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生命诚可贵
7919800000011

第11章 地动山摇(2)

崩岩激起的汹涌波涛,冲涤着青滩上下40多公里。岩崩段上下8公里沿岸各港口内,停泊着近80艘木船和机动船,转瞬之间被巨浪掀翻沉没。离青滩小镇4公里的香溪镇、卜庄河一带,逆水而至的涌浪也达4米,涌浪到达小镇上游秭归老县城时还有1米高。

如果有人问,我国曾经成功地预报了哪次大型滑坡?当然首推新滩大滑坡。

滑坡预测预报问题是目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各国地质专家都致力于该项研究,但至今尚未获得满意的结果。诸多地质专家讲到成功预报的大型滑坡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提到新滩大滑坡。杜森祥形象地说,新滩大滑坡是监测人员“喊着来的”。

发出预报的单位是湖北省西陵峡岩崩调查工作处,该处自1970年成立以来,科技人员一直坚持在高山峡谷的现场工作。1974年至1980年,开展了各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1977年至1982年7月布设了四条视(水)准线,计12个变形点(由长办进行观测);1983年后,在监测结果和现场调查资料中发现了异常,及时地向上级报告了险情。至1985年6月11日,当现场调查和位移监测资料十分有力地说明大滑动即将来临,前兆非常明显时,该处立即向湖北省科委和长办发出了险情告急。仅隔11个小时,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滑坡。

由于预报及时,撤离措施果断有效,使首当其冲的新滩镇475户居民1371人无1人伤亡,使一场毁灭性的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小到最低程度。

1985年6月28日,《文汇报》载文称,中央领导称赞新滩大滑坡的“准确监测和及时预报”是“了不起的世界奇迹”。因为新滩镇在山体滑坡中消失了,但镇上千余居民却个个安然无恙,这主要归功于湖北省岩崩调查处科研人员的“准确监测和及时预报。”

原岩崩调查处工程师王尚庆回忆说,他们一直坚持在高山峡谷的现场工作。无数个漆黑的风雨之夜,无数次雷霆轰击的时刻,他们从未离开过新滩两岸的陡峭崖壁,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段,认真观测分析,取得了大量科学资料,才作出了这次成功的预报。他说,在险情发生后,他们有的仍留在崖顶上,继续监视崩岩的活动情况;另一些人不眠不休,奔走在难于行走的石海中,冒着滑坡和山崩还可能继续活动的危险,认真紧张地收集着破坏情况和各种科学材料。

在众多“高峡哨兵”中,人们总会想起工程师陆业海,想起至关重要的“5·9”预报。1985年9月23日,《宜昌日报》报道说,5月9日下午5时,陆业海与助理工程师骆培云、工程技术科副科长董邦平等人,周密分析了观测数据和各种可能后,冒着极大的风险将“希望当地政府迅速组织居民迁出险区,以防患于未然”的预报发了出去。接到预报,时任省委书记的关广富同志立即指示:“下死命令,迅速组织安全转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准确预报,为群众的撤离赢得了时间。群众提出,要给他们记一个特等功。

是啊,正是岩崩调查处和参与抢险救灾的共产党员,正是这些可亲可敬的人们,才攻克了滑坡预测预报的世界难题,才创造了“准确监测和及时预报”、“无一人伤亡”的“世界奇迹”。

§§§第5节空中飞石

“飞石很可怕。路上经常可以看见滚落的圆桌大的石头,有一次我们的车还差一点被飞石砸到。芒康附近的海通沟以及冷曲河怒江沟路段是恐怖的飞石区。负责这两个路段养护工作的武警战士说,大的飞石像汽车那么大,可以砸烂一切经过的东西。而小的飞石群落下,连鸟都飞过不去。这两个地方每年都要死很多人。”这是一位自家车旅游的游客的亲身经历。

四川西北部的岷江上游,是羌族聚居的一个地方。20世纪60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羌笛颂》摄制组的人员在这儿曾经吓出一身冷汗。当时,摄制组的一辆汽车正在沿江的山道上飞速行驶,车前忽然落下一块巨石。多亏驾驶员反应灵敏,及时刹住了车。要不连人带车准会被这块从崖顶崩落的大石头砸扁了,驾驶员眼见前面的路被阻断了,正想掉头往回驰去,想不到车后又掉下一块大石头。两块从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把汽车紧紧夹住,使它进退不得,车上的人都吓了一大跳。

这是飞石,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当雨水或是别的原因触动了岩顶的风化岩层,一些石块往往会失去平衡,顺着山坡滚落、或是凌空飞坠下来造成危险。

有一年,成都地质学院在彭县小鱼洞的一条山沟里实习,雨后也遭遇了飞石袭击。这一次的运气没有《羌笛颂》摄制组好。一块巨大的石块顺着山坡滚落下来,撞开了实习基地的墙壁,把一个正在沉睡的女学生砸死了,造成一场名副其实的飞来横祸。

