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生命诚可贵
7919800000009

第9章 水无情火亦无情(4)

暴雨并没有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止步,3月25日,俄亥俄河全线崩决。俄亥俄全州地区告急,代顿地区更是雪上加霜。阴雨连绵的日子一直延续了40多天,到4月中句,代顿地区才见到了久违的太阳。然而代顿成了一座死域,许多房屋倒塌,大街上堆满了污泥、瓦砾、杂木和泡得发胀的人和畜牲的尸体,整个城市弥漫着一股恶臭味。

这是本世纪最为严重的水灾之一,俄亥俄州大约有600多万亩农田毁于洪水,大约有800多人丧生、1万多人受伤、20多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5000万美元。

灾情发生后,红十字会和全国公民为灾区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

§§§第9节孟加拉——洪水之国

孟加拉几乎就是洪水的代名词。在这里,20世纪中期以来,有水灾是常事,没有水灾反而是异常的现象。真是水患频繁,成为全国的头号公害问题。

1987年7月,孟加拉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水灾。

7月19日深夜,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霆闪电和暴雨惊醒了首都达卡和附近的居民。这是一场典型的热带暴风雨,顷刻间就平地成河,淹没了许多市镇和田野。在飓风和暴雨的袭击下,许多简陋的民房坍塌了,3万户居民无家可归。待到天明时,到处已是一片汪洋,一些地方只露出屋顶和树梢。被暴风雨和洪水折腾得无路可走的居民们,像鸟儿一样躲避在摇摇欲坠的屋顶和树上。为了防止被大风和洪水卷走,许多人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树上,情况十分危急。

孟加拉全国进入了紧急状态,总统下令调集军队和其他人员进行抢救。

但是天空像是敞开了水门,无情的暴雨下个不停,到8月2日为止,似乎还没有停息的趋势。孟加拉全国低平,没有一座高山。在人口稠密的首都附近,甚至连一座像样的小丘陵也没有。人们和不断上涨的洪水争取高度,只有绝望地向屋顶上攀登。结构不良的房屋在洪水的冲击和人群的重压下,不时坍塌下来,把灾民抛入滚滚洪水之中。到处一片呼救的声音,情况十分凄惨。

这次洪水一直延续到9月初,全国64个县中,有47个县遭受了水灾。

据不完全统计,造成2000多人死亡,25000头牲畜淹死,1500万间房屋被毁,1300万公顷农田、2万公里道路及772座桥梁、涵洞被冲毁。水灾以后痢疾流行,又使80万灾民染病,近百人死亡,损失不可计数。

孟加拉国位于孟加拉湾以北,属于恒河平原的东南部,其西为东高止山脉,东为阿拉干山脉,北为喜马拉雅山脉。境内有河流230条,每年的河水泛滥都使孟加拉国蒙受巨大的损失。加之这里地处季风区,印度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带着温暖而又饱和的水汽向低压区冲来。当受到山脉的阻挡时,立即降雨。这就使得地势平坦低洼的孟加拉国难逃水灾的侵袭。

水灾的发生,加剧了人民的贫困程度,联合国就此展开了两项粮食供给计划。仅一项计划的实施每年就要耗资2000万美元。

这样巨大的损耗却仍未得到政府的重视。大自然原有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但通过有力的预防措施可使其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1987年9月,孟加拉国灌溉、水利发展和防洪部长阿尼斯·伊斯拉姆·马哈茂德在事后说道,“如果我们和印度、尼泊尔能在有效利用本地区水利资源,即在冬季增加河水流量,在雨季控制洪水这些问题上达成协议的话,我们本来可以减轻7月和8月份在这里发生的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的。”他的这番话若早能做到,数以千万的人民就不会无家可归。

水灾给人民带来的不仅是贫困、饥饿,同时也滋生了大量的细菌。各种疾病在受灾区流行,约有80万人染上痢疾,近百人丧生。这无疑又使孟加拉国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如何摆脱水灾带来的沉重灾难,如何使这个南亚穷国的危机有所缓和,已成为孟加拉国政府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第10节滞洪小“水库”

日本没有大河,水灾问题似乎并不严重。其实不然,正由于它的境内缺乏宽阔的河川,而又面向海洋,气候湿润多雨,一些小河疏导不良,才发生了特殊的洪水灾害。有人甚至说,这儿并非没有水灾,而是被强烈的火山、地震掩蔽住,转移了人们的视线焦点,才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个不露形色的破坏者。

在这儿,水灾集中发生在人口稠密狭窄的滨海平原上,洪水从出山到入海结束,过程特别短,也是它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原因。可是在这里汹涌出山的洪水,由于河床纵比降大,水势特别猛烈。因为靠近山根,还常常和泥石流、滑坡、山崩伴生,和别处的单一洪水泛滥不同,有其特殊性,值得我们研究。

日本是台风行经的地区,台风雨是造成日本水灾的最主要的原因。1958年9月26日,一股强大的台风在日本东海岸伊豆半岛登陆,24小时内倾泻下700毫米的大雨。人们还没有转过神来就发生了洪水,半岛上的一条小小的狩野川无法宣泄,造成了一场极其悲惨的水灾。由于它给狩野川流域带来了巨大灾害,所以后来人们把它称为“狩野川台风”。

狩野川台风来势迅猛,并没有就此罢休,它飞速掠过伊豆半岛,转向北东方向,又在神奈川县江之岛附近登陆,经过东京、横滨北面的筑波山,向三陆近海移动,给日本列岛来了一个“擦边球”。

