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新时代的海洋工程
7919600000012

第12章 探测海洋(2)

中国在海洋遥感,特别在海洋航空遥感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自1970年以来,中国已能连续发射自己制造的人造卫星,并收回了各种科学数据。

此外,中国还收集了美国陆地卫星1、2、3号的卫星图像将近500幅,这些图像包含了中国沿岸和周围海域的丰富信息,反映了沿岸流、泥沙流、河口冲淡水的路径、变化、扩散范围等海洋特征。航空、航天海洋遥感技术,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扫描(探测)万里海区立体画面的“千里眼”,在海洋探测和海洋调查中发挥着神通广大的积极作用。那么,这个“千里眼”是怎样工作的呢?原来,卫星和飞机对海洋的观测是通过安装在卫星或飞机上的遥感仪器来实现的。

遥感、遥感仪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遥感”这一新的术语,是美国海军的一位军官首先提出的。从广义上讲,远距离、不接触探测目标发射的或反射的某种能量(如电磁波、声波),并能够把探测目标转换成人们容易识别和分析的图像和信号,从而弄清目标的性质和特点,这个过程,即称为遥感。遥感的最显著特点是不接触目标和远距离探测。遥感所用的设备和仪器,称为遥感或遥感仪器、遥感设备。

目前遥感器大致有三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根据探测的结果来划分,把得到像照片那样结果的遥感器叫做成像遥感器;把仅通过感觉温度、音响、深浅等物理量的高低、大小来区分目标的遥感器,称为非成像遥感器。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根据遥感器外部发射能量目标进行分类,把能够发射能量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波的遥感器,称为主动遥感器;把不发射能量,只接收目标反射的能量或目标本身辐射的能量遥感器,称为被动遥感器。第三种分类方法是根据遥感器探测物理量的不同来分类:以探测声音来区分目标的,称为声学遥感器;以电磁波来区分目标的,称为光电遥感器。

那么遥感器又是靠什么来探测目标的呢?对于微波、红外、可见光的遥感器来说,它们是凭借物体反射和发射的各种电磁波(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来探测目标的。电磁波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物质,是由物质内部电子强烈运动而产生的。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质,其内部都存在着电子,而且其内部的电子在运动着,因而该物质都要发射电磁波。

物体温度不同,发射电磁波这种能量的本领也不一样。物体温度越低,发射电磁波的能量越弱,电磁波的波长越长;物体温度高,并且发射的能量多,电磁波的波长就越短。另外,物体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构造不同,反射电磁波的本领也不一样。

物质物体反射和辐射不同电磁波的本领,叫做目标特征信息,它是识别有用目标的重要依据。收集和研究物体反射和辐射电磁波随时间、地点和季节变化,以及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的规律,是遥感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大体上了解了什么是遥感及其相关的知识。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千里眼”是如何扫描万里海区的。

我们已经知道,卫星和飞机对海洋的遥测是通过安装在卫星或飞机上的遥感器来实现的。

一方面,卫星和飞机上的遥感器主动地向海洋发射能量,辐射电磁波,然后再通过遥感器内部的装置来接收这些目标反射回波,进行处理之后成像或非成像显示,传向地面。

卫星和飞机遥感仪器经过不断完善,已经历了三代技术更新。第一代是可见光遥感仪器,如光导摄像机等。这种遥感仪器只能在白天工作,黑夜就变成了瞎子。第二代技术产品是红外线遥感仪器。这种遥感仪器可以使卫星实现昼夜观测,但每当天空阴云密布或雨雪交加时,红外遥感仪就会受到干扰。第三代是微波遥感仪,这是新一代的“全天候”遥感仪器。微波是介于红外波段和无线电波段的电磁波,它不仅可以昼夜工作,而且具有一定的穿透云层、雨雪和地面植被的能力。目前海洋卫星上试用的遥感仪基本上都是微波遥感仪。

已经试验使用过的海洋遥感仪器有海洋水色扫描仪、海水温度扫描仪、机载激光测深仪、图像自动传统系统、高级光导照相机、多光谱海洋环境监测扫描仪等。

海洋卫星的观测本领极高,可以直接对海面温度变化、海冰分布、海上灾害、天气和海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其中对海洋上台风的生成和活动的监测效果尤为显著。卫星借助遥感器可以精确测量海面的变化、海面起伏和海浪高度,还可以测出海水表层的流速,可以测量海面风速、海面水温以及海水和大气中的水汽含量等。海洋卫星所获取的信息量之大是极惊人的,它一天所获得的海洋情报,相当于2万份船舶观测资料。

