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成才攻略——升华诚信的魅力
7906200000005

第5章 坚守诚信(1)

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诚信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诚信做为治国、齐家、修身、养性的准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一直发挥着主流文化的作用,影响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资治通鉴》

进士娶盲女

北宋时期有一个人叫刘廷士,家住山东。他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是衣食不愁,还有些余钱供他上学读书。刘廷士从小聪明伶俐,十几岁时就能写一些很好的诗,而且品行也好,人们都喜欢他。

转眼刘廷士到了该娶亲的年龄。经媒人介绍,他和同村的一名姑娘订了婚约,但刘家还没有给女方聘礼。不久,刘廷士就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由于他相貌出众,才华横溢,人品又端正,很多官员都想把女儿嫁给他,可是刘廷士都拒绝了。他总是对前来提亲的人说:“非常感谢大人的厚爱,可是我在家里已经订了婚,因此我必须回乡下结婚。”

刘廷士回到家里,却听到一下意外的消息,那个和他订了婚的姑娘,前些日子突然患了重病,病好以后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这件事让刘廷士很伤心,几天都待在家里不出门。姑娘的父母都是老实的庄稼人,见刘廷士中了进士,自知女儿配不上人家,因此也就不提嫁女的事。

过了几天,刘廷士的母亲对他说:“儿呀,我看你还是把那门亲事退了吧,反正我们还没有给女方聘礼,女方也通情理,这些天都没提嫁女儿的事。再说将来你当了官,家里有一个瞎媳妇,多丢面子呀!”

刘廷士说:“娘,我这几天已经想好了,我决定把她娶回家。”

母亲说:“你真的想好了吗?她可是什么也看不见呀!”

刘廷士说:“不管她能不能看见,只要她愿意嫁给我,我就应该按照当时的婚约把她娶回家。”

婚后,刘廷士和那个盲女感情很好,生活十分幸福。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如果因为环境的变迁,就要改变自己诚信的原则,那这种诚信也就不是“真诚信”了。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墨子

李勉葬银

李勉是唐朝人,从小喜欢读书,并且注意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培养出了诚信儒雅的君子风度。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从不贪取不义之财。

有一次,他出外学习,住在一家旅馆里。正好遇到一个准备进京赶考的书生,也住在那里。两人一见如故,于是经常在一起谈论古今,讨论学问,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这位书生突然生病,卧床不起。李勉连忙为他请来郎中,并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帮他煎药,照看着他按时服药。一连好多天,李勉都细心照顾着病人的起居饮食等日常生活。可是,那位书生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了。看着日渐虚弱的朋友,李勉非常着急,经常到附近的百姓家里寻找民间药方,并且常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去挖药店里买不到的草药。

一天傍晚,李勉挖药回来,先到朋友的房间,看见书生气色似乎好了一些。他心中一阵欢喜,关切地凑到床前问:“哥哥,感觉可好一些?”

书生说:“我想,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可能是回光返照,临终前兄弟还有一事相求。”

李勉连忙安慰道:“哥哥别胡思乱想,今天你的气色不是好多了么?只要静心休养,不久就会好的。哥哥不必客气,有事请讲。”

书生说:“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来,帮我打开。”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书生指着里面一个包袱说:“这些日子,多亏你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是一百两银子,本是赶考用的盘缠,现在用不着了。我死后,麻烦你用部分银子替我筹办棺木,将我安葬,其余的都奉送给你,算我的一点心意,请千万要收下,不然的话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宁的。”

李勉为了使书生安心,只好答应收下银子。

第二天清晨,书生真的去世了。李勉遵照他的遗愿,买来棺木,精心为他料理后事。剩下了许多银子,李勉一点也没有动用,而是仔细包好,悄悄地埋在棺木下面。

不久,书生的家属接下李勉报丧的书信后赶到客栈。他们移出棺木后,发现了陪葬的银子。都很吃惊。了解到银子的来历后,大家都被李勉的诚实守信不贪财的高尚品行所感动。

后来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他仍然廉洁自律,诚信自守,深受百姓的爱戴,在文武百官中也是德高望重。

当诚信受到金钱的考验时,坚持不为所动,是为真诚信也。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淮南子

张良纳履

汉代人张良从小就诚实守信。

有一天,张良正悠闲地在桥上散步,忽然有位穿着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他跟前,当着他的面故意把脚上的草鞋丢到了桥下。随后老人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

张良愣了一下,十分不解,但是看他年老衣破,顿生怜悯,就真的走到桥下取回了鞋子。

上来之后,老人坐在桥头,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说:“给我穿上。”

张良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跪在地上,帮老人穿上了草鞋。穿好之后,老人笑了笑,也不道谢,抬脚就走。张良念他是个老人家,也不放在心上。谁知刚走几步,老人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了招手,示意他到跟前儿来。

张良便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娃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你在这里等我。”

张良恭敬地行了个礼,答应了老人。

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一来到桥上,就看见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头等他了。老人见到张良来了,很生气地说:“现在天已经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再过五天吧,鸡叫的时候来见我。”说完,老人径自走了。

又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来到了桥上,可是老人又已经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声鸡叫了,你怎么才来?看来你还得等五天。”两次都落在老人后面,张良自己也感到很惭愧,便暗下决心,下回一定不能再迟到了。

五天的时间很快到了,这次,张良半夜就到桥上去等着那个老人。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

接着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对张良说:“读了这本书,你就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你看着,我的话会在十年后应验的。”说完,老人就离开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好容易天亮了,张良赶紧打开老人送的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非常高兴,开始认真学习。同时,他还记住了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立志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老人的话果真应验了,张良帮助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

信守诺言的人必然会得到他应得的回报,张良的故事能被长久传诵,可见人们对诚信是多么重视和推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祖籍哪里

刘若宰是明朝人,他学问高,在读书人中很有威望,可是因为祖籍在农民起义频繁的山东梁山,一连几次科举考试他都榜上无名。有人劝他下次考试的时候隐瞒一下祖籍,刘若宰却说:“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籍都要隐瞒,那他在世上还有什么立足之本呢?”

