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博学多才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7921300000010

第10章 勇于创新(2)

可是没隔几天,陇西(今甘肃省东南部)派人飞马来报,说前几天那里突然发生了地震,这才使人们真正信服地动仪的作用。陇西距洛阳一千多里,从洛阳无震感的情况分析,地动仪可以测出的最低裂度为3度左右,在1800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下,测震灵敏度这样高,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在张衡研制成功地动仪后,过了1700多年,欧洲才制造出同地动仪相类似的仪器。

张衡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观测气象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他在五丈高的杆顶上安一只衔着花的铜鸟,可以随着风转,鸟头正对着风来的方向。这架仪器和欧洲装在屋顶上的候风鸡相仿,但是欧洲到了12世纪才有候风鸡的记载,比张衡晚了一千多年。张衡还造成了当时只在传说中才有的指南车,在科技上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告诉孩子张衡一生不为功名,不求利禄,在太史令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几年,获得了好几项世界发明第一人的头衔。这么辉煌的成就是与他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豁达的处世方式分不开的。皇帝给他升官,他拒绝,因为他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科学上。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了点小成就就骄傲自满,一副“我是天下第一”的模样,要知道,越是谦虚谨慎,越是以永不满足的心态去做学问,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华佗与麻沸散

华佗(约公元145~208年),字元化,别名形旉,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市)人。

那个时代,由于皇帝的昏庸无能,导致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的爆发,紧接着天下各路诸侯蜂涌而起,都想夺取天下。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华佗耳闻目睹了这一切,立志“以医济民”,想帮助人们解除痛苦。他刻苦钻研医学,熟读各种医书,并总结民间医术的经验,集各家之长,掌握了非常广博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学技术。他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后世称他为“外科鼻祖”。

华佗对医学界最重要的发明是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麻醉药品——麻沸散。而且,他还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麻沸散施行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医学家。相比之下,欧洲人发明麻药,到现在只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之前,用的是放血的方法。血放多了,人就晕过去,再进行手术。这种方法危险性极大,有很多病人由于失血过多而死亡。公元1842年,法国人黑克曼开始用二氧化碳做麻药,但是这只能用来麻醉动物,不能用在人的身上。公元1844年,美国人柯尔顿用笑气(一氧化二氮)做麻药,效果也不理想。直到1848年,美国人莫尔顿才开始用乙酸来做麻药。由此看来,世界医学界麻药的出现,至少比华佗的麻沸散晚1600年左右。华佗为了找到这种能令病人暂时感觉不到痛苦的药品,在山间、树林里寻找了好久,亲口尝试了许多有毒的植物,可是始终一无所获,有一次,他找到一种还从未见过的东西,就尝了尝,没想到浑身竟然有麻嗖嗖的感觉,虽然被麻醉的身体没多大知觉,但他还是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后来,麻沸散就在这位勇敢的医生手底下诞生了。华佗用麻沸散和外科手术,挽救了不少用别的方法无法治愈的危重病人。有一回,一个推车的脚夫患了急性阑尾炎,病情很重。华佗诊断后让其喝下麻沸散,切腹为他割除了阑尾,他根本感受不到一丝痛苦,而且不久就恢复了健康。因此,华佗还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进行开腹手术的外科医生。后来,这种麻沸散又传到日本、朝鲜和摩洛哥等国,为许多病人解除了痛苦。

除此之外,防病于未然是华佗的一贯主张。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疾病的思想,主张人需要活动,但不要过度的科学合理的思想。他认为,活动能帮助消化,促进血液流通,不易发生疾病,这也就是先哲思想里“户枢不蠹”的道理。所以他就模仿五种禽兽(虎、鹿、熊、猿、鸟)的自然动作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编成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运动和舒展的体操——“五禽戏”,并亲自教授和推广,使一些体弱多病的人受益匪浅。

华佗具有十分可贵的医德,他一生不求名利,不慕官禄,辛勤为百姓治病,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深受人民的尊崇和爱戴。

告诉孩子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为深受战争伤害的人们消除了痛苦,也为增强人民体质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两样伟大的发明虽然不像蒸汽机等技术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却带给普通民众巨大的好处,能够使所有人受益匪浅。这就是华佗为中国人民牢记的原因,他的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做法是令人无比敬佩的。

祖冲之与圆周率

不要以为科学都是从西方世界诞生出来的,在我们祖国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冉冉升起了许多科学界的明星,他们的发明创造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早在1500多年前的公元459年9月15日,我国有人成功地预测到了月食,并用生动的事实向人们宣布,月食并不是什么怪异现象,也不是人间吉凶的象征,人们经过科学测算是可以预先知道的。他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一个为朝廷掌管历法的官吏家庭里,范阳道县(今河北涞水县)人。

早在青少年时期,祖冲之就对前人的天文观测记录和制历方法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发现古代所谓“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并非远古历法,而是后人伪托而成的。又经过“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的细致观察,发现古历有很多不够精确的地方。他大胆地对前人的观测和推算加以订正,着手改历的工作。经过艰苦的观测和计算,于公元462年,祖冲之完成了大明历。这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历法,当时他年仅33岁。

宋考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祖冲之把历法呈交朝廷,请求批准使用。孝武帝让大臣们讨论。孝武帝宠臣戴法兴顽固守旧,竭力反对。他说“古人制章,万世不易”,改变历法是“诬天背经”。

在编大明历过程中,经过精心的计算,祖冲之确定391年中设144个闰月的闰法,使大明历更加精确,更加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祖冲之另一成就还在于在历法计算中引进“交点月”的概念。“交点月”即月亮在天体中行进的路线同太阳在天体中运行的路线有两个交点(即黄白交点),月亮两次经过同一交点的时间,叫交点月。由于日食和月食(统称交食)都发生在黄白交点附近,准确测出了交点月,就可以准确地预测出日月食。早在459年9月15日,祖冲之就成功地预测了月食,且以生动的事实向人们解释月食可以科学预测,并不是怪异现象,也不是人间吉凶的象征。这对当时的迷信说法是个很大的冲击,也难怪当权者对他的做法十分生气了。

就这样,祖冲之辛苦数年编成的大明历虽然有许多优点,但以戴法兴为首的顽固保守派却倍加为难,对大明历横加指责,恶意攻击,而朝廷的大臣都惧怕他的权势,随声附和他。而皇帝刘骏根本不懂历法。大明历在祖冲之生前,始终没能施行。祖冲之死后十年,公元510年,在祖冲之的儿子和一批有识人士的大力推荐下,大明历才被梁朝采纳施行。

祖冲之人生第一个伟大的成就被统治者否定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研究科学,终于,在数学上也很有造诣了。最为世人称道的是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在祖冲之之前,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创立“割圆术”,推算出圆周率等于3.1416的重大成果。这在当时已属于相当准确的数据。但祖冲之想在前人的成就之上再造辉煌。经过许多年的艰苦钻研,他测算的圆周率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直至1000年后,15世纪的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计算到小数点后16位,才打破祖冲之的纪录。祖冲之得出这一结果,需要对有九位有效数字的大数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共一百多步,其中有近50次的乘方和开方,有效数字高达17至18位之多。而在当时,还没有先进的计算工具,而是用和后世珠算术类似的算法,即在纵横相间中罗列小竹木棍的筹算法进行。祖冲之为此所付出的艰巨劳动,令使用计算器和电脑的后人难以想象,并深深折服于他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