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求知文库-植物世界的春天
7901500000013

第13章 我国自然保护区一览(1)

§§§第一节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各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特殊地域的总称。在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既包括各种自然地带中各种生态系统的代表,又包括一些珍贵、稀有动植物品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和迁徙的停歇地,以及饲养、栽培品种的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还包括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同时也包括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冰川遗迹、喀斯特、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所在地等。此外,在传统的农业实践中创造出的一些成功地保护自然的范例,也属于自然保护区的特殊的类型。尽管保护区的类型很多,保护和管理的方式各异,但它们都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星散地分布在亟待修补的地球上。

自然保护区究竟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人们如此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各种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现今世界上各种自然生态系统和各种自然地带的自然景观,正在迅速地遭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森林无限制地采伐,草原的开垦,荒漠的过度放牧,热带的农业开发以及城市不断扩大和大工程的建设等,使得许多地区生态平衡失调,有些地区的自然面貌已难以辨认。为了研究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特点,以便提出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措施,不得不借助于古代的文献记载、考古材料、自然界残留的某些特征(诸如孑遗生物种类、土壤剖面、地貌类型等)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资料,来推测已不复存在的自然界的原始面貌。由此可见,在各种自然地带保留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态系统或原始景观地段,都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的原始“本底”,它对于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准则,同时也对探讨某些自然地域生态系统和今后合理发展的方向指出了一条途径,以便人类能够按照需要而定向地控制其演化方向。

第二,自然保护区是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现今世界上物种的确切数量究竟是多少,直到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尽管生物分类学家们在研究物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迄今对生物种类还缺乏系统可靠的资料。目前认为世界物种为500—1000万种,其中只有150万种是在科学文献中有记载的。人们从这些物种中获取生活的原料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的农业育种工作就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已被驯化或栽培的动植物种。现在育种家们发现要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和提高生产潜力,其难度愈来愈大。因此除了对现有少数的物种进行育种改良外,必须挖掘新的食物来源,从而又开始转向到大自然丰富的宝库中,寻找野生的物种资源。

人类利用生物物种的历史证明,我们不能预言哪一种生物将对我们有用。有些似乎最无用的物种突然变成医药、工业、农业育种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用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原料,这方面的例子在国际和国内都是很多的。例如许多原始的、分布区局限的野生植物,它们本身的产量可能是很低的,但往往却是培育抗病虫害品种的唯一来源。利用野生的近缘植物培育出的矮秆小麦和水稻品种,曾使栽培方式起了革新作用,并使许多地方的产量大大提高。

近年来意外发现的犰狳和北极熊的科研价值,可作为保护野生动物种质的例子。犰狳是迄今所知人类以外唯一能患上麻风病的动物,这就为寻求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帮助。最近还发现北极熊的毛是罕见的高效吸热器,这一新的发现,为设计并制造御寒衣物及太阳能吸收器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现在人们已知近半数的药物首先是从自然物质,特别是野生生物中发现而制成的,尤其是中国,直接应用野生生物作为医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世界上迄今为止,仅对不到1/10的植物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的需求不断提高,许多过去从未用过的野生物种,已陆续发现它们在工业、农业、医药以及军事方面的新用途。但遗憾的是由于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的改变,许多物种正在迅速地遭到灭绝。有些物种在未深入研究它们的用途之前,甚至有的还未来得及定名就濒于灭绝或已经消失,其数量之大是极其惊人的。据一些野生生物学家统计,大约在35亿年以前,地球开始有生物,从那以后,种类逐渐增多,最多时曾达1—2.5亿种。其后,减少的速率逐渐加快,到现在只有500—1000万种了。仅以鸟类来看,从1600—1900年的300年间,共有75种灭绝,但在20世纪,每年就有一个种灭绝。现在,平均每天就有一种生物从地球上绝迹,甚至加快到每小时减少一种。

自然保护区正是为人类保存了这些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现在许多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及完整的生态系统相继被发现,就是在自然保护区中调查研究出来的。特别是目前世界上许多物种,由于环境的变化或人为的干扰,过去曾经一度繁茂分布,现在濒临灭绝的状态。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合理的管理,将有助于这些生物的保护及其繁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保护区无疑是一个物种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天然贮存库。

第三,自然保护区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然保护区里保持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就为进行各种有关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成为设立在大自然中的天然实验室。由于自然保护区的长期性和天然性的特点,对于进行一些连续的系统的观测和研究,准确地掌握天然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变化、分布及其活动规律,对自然环境长期演变的监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及驯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第四,自然保护区是向群众进行有关自然和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和自然讲坛。除少数为进行科研而设置的绝对保护地域外,一般保护区都可以接纳一定数量的青少年、学生和旅游者到保护区进行参观游览。通过在保护区内精心设计的导游路线和视听工具,利用自然保护区这一天然的大课堂,增加人们的生物、地学的知识。自然保护区内通常都设有小型的展览馆,通过模型、图片、录音、录像等设施,宣传有关自然和自然保护的知识。因此人们把自然保护区又称为活的自然博物馆。