明朝天启五年,刘若宰又去参加科举考试。在笔试中,他发挥得很好,主考官推选他去参加皇上亲自主持的面试。由于刘若宰以前经常和一些很有声望的文化名人交流,见过很多大世面,所以在皇上面前一点儿都不害怕。皇上问了几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而且声音浑厚清晰。皇上听了非常高兴,就随口问了一句:“祖籍哪里?”

刘若宰知道皇上最忌讳起义军,梁山又是众所周知的起义军的老家,要是对皇上说了实话,很可能会使得龙颜不悦。这次考试,到现在已经是最后一关了,只要稍作隐瞒便可大功告成,否则几年的辛劳,很可能瞬间成为白费的工夫。可是刘若宰转念一想:“我怎么能不承认自己的祖籍呢?这不但欺君,而且不孝。我决不能说这个谎。”

于是,刘若宰挺起胸膛,朗声答道:“回陛下,小民祖籍山东梁山。”

皇上一听,脸上的笑容立刻就消失了。他严肃地问:“你从小就住在梁山吗?”

刘若宰知道,此时皇上已经不高兴了,但他依然照实回答:“小民的祖父和曾祖父住在梁山,到了我父亲的时候就搬到江苏去了。我是在江苏出生的,从没去过梁山。”

皇上听罢,随便挥了挥手,示意面试结束。刘若宰明白自己已经不可能被选为状元了。第二天,皇榜张贴出来,果然没有刘若宰的名字。刘若宰并没有为之后悔,因为诚实对他来说,比状元的名号更加可贵。

数年后,原来的皇帝去世了,刘若宰在那一年的考试中终于再一次得以高中榜首。

对待别人心诚一点,做事守信一点,便会获得别人的信赖,这样,即使你暂时还没有成功,也还是会有更多的机会等着你的。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弘一大师

曾子杀猪

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一边欢天喜地地跑回家,一边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他靠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想象着猪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傍晚,孩子远远地看见了妈妈回来了,他一边三步并作两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快杀猪,我都快要馋死了。”

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杀猪呢?”

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曾子闻声而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话没说。转身就回到屋子里。过一会儿,他举着菜刀出来了,曾子的妻子吓坏了,因为曾子一向对孩子非常严厉,以为他要教训孩子,连忙把孩子搂在怀里。哪知曾子却径直奔向猪圈。

妻子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杀猪。”

妻子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呢?”

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

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

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代人所尊敬。

对于小孩子,有什么比诚信更重要的呢?不要以为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大人们的一言一行会影响他们的人生,所以,对孩子更要诚信。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

诚实的阎敞

东汉时期,有一个太守叫第五常,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阎敞。两人经常谈古论今,交往甚密。

后来,第五常被调往京城,临行前他把130万贯钱寄放在阎敞家里,并说:“这笔钱阎兄如果需要,尽管用就是了。”

到京不久,第五常一家就染上了瘟疫,先后去世,只留下了一个小孙子。第五常临终前对孙子说:“我有30万贯钱,寄放在你阎敞爷爷那里,你可以取来……”

第五常的孙子当时年幼,无法取回这笔钱,只能靠在京的亲戚周济度日。十几年后,他才返回故里。他想去找阎敞爷爷取回钱,但是口说无凭,又过去那么多年,阎敞爷爷未必会给。不过,他还是去拜访了阎敞爷爷。

阎敞听说第五常的不幸后,非常伤心,还没等第五常的孙子问钱的事,就说:“你爷爷有130万贯钱寄放在我这里,你现在拿去用吧。”

第五常的孙子一听,惊讶地说:“爷爷说是30万,不是130万!您老人家是不是记错了?”

阎敞忙说:“没错,肯定是你爷爷昏迷之际说错了。”说着,忙把130万贯钱交给了第五常的孙子。

交友要交心,待人贵在诚,每个人都应该诚实待人,不能因金钱的诱惑而失去诚信的美德。

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刘禹锡

曾彦休妻

曾彦是明朝人,他看到明朝缺少一部完备的法律,许多事情处理起来非常难办,于是他就想编著一部完备的法典。

为了尽快编出一部法典,曾彦在荒郊野外搭起了一座茅屋,整天在那里写呀写呀,连家也不回,无论冬夏,一日三餐都由妻子送来。

一天,妻子又来给他送午餐。他望着日渐消瘦的妻子,心疼地说:“为了让我写好这本书,你受了不少苦!现在好了,我的书就要写完了,很快就可以回家了。”

妻子一听很高兴,温柔地说:“那太好了,可是你一定饿了,还是先吃完饭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