噢,这个“擦边球”实在受不了。它在伊豆半岛捣了一场乱子,又在东京、横滨降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暴雨,两个地方的日降雨量分别达到393毫米和287毫米。市内风狂雨骤,中断了一切交通。在横滨郊外,暴雨和洪水引起大小滑坡、崩塌共1029处,使斜坡上的新市区遭受严重破坏。许多刚建筑好的住宅在坡面洪水和滑坡的袭击下,一下子就被摧毁了。居民呼天喊地四处奔逃,情况十分悲惨。这一次台风,使日本吃尽了苦头。

台风给日本带来的洪水灾害并不只这一次。日本人尝够了台风洪水的滋味,开始寻求应付它的对策。

不让台风登陆是不可能,阻止台风下雨也是妄想。唯一的办法是尽可能滞洪和泄洪,不让洪水一下子涌入河流泛滥成灾,想方设法迫使它慢慢流进狭窄的河道,分期分批疏导洪水。简单一句话,使用人工方法迅速分解凶猛的洪水。

日本面积狭小,沿海平原十分狭窄,要想在河道洪水形成以前就分解掉它谈何容易。这里没有开阔的地势修筑大型水库,更别指望寻找一处洼地来分洪。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不让雨水马上流入河流”,他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日本人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些妙不可言的绝点子。

1976年17号台风在九州登陆,横扫日本列岛44个都道府县,在许多地方造成水灾。死亡和下落不明者167人,受灾人数约40万人,无数房屋被洪水毁坏。

在高知市,日降雨量为525毫米。10分钟的最大降雨量竟高达27毫米,真是一场罕见的大雨。全城立刻化为一片泽国,所有的房屋浸泡在洪水里。

事后人们发现,被淹的房屋中,地板以下和以上浸水的比例约为2∶1。从这次台风侵袭,房屋地板下和地板上浸水的总比例是4.2∶1。聪明的日本人开始想,只要房屋地板以上不进水就算不了什么。如果加高地板,不仅可以防洪,还可以利用地板下面的空间暂时滞洪,减轻河道的负担。一幢房子的地板下容积有限,如果整座城市都这样滞洪,其容量就十分可观了。

于是,一个奇妙的“地板下滞洪”的方案就这样出笼了,大力宣传普及高地板式建筑物。

通过多次城市水灾,他们还发现可以利用运动场、住宅间楼间空地、地下停车场等作为临时雨水贮留设施。通过一定的法规,鼓励各家各户贮存雨水。同时研制出一些透水性铺路材料和雨水渗井。在下水道内也安置一些贮留设施和迂回管道线,让洪水在地下绕来绕去来回回流,使其向河流排水产生“时间差”,千方百计延缓雨水进入河床的时间。

其中,有的应急的临时贮水处雨后需要动用抽水泵排除积水,既麻烦也不经济。善于在脑瓜子里打算盘的日本人又想出了一些点子,干脆修建一些巨大的地下洪水调节池,把水库修在地皮下面,再用一些隧道使其互相连接,最后排入大海或河流。

为了应付穿越而过的平野川泛滥,大阪在街道下面20米深处,修建了内径10米、长1890米,贮水量14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池。名古屋的若宫大街下面10米处,也建成了长316米、宽约50米,可以贮水10万立方米的同样的地下蓄洪设施。东京正在研究一种方案,修建几个巨大的“地下水库”,连接成为地下河,直接排入东京湾。

地狭多雨的日本有特殊的洪水,也有特殊的防洪方法。这种善于因地制宜的思路和措施,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么?

§§§第11节洪水警示

因暴雨而造成的洪灾,人们尽力了许多,再熟悉不过了,而且人类也一直在同洪水作斗争。就我国而言,从古代传说的“大禹治水”到现代的治理黄河,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同这种自然灾害作斗争,人们还常常用“洪水猛兽”一词来形容它的无情与凶狠。其实,洪水与猛兽相比,要凶狠得多,厉害得多。仅黄河流域在近3500年内,曾发生过1500次泛滥,造成的损失已无法计算。

每次洪魔过后,人们都进行过反思,总结教训,敲起警钟。对于自然的力量,人类还不能完全抗拒,但却可以认识它,预示它。

据专家分析,这次中国华东特大水灾的发生,就其自然原因而言,是因为夏季大气环流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所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西风带经向气流盛行,导致降雨量偏多。同时,1991年是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期,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又影响了大气环流的状况,造成了中国华东的异常天气。

看来,气候和地理条件是造成严重灾难的主要原因。与我国淮河流域极为相似的孟加拉国,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区域。由于它的特殊气候和地理条件,几乎每年都要遭到龙卷风、热浪和暴风雨的袭击。

除了前面讲到的特殊气候和地理条件外,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多少年来我们淡漠了人口、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违背了自然规律。例如,国家投入不足,使防洪排涝标准降低,难以抵御特大洪水的侵袭;淮河、太湖流域跨越数省,各地缺乏协调而各自为战;大片湖泊滩涂被围垦,减少了天然蓄洪场所,降低了江湖排水泄洪能力。另外,抗洪救灾的思想准备不足,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缺乏事先的筹划,因此,一旦降临便措手不及,疲于应付。虽然自然灾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是可以预料到的。假如人们能够预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能够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但这是需要人们积极争取的。

滔滔洪水敲响了警钟,愿警钟在人们心中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