在飞石的巨大冲速下,有时一块小石子也能给人们带来不幸。在同一岷江上游的山中,有一次一个石子飞落下来,恰巧击中一个把脑袋伸出车窗的乘客,立刻流血毙命。像《羌笛颂》摄制组那样的好运气,实在太难找了。

一次次事故,使人们开始注意这种很不起眼的飞石灾害,组织人力研究它的形成原因。情况查明,产生飞石的大多是由于天然植被被破坏,使岩层裸露失去保护地方。经过日晒雨淋,或是树根的劈裂作用,产生一些不稳定的石块,稍经外力推动就会崩落下来。飞石现象的生成和发展,人们也应该负很大的责任。要不崖顶上的石头怎么会这样容易就崩坠下来呢?

§§§第6节历史记录

大约从燕山运动晚期开始,三峡地区地亮出现大面积的隆起,随着地壳的隆升,滔滔翻滚的长江则在莽莽群山之中辟出了深邃的河谷。山高谷深,形成了极其壮丽的三峡地貌景观,令人流连忘返。

三峡,有人把它称做长江的珠冠。这里,山势雄奇险峻,江流奔腾湍急,峡区礁滩接踵,夹岸峰插入云天。它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193公里。整个峡区之内,群峰相峙,峭壁嵯峨的峡谷约有90公里。其中瞿塘峡8公里、巫峡40公里、西陵峡42公里,其余为穿插其间长约103公里的宽谷。最窄处不足100米,宽谷地带丰水时节,江面可宽达1000余米。它穿越四川省的奉节、巫山和湖北省的巴东、秭归、宜昌等5县(市),深峡与宽谷相间,急流与险滩为伴,巉岩陡壁,波光峰影,交织成一座壮丽的天然大画廊。

从白帝城到巫山县大溪镇(又名黛溪镇)之间,是全长约8公里的瞿塘峡。它以峭拔险峻而著称。江面最窄处仅数10米,两岸山峰却高达1000至1500米,故有“峰与天交接,舟从地窟行”之说,峡西入口处,悬崖陡立,迎水相峙,形同门户,又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众水会涪万,霍塘争一门”来形容它的险要,而白居易则在《夜入瞿塘峡》一诗中,用“岩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来形容它的雄奇。峡中水深流急,波涛奔腾呼啸,更增添了它山峰险峻的气势。

出瞿塘峡东口,过地势开阔的大宁河宽谷,便到了奇峰耸峙的巫峡河段。

这里有著名的巫峡十二峰。奇峰兀立,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引人入胜。古往今来,人们为她编写了许多神话故事。顺流而下,使人觉得在画中穿行。

出巫峡,顿觉江面开阔,视线舒展。眼前丘陵连绵,沟壑交织,梯田层层,绿树丛丛,这便是富饶美丽的香溪宽谷。

过了香溪河,便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西陵峡。西陵峡中,既有迷人的绮丽风光,又有奔腾咆哮的急流险滩。峰峦夹江陡立,江流曲折回环,山势十分险峻。在香溪东面是兵书宝剑峡,长约4公里,相传因诸葛亮曾在这里放置兵书而得名。出兵书宝剑峡,便是青滩。它由西至东分头滩、二滩和三滩,绵延达3里之长。这里,在滔滔长江水的冲击下,软弱的砂页岩被侵蚀成缓坡和凹槽,而坚硬的砂岩、灰岩则形成了高达数百米的悬崖,这就给滑坡、崩塌等岩崩活动造成了有利的地质条件。险滩的形成,就是因为山岩被长期侵蚀而崩塌,岩石堆积于江中阻水成滩。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里的山岩并没有沉默。它不甘于长江下切的痛苦,便一次又一次地发怒起来,企图阻拦它的东流。在悠悠岁月之中,汹涌的长江波涛在劈开气势磅礴的山岩过程中,在三峡两岸究竟发生过多少次的岩崩已无从考察。但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三峡地区曾发生过多次的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变。据专家考察,在长江三峡两岸,发现各类岩崩、滑坡及地质变形体达200多处,其中1000万立方以上的大型崩滑体有30余处。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这是悬在长江上的一把利剑,随时会插进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之中。

据《东观汉记》和《后汉书》记载,汉永元十二年庚子夏间四月,即公元100年,“秭归山高四百余丈崩,填溪水,压杀百余人……”大概这是历史上对西陵峡岩崩的最早记录。

这次大规模岩崩究竟发生在何处?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归州》中说,秭归山“孟县境内山也”。又据史书记载中说这次岩崩堵填的是溪水而不是江水。因此,专家们认为这次岩崩应发生在秭归县东入江的香溪上。

