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求知文库-植物世界的春天
7901500000016

第16章 我国自然保护区一览(4)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具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本区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孑遗种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为我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区内有植物种数2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脊椎动物有38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等14种,并为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区。梵净山不仅是珍贵的生物资源库,也是我国历史上佛教名山之一,自然风光奇特,人文历史遗迹保存较多,为尚待开发的旅游胜地。

二十七、贵州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境内,面积48666公顷,1992年经赤水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经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区地处贵州高原北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区内地形切割严重,谷坡壁立,人迹罕至,因而保存了大面积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且林相保存完好,原生性强,森林覆盖率达89.6%。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比较复杂,已经查明的生物物种有15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128科、411属、805种;蕨类植物37科、81属、163种;大型真菌35科、45属、77种;兽类8目、24科、72种;鸟类15目、35科、142种;爬行类3目、10科、34种;两栖类2目、9科、31种;鱼类5目、11科、57种;昆虫9目、49科、175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珙桐、桫椤、福建柏、香果树等10多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豹和云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大灵猫、穿山甲等27种。保护区内还有许多独特的单优群落和中国新纪录种,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二十八、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

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全区总面积13022 hm2。主要保护对象为武夷山脉重要的生物区系、独特的生物群落、大面积的钟萼木种群、福建闽江正源头森林植被及重要的经济植物种质资源等。

保护区内的地貌属于中、低山地貌,海拔在250—1858 m之间,为武夷山脉中部的主体向西南延伸部分,山体庞大,最高峰白石顶海拔1858 米。

根据科考,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有11个植被型44个群系84个群丛,其中南方红豆杉群落、雷公鹅耳枥群落、福建山樱花群落、深山含笑群落、香果树群落、浙江红山茶群落为这里的特色,目前尚未见这些群落在其他地区分布的报道。

自然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28科899属2268种(含136变种,1栽培变种,9亚种,5变型),占全省维管束植物种类的60.7%,占武夷山脉维管束植物种类的73.6%。

保护区内经济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中华猕猴桃等食用植物127种,药用植物881种,园林绿化植物252种,材用植物97种,鞣料植物54种,油脂植物123种,芳香植物44种,蜜源植物129种,纤维植物94种。此外,还有不少树脂和树胶植物、色素植物、饲料植物、经济昆虫寄主植物、环境监测和抗污染植物、改良土壤植物和种质资源植物。

保护区内有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及历史栽培的银杏等3种,钟萼木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大;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粗齿桫椤、金毛狗、华东黄杉、福建柏、白豆杉、香榧、鹅掌楸、凹叶厚朴、樟树、天竺葵、闽楠、浙江楠、短萼黄连、莲、金荞麦、绞股蓝、中华猕猴桃、蛛网萼、野大豆、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榉树、毛红椿、伞花木、喜树、香果树27种及钩距虾脊兰、心叶球柄兰、鹤顶兰、细叶石仙桃等64种兰科植物。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黄山木兰、乐东拟单性木兰、华南桂、沉水樟、黑锥、青钱柳等23种。模式标本种有建宁金腰、建宁椴和建宁野鸦椿3种。

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5目99科385种。其中鱼类资源有5目11科47种,占福建省鱼类总种数的24.21%,两栖类2目7科25种,占福建省两栖类总种数的54.35%,陆栖爬行类2目12科61种,占福建省爬行类总种数的56.48%;鸟类18目48科194种,占福建省鸟类总种数的35.35%,兽类8目21科58种,占福建省兽类总种数的55.23%。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云豹、豹、蟒蛇、黄腹角雉、华南虎(历史记录)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鸳鸯、穿山甲、豺、黑熊、大灵猫、小灵猫、金猫、藏酋猴、黄喉貂以及鸢、赤腹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鹰雕、乌雕、蛇雕、白鹇、褐翅鸦鹃、小鸦鹃、草鸮、红角鸮、斑头鸺留、褐林鸮和虎纹蛙等38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简称“三有”动物)256种,中国与日本两国政府协定保护候鸟34种,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协定保护候鸟14种。属于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刘氏髭蟾(崇安髭蟾)和黑斑蛙、滑鼠蛇、舟山眼镜蛇、赤狐、黄腹鼬、黄鼬、食蟹獴、豹猫、毛冠鹿、(大)棕鼯鼠等32种。

保护区内有昆虫30目(含蜱螨亚纲)245科1425种。在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已知的昆虫中,金裳凤蝶等8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也有些是重要的森林害虫或有益昆虫。

保护区内有大型真菌38科156种,估计有300种以上,野生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红皮美口菌、正红菇、梨红菇、高大环柄菇等珍稀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微生物资源18科34属59种,其中,芽孢杆菌属、链霉菌属和小单胞菌属是细菌和放线菌的优势属;芽孢杆菌在不同群落中均有广泛分布,数量范围在103—104之间;土壤丝状真菌优势属为青霉属和木霉属。植物内生真菌以青霉属、拟青霉属和枝孢属为优势属。