另一方面,卫星和飞机上的遥感器还可以定时地接收放在海洋里的锚系浮标和漂流浮标所探测到的信息。锚系浮标基本上是位置固定的浮标,大致有12米和10米直径的钢质饼型浮标、6米铝质船型浮标、3米直径铝质饼浮标等几种规格。锚系浮标的观测项目和搜集信息的范围有风、气压、气箱、海面温度等。这些浮标的标体都载有太阳能供电系统。浮标上装置着单根长索,长索上悬挂着许多小型紧固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的可靠性都很好。

锚系浮标中的信息接收机可以接收海水中的传感器所搜集的信息,卫星或飞机遥感器会定时地接收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现在世界上已有两颗极地轨道卫星专门来负责接收这些海上指定点的信息情况。这种卫星每105分钟就绕地球一周,轨道高度约900千米,能够覆盖全球范围的海域。

漂流浮标主要用于监测飓风和热带气旋、海啸等。除此之外,对海浪、海温、潮汐、海冰、极冰、赤潮等也都有良好的观测作用。这种浮标重在流动性,可以在船上或飞机上投放,其工作原理和锚系浮标基本类似。

卫星、飞机遥感器主要是通过上述两方面的渠道来时刻监视海洋的。它们宛如无数只“千里眼”,时刻不停地洞察、扫描着这无垠的海洋,探测着这万里海区的最新“敌情”……

水下照相

现在让我们把历史的聚光灯扫向130多年前。那时,有一位叫汤姆森的英国人对摄影着了迷,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后来,他对水下世界也逐渐感兴趣起来。于是他经常拿着照相机在海滩上游玩,或驾着小船在大海中漂荡。

有一天,他忽然灵机一动,用他的普通照相机摄下了第一张水下照片。从此,水下摄影成了此后很多人所追求的事业。后来,一位法国潜水员路易·布当又迷上了水下摄影,并对水下摄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位潜水员花了8年时间,研制出当时世界上第一架水下摄影机。这架摄影机从外观上看,既大又笨重;摄影机外面罩着一个金属箱作防水外套;前边镶嵌着一块玻璃,镜头可以通过这里摄影。防水金属箱的里面是一个9×12厘米的普通玻璃底板摄影机。这个法国人身穿潜水服,潜入水中进行摄影。当时还没有研制出摄影用的防水表,所以在水下不能掌握准确的曝光时间,还必须在这架摄影机上系上一条绳子,由水面上的人拉动作为信号来确定曝光时间。这位法国人就是用这架原始的水下摄影机,拍摄了大量的海蟹、游鱼等多种海洋生物的照片。但是,由于当时还没有研制出水下摄影用的闪光灯,这些摄影只能安排在天气晴朗而且较浅的海区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照相需要的足够的光线。这样一来,照相的时间和海域都受到了很大限制,为水下照相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个法国人又经过了不断的实验,终于制造出一种水下闪光灯。

这种水下闪光灯其实就是一个大玻璃球。球里面放上一盏酒精灯和一些镁粉。大家知道,镁粉遇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光来。下水前,只需把酒精灯点燃,这样酒精灯就会诱燃镁粉发出阵阵明亮的光来,就可以进行水下摄影了。

这个玻璃球和水面上充满空气的大酒桶相连接,可以保证有充分的氧气燃烧,因而球里面的灯火也就不会窒熄了。遗憾的是,这种水下闪光灯经常发生爆炸,有时也会伤害一些摄影人员,所以这种方法很快就不使用了。这位法国人布当仍然继续进行水下摄影照明的研究。最后,他终于制造出一种防水的弧光灯。用这种弧光灯进行水下摄影,可以在50米的海洋深处拍到效果非常好的照片。这位法国人还专门写了一本介绍水下摄影的专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继法国人布当之后,进一步发展水下摄影事业的是美国人列·普里也尔,他为水下摄影机设计了一个不锈钢的外壳,胶片装在一个发条机构上,潜水时使用这样的摄影机,一次可以连续拍摄35—36个镜头。美国电气工程师德米特里·列比科夫,又研制出一种水下自动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的外壳像一个鱼雷,是一个长长的椭圆形;壳体是不锈钢的,浮力为零,不升不降地处于悬浮状态。壳里面装着摄影机、聚光灯和电池组。壳的外面装上电动螺旋钉,可以在海中自动前进。壳里面的摄影机也是自动装置的。于是,这种水下自动摄像机可以穿越海洋中狭小的通道,拍摄下沉船内部和水下岩洞的情况。后来,人们又经过不断探索,发明了深海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的原理是这样的:摄影机上附着一个重物,这块重物携带着照相机迅速下沉,当重物与海底碰撞时,照相机上的照明灯会自动打开,启动快门,转动胶片,同时把重物弹射开,这样摄影机又浮上了水下面。这种深海摄影机可以拍摄深海中的许多景色,可以在几千米的深海中照相。

现在水下摄影机已经十分普及了,而且种类繁多,功能齐全,对焦距、拨光圈、转底片都可以在水下进行,水下闪光灯也比较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