裕,生活条件多少好,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在,许多家庭物质条件好了,又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一门心思地想让孩子尽量过得舒服些,少吃点苦。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口袋里零花钱不断,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吃了苦。这样的结果,一是使孩子不知一饭一粥的来之不易,二是使孩子生活难以自理,将来更难以自立于社会。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今天的天堂,难遮明日的风雨。如果从小不让孩子吃点“蹲苗苦”,将来“庄稼”就难以长好。

针对众多少年儿童心理素质差和身体不健康的情况,为了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一些生理和心理学家提出,要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饥饿与寒冷。现在的少年儿童,食欲和抗病能力普遍不强。为了增强儿童的食欲,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有意识地让他们饿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同样,为了提高儿童的防寒抗病机能,有意识地让他们冻一下也是有益的,但不以损害身体为度。

二是耐劳与吃苦。现代儿童(特别是城市儿童)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几乎与劳累无缘。为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让他们经受一些劳累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三是困难与挫折。常给孩子出些努力可以克服的“难题”,并教给他们克服困难的办法,还要让他们尝试和体验挫折和失败的滋味,以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能认识到并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要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因此,也就不会常向大人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

许许多多的事例证明,童年和少年经受过困难、挫折和磨练,是日后成才的资本。北京大学生物学教授陈章良,出生在福建省清市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里,他9岁入学,26岁获博士学位,28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0岁获联合国青年科学家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公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连续完成“四级跳”,这不能不说与陈章良的父母对的教育,尤其是吃苦耐劳的教育和培养非常有关。这给我们三点重要启示:

一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陈章良由于家境清贫,入学前一直在家帮助干活,直到9岁才上小学一年级。有些人认为,从智力开发的角度看,他浪费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可是陈章良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学前教育很重要,学前的四年劳动,我起早摸黑在大自然熏陶下成长,空白的仅是文化,因为我年龄大一些,一入学,就很用功。由小学到大学,我都担任班干部,14岁入团,就当团支书,社会工作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增强了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正是靠这股自尊心和自信心,仅用17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到博士的学业。难怪有的大学生问他:“你是否绝对聪明?”他说:“我很刻苦。”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严纨绔少伟男”。童年的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灌输和意志的磨炼。陈章良家住农村,贫穷的家道不可能给他童年带来多少物质享受,有的只是一年四季打赤脚、穿拖鞋,“买两分钱酱油用筷子蘸着和稀饭吃”。艰苦的生活总使他总想以长子稚弱的肩膀分担双亲肩上的重任,所以,他6岁就会带弟弟,7岁就会喂猪、捡猪粪,直到上初中时,还是全队的插秧能手。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使他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1983年他到华盛顿留学时,他的外语和知识面都不及同行和同龄人。但他很刻苦,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

三是“不要乞求别人为你解脱困境”。陈章良的父母虽然目不识丁,但他们却能尽到家长的责任,以劳动人民的质朴感情教育陈章良怎样做人。他们教育陈章良从小就要学做事,“不要坐在家里等着天上掉下玉米来”,“要好好劳动,努力念书,不要乞求别人为你解脱困境”。所以,陈章良最难忘的是罗立中的国画《父亲》,最难以拒绝的是父母在家乡的期待。正是与父母亲难分难舍的思想感情,使他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报效祖国、报效父母。

实际上,只要父母善于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理自立的能力,在一定的一半中,我们的孩子就具有这种超过父母期望值的能力。几年前的《齐鲁晚报》刊载一篇《孩子“战胜了家长》的报道,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1994年,济南市少年宫组织的一次小学生军事夏令营活动,就出现了令人深思的结果:孩子“击败”了家长。

放暑假前夏令营报名时,就有众多的家长反对孩子参加,原因是怕孩子“受不了那个苦”。然而孩子们却不顾家长的反对,踊跃报名,有的孩子在老师面前苦苦要求参加。

7月26日出发时,许多孩子的父母都来送行,甚至有的爷爷奶奶都来了,千叮咛万嘱咐。大客车来了,一些家长竟然先于自己的孩子挤上车抢座位,有的用行李占座位,老师提出批评,有的家长还与其争辩。客车就在一片嘈杂声中出发了。

在4天的训练中,孩子们的表现令教官和老师感到满意。男孩子打地铺,房间里只有几块木板和蚊帐,对这样的环境无人挑剔;30多度的气温,没有风扇,孩子们在蚊帐里弊得难受,却无人喊热;有的学生怕第二天穿衣服耽误出操,干脆和衣而睡,以致全身长满了痱子;用餐只有略有酸味的馒头和大锅菜,却很少有孩子故意浪费;特别是夜晚行军,行程10公里山路,其中有7公里跑步前进,中途有许多学生扭伤了脚步,但他们互相照顾,没有一个掉队的,回到营房,己是深夜,200多个学生的衣服全湿透了,有众多学生的脚还磨起了水泡。

7月29日,孩子们回到了学校。家长又迫不及待地接孩子,有的竟从车窗里往外抱,有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后,竟然哭了起来。然而,孩子们却非常冷静,秩序井然。

有的老师说:孩子比家长强!

济南市的军事夏令营活动两年后,1996年,上海希望工程办公室推出赴井冈山、韶山的“吃苦夏令营”,结果得到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的响应。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让青少年学习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上海希望工程办公室决定组织中小学代表搞一个“吃苦夏令营”。因这项活动不需由学校层层推荐,消息一经传出,学生的家长争先替子女报名,他们认为参加这个夏令营既能使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又能磨练意志。尽管每位学生要出100元左右才能参加,但这些一心想让孩子吃苦的父母,掏钱时毫不犹豫。一些青少年也热衷参加这种“吃苦夏令营”,使主办单位的工作人员大受感动。

父母鼓励孩子“吃苦”,孩子愿意“受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尽管不是很多,但1997年3月29日《浙江日报》刊载的由记者王成志采写的《慈母的“狠心”》一文,却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故事。

家住重庆市江北区中兴路的中年妇女贺素碧为了根治儿子乱花钱、受吃零食、打游戏机、拿人家东西等不良习气,“狠心”地把7岁的儿子从都市“流放”到川东一个偏僻而艰苦的农村,专门让孩子“吃苦”、“受难”。在农村,由于优秀教师白应芳的教育,她的独生子终于克服了不良习气,功课全优,加入了少先队,还当上了班干部。

看到儿子的巨大变化,贺素碧感慨地说:“吃苦是矫治孩子劣习的一剂良药,我希望儿子能够多吃点苦,磨练得更懂事更坚强,然后再回城市!”

由此可见,孩子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主要原因并不是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如果父母老是把孩子抱着、呵护着,心痛孩子参加必要的吃苦训练,孩子必然成为温室中的嫩苗苗,难以经受住日后的风吹雨打。未来社会的竞争不仅只是智力的竞争,而且还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这种综合素质,无疑是包括体力、忍耐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不求第一,但求无愧(宝葫芦里有秘密——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