相传香溪上游兴山县的明妃村,是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她在出塞前返乡省亲,常在溪边浣洗香罗帕,并失落了一串珍珠,致使溪水一碧见底,芳香四溢。因此,香溪又叫明妃溪。其实,香溪是由发源于神农架的九冲河与龙口河汇流而成。香溪清澈澄碧,是因为这一带属石灰岩地质,水从石灰岩裂隙中渗出,经过了过滤和沉淀,因而泥沙杂质极少。

又据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公元100年,巫山发生了一次岩崩。

这次山崩几乎与西陵峡秭归山崩塌同时发生。

巫山发生的最大一次岩崩,是在1600年前的东晋。据史料记述:“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这就是说,这次山崩将上游江水水位提高了数十丈,而且影响到上游100多里的地方,其规模之大相当惊人。据说,这次岩崩阻塞汪道,形成了险滩。800年后,宋代诗人范成大乘舟路过此地时,险滩依然存在。他在舟行此滩时的描述中写:“高浪大涡,巨掀舞不当一槁叶。或为涡所使,如磨之旋……”险恶的滩石,汹涌的水势,寥寥数语,跃然纸上。

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秭归又一次发生了大规模的岩崩。西陵峡主要岩崩地段青滩南北两岸,大多是由砂岩和花岗岩构成。这次岩崩,据史书记载,发生在秭归县城以东的赞皇山。岩崩之时,浊浪滔天,巨石堆积江中,长江顿时被阻断流。此次岩崩,使长江断航长达25年之久,直至1051年郡守赵诚状告朝廷后,才命他主持疏凿工程,除去滩害,江又通航。

直至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诗人陆游从水路入川时,舟到滩前仍无法前行,不得不弃舟登岸。在岸边,他发现了一块南庙中的石碑,碑上字迹依稀可辨,记述了青滩的这一灾变:“山崩石壅成此滩,害舟不可计……。

盖江绝于天圣中,至是而复通。然滩害至今未能悉去。”

据史书记载:明代后期,兵书宝剑峡青滩一带曾多次出现岩崩。1542年6月,秭归山一带暴雨如注,北岸长达5里多的山岭发生崩塌。岩崩之时,先在崩岩附近的泉水中涌出一股股混浊的泥浆,接着岩石与山体逐渐分离,随即岩石相继崩塌江中。入江之时,“巨石腾壅,闭塞江流”。《明史》上记载:“塞江江流二里许”。

这一带的山峰,大多是由砂岩组成,岩石风化十分严重,因而称之谓沙子岭。这次山崩是在长时间豪雨侵润冲击下逐渐形成的,居民获悉后提前撤离,因此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仅“压民舍百余家”,但规模之大是空前的。

继这次西陵峡大岩崩之后,青滩一带山岩又相继在1558年夏、1609年春,接连发生崩塌。1561年5月,青滩上游秭归县城在一场滂沱大雨中又一次发生了大规模岩崩,虽然尚无严重堵塞长江航道的记载,但造成了许多房屋的毁坏和居民的伤亡。

长江三峡最近一次的岩崩,是上游瞿塘峡的山崩。1896年7月,瞿塘峡一带连降暴雨,云阳县境内的黄官槽山竟有一半坍塌入江。瞬时间,山倾大江,浪涛翻卷,构成了三峡少有的壮丽奇观。

而1985年西陵峡的岩崩,引起了世人的格外瞩目。这是因为长江西陵峡青滩地段,与未来的三峡工程三斗坪大坝,仅有20多公里的距离。这一“高敏感地带”,便成了举世瞩目的热点。

§§§第7节地球颤动历史记

地震,发生的频率虽然比较低,但是破坏性巨大。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八大最强地震: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芮氏9.5级。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此次地震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

2、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芮氏9.2级。此次引发海啸,导致125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11亿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育空地区及哥伦比亚等地都有强烈震感。

3、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芮氏9.1级,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亚岛及乌那克岛附近海域。地震导致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喷发,并引发15米高的大海啸,影响远至夏威夷岛。

4、(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芮氏9.0级,发生在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省。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及印度等国,导致约30万人失踪或死亡;4、(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芮氏9.0级。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夏威夷群岛,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5、厄瓜多尔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芮氏8.8级,发生在厄瓜多尔及哥伦比亚沿岸。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圣-费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芮氏8.7级,震中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离三个月前发生9.0级地震位置不远。目前已经造成1000人死亡,但并未引发海啸。

6、(并列)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芮氏8.7级。地震引发高达10.7米的海啸,席卷了整个舒曼雅岛。

7、中国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芮氏8.6级。2000余座房屋及寺庙被毁。印度雅鲁藏布江损失最为惨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芮氏8.5级,发生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8、(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1938年2月3日):芮氏8.5级,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班达附近海域。地震引发海啸及火山喷发,人员及财产损失惨重;8、(并列)俄罗斯千岛群岛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芮氏8.5级,并波及日本及俄罗斯等地。

§§§第8节土耳其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