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动物部落
7922800000015

第15章 飞禽(1)

善变的火鸡

在美洲的特种鸟类中,有一种世界闻名的野生禽类,叫吐绶鸡,在动物学上属吐绶鸡科,吐绶鸡又叫火鸡和七面鸟。如今它已被驯化为一种普通家禽,遍布世界各地,欧、美最多,亚洲较少,在美洲一些地方,可能还有少数野生的吐绶鸡残存着。这种鸡形似家鸡,嘴大,稍有弯曲,头部裸露,喉下垂有珊瑚状红色皮瘤。

吐绶鸡惹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脸,从它的面部颜色,能看出它的情绪变化。当它安静时,它的头顶和下颏的肉质垂就呈肉白色,而且收缩为正常状态,头上出现枣核般大小的肉冠;当它激怒时,脸部马上由红色变白,渐变为青蓝色,蓝紫色,而且肉质垂下垂,两只翅膀展开拖地,像孔雀开屏那样,扩展开的尾羽呈扇状,嘴里发出:卟卟,卟卟的叫声,并不断地向前冲。

人们根据它这一神秘的特点,送给它两个雅号,“七面鸟”或“火鸡”。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神秘的“表演”?这种“表演”与环境的变化、异性交尾、繁殖后代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动物学家的注意,但至今仍是个谜。没有科学的解释。

渡渡鸟与大栌榄树

16世纪至17世纪时,欧洲人踏上了毛里求斯的土地。身体硕壮,行动迟缓,肉肥味美的渡渡鸟很快便成了他们肆意捕食的对象。在来福枪的射杀和猎犬的追捕下,渡渡鸟自由自在生活的乐土再也不复存在了。渡渡鸟的数量急骤减少,到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死。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那自由漫步在大栌榄树丛林下憨态可掬的渡渡鸟了。

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以后,大栌榄树也日渐稀少,似乎患了不育症。

到20世纪80年代,整个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栌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眼看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

原来,渡渡鸟与大栌榄树相依为命,构成了巧妙的生态关系。鸟以果实为生,鸟又为树催生。它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杀灭了渡渡鸟,实际上也扼杀了大栌榄树的生机。

雷鸟与生态平衡

雷鸟是鸡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属于松鸡科,雷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低脂肪、高蛋白,营养非常丰富;雷鸟羽毛极美丽、冬季羽毛变白,浑身洁白如雪,仅眼有一道黑羽,羽绒柔软丰厚,商品价值很高。因此,雷鸟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鸟类,挪威政府为了保护和提高雷鸟的数量,在19世纪末期,组织全国动物学家和有关人士进行讨论和研究,大家认为应该给雷鸟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冬季大雪覆盖地面,增大了雷鸟觅食困难,因此在冬季应该给雷鸟人工投放饵料,帮助雷鸟过冬。雷鸟的天敌不少,一些猛禽,如老鹰,野兽如狐、鼬等都捕食雷鸟,应该给予消灭。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最后制定了一个保护雷鸟的行动计划。挪威政府不惜投下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实施计划后,开始几年,雷鸟的数量果然逐年增加。可是,好景不常,再过几年,雷鸟的数量不再增长,反而有所下降。到了20世纪初期,雷鸟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大量死亡,以致雷鸟的数量反而大大低于计划实施之前。挪威政府震惊了,赶紧再召集全国动物学家和各方人士进行讨论和研究,找出雷鸟大批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球虫病和其他疾病在雷鸟中广泛流传。球虫病是一种原虫病,由某些球虫寄生在鸟类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上皮细胞内引起,危害性极大,球虫卵随粪便排出,在体外完成其发育阶段,再传染给别的鸟。

那么,为什么这些传染病在《保护行动计划》实施之前没有大发生,而在计划实施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大发生呢?科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议这个《保护行动计划》。在冬季人工投放饲料,帮助雷鸟解决觅食困难,使雷鸟在冬季不致挨饿,体质加强了,有利于抗病,这一措施无论如何也找不出错处。问题是出在消灭雷鸟的天敌上,在生态系统中,雷鸟和它的天敌鹰、狐等的关系是被捕食和捕食之间的关系,对被捕食者雷鸟来说是如何逃避捕食者的追杀,有病的雷鸟和健康的雷鸟相比,无论在行动的灵敏性和速度上都比不上健康的雷鸟。因此先被捕食者捕捉到的大多数是体质较弱的病雷鸟,这样鹰和狐等捕食者就起到了消灭病雷鸟,从而减少雷鸟传染病的病源的作用,也就是所谓“清道夫”作用。人们把雷鸟的天敌消灭了,带病的雷鸟在潜伏期间混杂在雷鸟群中,到处排粪,传播疾病,雷鸟疾病频频发生,数量又哪有不减少之理呢?这时,挪威政府才恍然大悟,消灭天敌是导致雷鸟传染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干了一件蠢事,于是当机立断,马上修改计划,禁止捕杀雷鸟的天敌,一改捕杀受奖为受罚,同时积极地招引一些老鹰、狐和鼬等雷鸟的天敌。新的行动计划执行之后。经过数年,雷鸟的数量,果然逐步上升,恢复正常。