第五,某些自然保护区可为旅游提供一定的场地。由于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和珍贵而稀有的动植物或地质剖面,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有些以保护天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更是旅游者向往之地。在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条件下,可划出一定的地域有限制地开展旅游事业。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自然保护区在这方面的潜在价值将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第六,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河流上游、公路两侧及陡坡上划出的水源涵养林,它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特殊类型,能直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当然,要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仅靠少数几个自然保护区是远远不够的,但它却是自然保护综合措施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二节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一些基本情况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872年建立的美国黄石公园,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到1991年,全世界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 8490个,占地球土地面积的 5.2%,有的国家保护区的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30%。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起步比较晚,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98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已有926处,占国土面积的6%。这个数字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区从数量上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干——森林和野生生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到现在已发展到633处,占国土面积的6.41%。我国已有15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可以说,在我国,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比较适当,类型比较齐全和布局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令人高兴的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198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近年又颁布了《自然保护区条例》,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在为本系统自然保护区发展创造条件,仅林业部门1987年以来用于国家级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就已达l.3亿元之多。一些地方政府也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并从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以支持。云南省每年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省级财政预算达2000多万元。

50多年来,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建设,首先是使得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一些濒危珍稀物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例如,为了有效地保护中国国宝并受到世界人民热爱的大熊猫,在四川、陕西和甘肃,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有将近30处之多;在世界上,为保护一种动物而建立这么多的保护区,也是不多见的。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有一些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一些濒危的珍稀物种,经过国内外各方面合作研究,已经得到较好的挽救,并且在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海南坡鹿在1976年建立保护区的时候,仅仅剩下26只;现在,已经发展到500—600只,并且被送到省内外的几个点进行异地保护和繁殖。秦岭南坡的朱鹤,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现时只有大小7只,现在已经达到100多只。有一些多年来寻找不到的物种,最后是在保护区内找到的。例如有一种名叫“黑嘴鸥”的珍稀鸟类,人们找了100年,不知道它们在哪儿繁殖;结果,在我国海滨的几个湿地保护区,找到了它们的繁殖地。20世纪80年代,在江西鄱阳湖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更是一个轰动世界鸟类学界的大发现。

§§§第三节以植被保护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海坨山南麓,面积4660公顷,1985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油松林为主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松山保护区内群山叠翠,古松千姿百态,山涧溪水淙淙,谷中山石嶙峋,主峰大海坨山海拔2241米,为北京第二高峰。区内保存着华北地区唯一的大片天然油松林,以及保存良好的核桃楸、椴树、白蜡、榆树、桦木等树种构成的阔叶林。本区共有种子植物600多种,高等动物7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斑羚等。尤其是该保护区靠近首都北京,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二、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面积126987公顷,1985年经兴安盟公署批准建立,1994年升为自治区(省)级,1995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珍禽及典型的科尔沁草原自然景观。

本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低山丘陵与科尔沁沙地的过渡带上,属中温型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内林、灌、草及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天然镶嵌组合,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为物种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区内有高等植物65科、452种;鸟类16目16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34种,并且为丹顶鹤、白枕鹤、蓑羽鹤、白鹳、大鸨等珍禽的繁殖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三、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天津市蓟县境内,面积1049公顷,1984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5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次生森林生态系统。本区地处燕山山脉西侧尾支,最高峰羊楼海拔1052米,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本区原生植被早已破坏殆尽,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自然恢复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森林植被。区内生物种类丰富,种群结构完整,不仅具有华北地区的典型性,同时,还有一定的稀有性和特异性。据调查,本区内高等植物有89科,362种;脊椎动物有172种,其中有32种为天津新发现的物种,并有不少物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于研究华北地区森林演潜规律和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均有着重要意义。

四、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西部和乌海市境内,面积555849公顷,199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四合木、半日花等古老残遗濒危植物和荒漠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亚非荒漠东部边缘,为西鄂尔多斯荒漠化草原和东阿拉善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地区,是古地中海孑遗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革包菊、蒙古扁桃、胡杨等集中分布的地方。区内现已查明高等植物335种,其中特有古老残遗种及其他濒危植物有72种,占全部植物种数21.79%,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7种。特别是四合木和半日花仅分布于保护区的小面积范围之内,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此外,保护区还保存着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此外,保护区还保存着极其珍贵的古地理环境,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山地地层剖面明显,是非常珍贵的天然史书。因此,该区的建立,不仅在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生物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地质构造和古地理环境均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荒漠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探索荒漠地区可持续发展途径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五、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