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青春恋曲的红色交响:寒春和我们的故事
7907700000046

第46章 附录:寒春年谱

寒春原名琼·辛顿(Joan Hinton),1921年出生在美国的芝加哥,她的母亲卡梅丽达·辛顿(Carmelita Hinton),是美国知名的教育家。

1923年举家迁往波士顿。

1939至1942年就读于波士顿学院。

1942年秋考入威斯康星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

1944年间,寒春随同学校物理学研究生来到以研制原子弹为目的的“Y基地”,参加由意大利核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领导的试验小组,从事有关核裂变方面的科学试验。

1945年7月16日原子弹研制成功。美军分别在广岛、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造成15万左右平民死亡,这一举动给寒春以强大的思想冲击。

1945年春,寒春的哥哥韩丁以美国战情新闻办工作人员身份来到中国,在重庆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毛泽东。

1946年2月,后来成为寒春丈夫的阳早以联合国救济署畜牧专家的身份来到中国,是年7月放弃该身份前往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11月9日,阳早被分配到光华农场。

1946年秋,寒春考入芝加哥大学,在费米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此时的杨振宁和寒春同样是费米教授的博士生。

1948年2月,寒春来到中国上海,后经宋庆龄安排到中国延安从事农牧业技术工作。

1949年4月,寒春在延安与阳早相聚并结为夫妇,并一起回到瓦窑堡农具厂参加革命工作。结婚时,西北农大教授康迪把她的名字改为“寒春”。

1953年,阳早担任西安市奶牛场副场长,寒春任技术员。

1955年,寒春任西安草滩农场畜牧场技术员,夫妇两人均从事奶牛品质改良及农机具革新工作。

1966年4月,阳早、寒春被调到北京工作。阳早在中国电影放映发行公司任英文译校,寒春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图片特稿社任英文译校。

1971年秋天,阳早、寒春陪着从美国来的韩丁、韩丁的母亲——81岁高龄的卡梅丽达·辛顿夫人以及十几个美国青年组成的参观访问团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考察。

1972年2月,经寒春、阳早的多次要求,二人被调往北京市南郊的红星公社。

1977年,寒春应美中友好协会和加中友好协会的邀情,先后到美国的54个城市和加拿大的3个城市,举行了198次演讲会和座谈会,向美国和加拿大人民介绍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就。

1979年10月,阳早和寒春被中国国务院聘请为农业机械部顾问,兼任中国农机院畜禽机械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11月,阳早、寒春组织北京、西安奶牛场的12名干部、工人、科技人员赴美国考察,学习奶牛饲养机械化技术。

1982年3月,阳早、寒春负责的《牛奶管道的自动洗涤与消毒》项目,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2年10月12日,国务院机械工业部周建南部长签发聘书,聘任阳早、寒春为机械部顾问。

1982年底,阳早、寒春正式被调到北京昌平县沙河镇小王庄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试验站工作。他们在这里要白手起家创建一个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座现代机械化奶牛场。

1987年6月10日,阳早、寒春主要负责的《奶牛场成套设备研究、牛场设计和中间试验》项目,通过国家机械委鉴定。

1987年9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接见阳早、寒春,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代表中国政府为阳早、寒春颁发了“国际合作奖”。

1988年12月,阳早、寒春主持的《奶牛成套设备研究、牛场设计与中间试验》项目被机械电子工业部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8年,鉴于阳早、寒春在奶牛胚胎移植推广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聘请他们为该所的顾问。

1993年1月18日,鉴于寒春负责的牛奶冷冻奶罐的研发项目,达到了美国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在上海华冠机械厂等工厂批量生产,替代了进口产品,占领了中国市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份额。上海市市长黄菊授予寒春“白玉兰荣誉奖”。

1993年12月5日,机械部何光远部长签发聘书,聘任阳早,寒春为机械部顾问。

2003年1月,中国农机院授予阳早、寒春“个人贡献奖(金牛奖)”。

2003年12月,寒春的丈夫阳早在京病故,享年85岁。

2006年,在中国农机院成立50年之际,寒春荣获“特殊功勋奖”。

2009年,阳早和寒春夫妇入选CCTV感动中国组委会推出的“2009感动中国”候选人。

2010年6月8日凌晨,寒春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