福建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8年,于2001年10月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3022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4633 hm2,缓冲区面积3441 hm2,实验区面积4948 hm2,并按此确定保护区界碑标志,2003年按此面积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5月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票通过国家林业局初审,2004年12月全票通过国务院委托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

二十九、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东省乳源、连县、阳山三县境内,面积53067公顷,由1984年建立的乳阳、大顶山、大东山、称架山四个省级保护区合并组成,并于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和珍稀动植物。

本区地处南岭山脉中心地带,保存有较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顶矮林、针叶林等森林植被。区内动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多样,孕育着许多以南岭为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的特有的动植物种。区内高等植物有14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4种;动物中有哺乳类70种,鸟类125种,两栖爬行类4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3种,并为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复杂的亚热带森林植被,是南岭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和精华,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三十、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境内,面积1133公顷,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本区地处热带北缘,是中国南亚带季风常绿季雨林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区内的天然森林为世界上特殊的森林类型之一,林中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高等植物有2400多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有桫椤、苏铁、格木、野荔枝、鸡毛松等数十种。本区特有植物种类亦较多,单以鼎湖山命名为“模式标本”产于此地的植物就有20多种。保护区内复杂的森林植被和丰富的食源,为各种动物栖息和繁殖提供了理想的场所,高等动物有100余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豹、苏门羚、蟒等。该保护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开展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理想场所。

三十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境内,面积1.9万公顷,199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雷州半岛,受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沿海滩涂上分布着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植被,其中红树植物有12科、16属、17种,是除海南岛外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此外,保护区内拥有数量和种类众多的鹤类、鹳类、鹭类等水禽及其他湿地动物,据初步统计,仅鸟类就有82种,其中留鸟38种、候鸟44种。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作为我国现存红树林面积最大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在控制海岸侵蚀、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十二、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临桂两县交界处,面积17400公顷,1961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7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银杉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区为南岭山地越城岭支脉的一部分,海拔多在1200—1600米,最高海拔1895.5米,地貌属中山类型。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植被为典型常绿阔叶林,境内有高等植物1114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12种。其中以银杉最为著名,银杉是仅产于我国的第三纪孑遗植物,现存数量不多,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保护区分布有1000多株。本区野生动物资源也比较丰富,高等动物有118种,其中猕猴、林麝、红腹角雉等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三十三、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面积241776公顷(由勐腊、尚勇、勐仑、勐养、曼搞五大片组成),1958年经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建立,198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重新区划调整,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199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

本区属热带湿润气候,全区低山连绵、河流纵横、四季常青,是中国热带原始林保存最好的地区,以“动植物王国”闻名。已鉴定的高等植物约389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望天树、桫椤、野生稻等53种;脊椎动物有75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长臂猿、亚洲象等36种。本区的特有植物有细蕊木莲等30种,特有动物有双带鱼螈等7种。西双版纳不仅是物种的天然基因库,而且其神奇的热带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之一。

三十四、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海南省琼山市境内,面积3337公顷,198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特殊的森林植物群落,我国仅在南方少数省区的沿海有所分布。东寨港及其附近的海滩上尚保存有面积较大、生长良好的红树林,且红树林树种之多,为全国之最,全球红树林树种约40多种,我国分布有24种,而东寨港就有19种。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三十五、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面积450万公顷,1983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5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原始状态的高原生态系统及野驴、野牦牛等珍稀动物。

本区地处东昆仑中段北坡大型凹陷盆地中,东邻柴达木盆地,南倚昆仑山与藏北高原相接,北部受干旱贫瘠的阿尔山所屏蔽。区内地形复杂多样,构成了保护区的奇特景观。植物从其种类及分布上充分显示着由中亚荒漠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特征,高等植物种类达300余种。并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高寒草原,加之人迹罕见,使这里成为许多高原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乐园,区内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高等动物有6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野牦牛、藏野驴、藏羚、藏原羚、雪豹、黑颈鹤、藏雪鸡等,且种群数量较大,密度较高,被誉为“天然动物园”和“有蹄类动物世界”。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典型高原生态系统和开展生物地理、地质、气象等学科的研究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十六、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定日、聂拉木、吉隆和定结四县,面积338.1万公顷,1988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山、高原生态系统。

珠峰保护区包含着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其他四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又是世界生物地理区域中最为特殊的西藏自治区和喜马拉雅高地省的交界处,成为世界上最独特的生物地理区域。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基本保持原貌,生物资源丰富,珍稀濒危物种、新种及特有种较多,初步调查共有高等植物2348种,哺乳动物53种,鸟类206种,两栖动物8种,鱼类10种,含有代表该地域特色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4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10种,二级保护动植物28种。同时,保护区还具有丰富的水能、光能和风能资源,以及由独特的生物地理特征、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构成的重要的旅游资源。珠峰保护区的科学价值无法估量,是研究高原生态地理、板块运动及环境科学、社会人物科学等学科的宝贵的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