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的抉择(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7922000000035

第35章 做最好的自己

刘开渠大师年轻的时候,生活在上海,生活非常困窘,常常为一顿饭发愁。他的鞋前面裂开了一个口子像鲇鱼的嘴,他既没钱买新鞋,也没钱缝补。

一日,刘开渠画了一只老虎,拿到街上卖。一个外国人看中了这幅画,想买,就问:“多少钱?”大师说:“500美元。”

外国人觉得500美元太贵,便说:“能不能少点儿?”大师说:“不能少!”一边说,一边将画撕碎了。

外国人吃了一惊:“年轻人,你怎么撕了它呢?多可惜呀1500美元不卖,少卖点儿也行啊!你是生气了吧?”

刘开渠平静地说道:“先生,我没有生气,这画我要价500美元,说明我认为它值500美元,你跟我讲价,不愿出500美元,说明在你眼里它不值这个数,也认为它不好。所以,我要继续努力,下次画好一些。这次画得肯定不行,所以我撕了它,重画,直到顾客认可为止。”

可那时刘开渠还不是大师,只是个普通的、默默无闻的青年。他那时候太穷了,太需要钱了,可他没有降低自己追求的标准,没有让物质的诱惑干扰他的最高追求。他追求的不是钱,他追求的是艺术境界。

就是这个心态,使刘开渠日后成为一代雕塑大师,当上了中国美术馆馆长,主持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留下了许多传世经典雕塑作品。

所以说,一个人的目光往往决定了他的行为,有些人处世失败,是败在自己的错觉上。那么,怎样改变自己的错觉而做到恰到好处呢?首先是要了解目光陷入的误区,针对不同的误区,找到精神的出口。

第一个误区是:喜欢用自己的弱点同别人的优点比,用自己的失败跟别人的成功比,由此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永远不如别人,心甘情愿为他人做嫁衣,同成功、幸福永远拜拜。

过分夸大自己的弱点,选择自己的弱项,你就会给自己贴满无能的标签。如果一个天才认为自己是一个侏儒,那么他就会真的成为一个精神上的侏儒。

一个人目前的整体能力是不是很强,这一点倒不大重要,因为自我评价将决定自己的努力结果,将决定他是否成为大能者。一个自信心很强但能力平平者所取得的成就,往往比一个具有卓越才能却自暴自弃者所取得的成就要大很多。

第二个误区是:按别人的评价决定对自己的评价。

别人的评价经常是情绪化的而不是理智的,因而这种评价也是盲目的。如果我们按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将会陷入迷局。

经营酒店的小陈,2003年真的很不走运,年初人气颇旺的生意被从天而降的SARS搅了局;跟随自己许久又贴心的下属无情又无理地反目了。在挫折中,小陈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个很糟糕的人,人际黯然的她开始放弃对任何人都要“仁至义尽”的准则,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总是心怀戒备,害怕不被人接受。当巨大的压力一波又一波袭来的时候,小陈喜欢躲在影碟的虚拟世界里,借着看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来梳理自己的情绪、平复动荡的心境。因为她担心碰上别人嘲笑的目光。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有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完后,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上涂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再去试试。他临摹了一幅同样的画,又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一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

当画家再次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奥秘,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生活就是这样,你企求尽善尽美、人人满意,一旦不能实现,你就会心理失去平衡。

画家遇到的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常常会得到不同的待遇,某些人眼里的天才,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却被视为蠢才;某些人眼里的英雄,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却被视为懦夫。这并不奇怪,因为每个人的眼光各不相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也不尽一致。

所以,我们不要寄希望于别人的眼光,应该冷静、理智地认识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给自己以积极的评价,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才能操纵自己的命运。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精通,样样出众,但在某一方面非常突出,技艺超群就是人才,就可能在这个强点上获得成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着意培养优势、强项,有助于为自己创造机会和把握成功。

所以,为了捕捉机遇,你必须有超前意识,要有目的地发展优势,培养强项。当自己拥有多项优势时,也不可能出全面出击,面面俱到,应对自己进行设计,抓住重点优势,在最可能出成绩的项目上下苦功夫,以形成真正的优势。

对自己不具有的才能,不必忧心忡忡,只要挖掘自己所具有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