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球上的水资源
7920300000002

第2章 自然界水循环

在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处在不断运动与相互转换之中,形成了水文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转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形成水文循环的内因是固态、液态、气态水随着温度的不同而转移交换,外因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太阳辐射促使水分蒸发、空气流动、冰雪融化等,它是水文循环的能源,地心引力则是水分下渗和径流回归海洋的动力。人类活动也是外因,特别是大规模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既可以使各种形态的水相互转换和运动,加速水文循环,又能抑制各种形态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运动,减缓水文循环的进程。但水文循环并不是单一的和固定不变的,而是由多种循环途径交织在一起,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复杂过程。

大循环、小循环

按水分循环的过程可将水循环分为大循环(或称海陆循环)与小循环(包括海循环和陆循环)。

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由于海陆分布不均匀与大气环流的作用,构成了地球上水的若干个大循环,这些循环随季节有所变动。在大循环过程中交织着一些小循环。由海洋面上蒸发的水汽,再以降水形式直接落到海洋面上,或从陆地蒸发的水汽再以降水形式落到陆面上,这种循环为小循环。在太阳光照及重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由水圈进入大气圈,经过岩石圈表层(以及生物圈),再返回水圈,如此循环往复。水循环的上限大致可达地面以上16千米的高度,即大气的对流层,下限可达地面以下平均2千米左右的深度,即地壳中空隙比较发达的部分。

在水分循环过程中,天空、地面与地下的水分,通过降水、蒸发下渗、径流等方式进行水分交换,海洋水与陆地水也进行水分交换。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而陆地水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河流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注入海洋,其来源主要是天空中的降水,而形成降水的天空水汽,主要靠地球表面的蒸发。如果大陆上的降水量的蒸发量和降水量相同,便没有多余的水量注入海洋,由此可见,大陆上的降水量要比蒸发量大。这些多余的水汽量显然是从海洋上来的,因而海洋上的蒸发量必然比降水量大,才能有多余的水汽输送到大陆,而大陆产生径流注入海洋,这才能构成海陆间的水文循环。

海洋向大陆输送水汽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海陆水汽交换的结果。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借助气流带向大陆,而大陆上蒸发的水汽又随着气流被带向海洋,前者比后者大,因此,海洋向大陆的有效水汽输送量为两者之差。据估计这部分水汽,大约只占海洋蒸发量的8%。在海陆水文交换构成水分循环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水的“团团转”,而是由无数个蒸发—降水—径流的小循环交织而成。由于地面受太阳辐射强弱的不同及地理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水循环在各地区和不同年份都有很大的差别,也形成了多水的湿润地区和少水的干旱地区,每个地区在时程上也存在着洪涝年份和干旱年份的差别。

内陆水文循环

从海洋蒸发的水汽,其中一部分被气流带至大陆上空,遇冷凝结降雨,在海洋边缘地区,部分降雨形成径流返回海洋;部分水汽则蒸发上升,随同海洋输送来的水汽被气流带往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上空,遇冷凝结降雨,其中一部分形成径流,一部分蒸发上升,继续向内陆推进循环。这样愈向内陆水汽愈少,直至远离海洋的内陆,由于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少而不能形成雨雪。这种循环过程称为内陆水文循环,又称大陆上局部地区的水文循环。

这种局部地区的水分循环对降水的形成和分布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河川径流等水文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局部地区的水分循环过程中,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但越往内陆,输送的水汽量越少,这是因为有部分水汽变成径流,最终将流入海洋,对内陆水分循环不起作用。也就是说,从海洋吹向大陆的水汽因沿途损耗而越来越少。所以,远离海洋的内陆腹地往往比较干旱,降水量较少,径流量也较小。从陆地蒸发的水分,一部分将借助气流向内陆移运,但这部分水汽量往往并不大。气候潮湿水量丰富的地区,蒸发量较大,水分循环也比较旺盛和活跃。与不活跃地区相比,降水量将增大。活跃的水分循环不仅对本地区的内部降水,而且对相邻地区的水汽输送都是很有利的,使水分有可能较多深入内陆腹地,形成该处较大河流。

影响水文循环的因素很多,但都是通过对影响降水、蒸发、径流和水汽输送而起作用的。归纳起来有三类:

(1)气象因素:如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

(2)下垫面因素:即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

(3)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包括水利措施、农林措施和环境工程措施等。

在这三类因素中,气象因素是主要的,因为蒸发、水汽输送和降水这三个环节,基本上决定了地球表面上辐射平衡和大气环流状况。而径流的具体情势虽与下垫面条件有关,但其基本规律还是决定于气象因素。下垫面因素主要是通过蒸发和径流来影响水分循环。有利于蒸发的地区,往往水分循环很活跃,而有利于径流地区,则恰好相反,对水分循环是不利的。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改变了下垫面的情况,通过对蒸发、径流的影响而间接影响水分循环。水利措施可分为两类:一个是调节径流的水利工程如水库、渠道、河网等;另一个是坡面治理措施如水平沟、鱼鳞坑、土地平整等。农林措施如坡地改梯田、旱地改水田、深耕、密植、封山育林等。修水库以拦蓄洪水,使水面面积增加,水库淹没区原来的陆面蒸发变为水面蒸发,同时又将地下水位抬高,在其影响范围内的陆面蒸发也随之增加。此外,坡面治理措施和农林措施,也都有利于下渗,有利于径流。在径流减小、蒸发加快后,降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增加,从而促使内陆水循环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