聪明的乌鸦

乌鸦生性凶悍,最大的一种渡鸦,体长达630毫米左右,竟敢与猫犬争斗。乌鸦在鸟类中的名声并不太好,因为它们经常侵扰别的鸟,盗走它们的卵和雏鸟。鸦类栖息和活动于城镇、田园、耕地、原野和山林间,喜欢结群活动,繁殖期配对成群营巢,冬季结成大群,常常几种乌鸦,如秃鼻乌鸦、大嘴乌鸦、渡鸦、寒鸦和白颈鸦和小嘴乌鸦等都可结成数百至数千只的混合大群。特别在黄昏鸦群归巢时,布满天空,群鸦乱舞,呱哇乱叫,噪闹之声不绝于耳,所以古人有“乌合之众”,比喻拼凑的部队,不堪一击的说法。

但是,乌鸦聚群彼此之间并非毫无联系,它们会用叫声和动作来相互关照,只要有一只渡鸦发现了丰盛的食物,它就会在空中转身飞舞,同时发出响亮的“呱哇”叫声,载歌载舞招呼伙伴们快来聚集,聚餐时吵吵嚷嚷,喧闹异常。当一只乌鸦发现有危险将至,就会发出拖长的“卡——啊——啊”的颤音,警报同伴们赶快离地飞走。美国的肖伯特·弗令斯夫妇录制了许多乌鸦的各种叫声,并从中辨认出四种听来不同的叫声,把它们分别转录到单盘磁带上,用扬声器播放。当其中一盘磁带播放时,乌鸦成群从四周飞来,这显然是一种“集合”的召唤声;而另一盘播放时,能使群集的乌鸦惊叫飞走,显然是“警报”声。群聚一起的寒鸦对每一个成员似乎都熟悉。在它们的领地,只要它们发现某一个同伴被抓走,就会呱哇怪叫,群起而攻之,朝敌人飞扑过去。如果群中的某一窝幼雏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其他的乌鸦不会坐视不理,而是一起喂养还未长大的雏鸟。对于年龄过大的老鸦同样也会得到照顾。鸦群中雏乌鸦的喂食大约有多半是由同群的友邻和尚未配对的年轻乌鸦带回来的。所以寒鸦在我国古时素有“慈乌”的美称。《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寒鸦出巢后又哺母乌的记载。故有“羊知跪乳,鸦知反哺,人不知孝养父母,禽兽不如”的格言。

乌鸦的寿命较长,有报道渡鸦一般能活50年以上。

有音乐天赋的琴鸟

在澳洲东南沿海的山地丛林中,分布着一种能歌善舞的小鸟,因为它的尾部形状酷似希腊七弦竖琴,因此人称它琴鸟和琴尾鸟,它是澳洲大陆的特产鸟,是澳洲鸟类家族中最漂亮、最讨人喜欢的珍禽。

琴鸟羽毛鲜艳,全身像穿了一套花衣裳,上身羽毛暗褐色,喉部和两翅、尾巴为暗棕色,尾羽19枚,大部分栗色并镶有黑缘。雄鸟的尾部外侧有一对长达70厘米的尾羽,外翎很窄,内翎很宽,端部向左右弯曲如弓似竖琴,中央有六对细黑稀疏的尾羽披拂着,像是一把扇子。它体长80厘米,喙强而且很直,两脚善走,喜欢栖息在危崖峭壁人迹不到的地方,以昆虫、蚁类、草籽为主要食物。

琴鸟不仅外形奇特,美丽非凡,而且歌喉清脆、鸣声悦耳、响似铜铃。

没有听过琴鸟啼鸣的人,都以为是人在丛林中奏乐。琴鸟善于模仿,它既能模仿别的鸟叫,也会学人说话,以及马的嘶鸣、狗的吠声、羊的咩叫,就是锯木头的声响,车辆的喇叭响,它也能逼真地学出来。动物学家的统计表明,琴鸟模仿的声音不下数十种,几乎鸟类、哺乳类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声音它都能学,人们宠爱的巧嘴八哥怕也自叹不如。因此,琴鸟被誉为鸟中的“音乐家”是当之无愧的。

争强好斗的孔雀

雌雄孔雀在外貌上是极不相称的。雌孔雀全身羽毛大都呈灰褐色,点缀着不规则的暗色斑纹。而雄孔雀却长得很美;它头上长着6—7厘米的冠羽,面部露出了金黄色和天蓝色的色泽。头、颈和胸部丰满的绿色羽毛上,镶嵌着黄褐色的横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裙带般排列整齐的尾羽,每枚尾羽上都有宝蓝色的眼斑依次排列,两边分披着华丽的小羽枝,闪耀着夺目的光泽。

在西双版纳的鸟类中,要数绿孔雀最美丽了。那绿色的羽毛上,闪烁着五彩缤纷的星星点点,长长的尾巴上装饰着艳丽的翠绿、紫蓝等颜色。绿孔雀性情温和,喜欢成群活动,当它们一起从树梢上飞过时,像一片绿色的云彩,格外好看。

孔雀每年4—5月间,是雄孔雀争艳比美,寻找伴侣的时候。这时候,它的羽毛焕然一新,在山脚下开阔的草丛和溪河两边或田野附近活动,不时用力摇晃身体,竖起美丽的尾羽,展开得像一把精致的宫扇,紧紧地跟随在雌孔雀的身边,得意洋洋地踱步,不时翩翩起舞,以博得雌孔雀的青睐。所以,在春天繁殖的季节,为了吸引雌孔雀,雄孔雀经常开屏。有一位科学家发现,孔雀开屏也是有力的威吓武器,有一次,他看见一只狼正在逼近孔雀,情况危险万分,孔雀突然开屏,开屏时好像突然出现无数绿色闪亮的“大眼睛”,使大灰狼吓了一跳。等狼反应过来,孔雀已乘机逃走。

鸟的羽毛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生活在荒漠地带的鸟,颜色大多比较暗淡,色泽单一,与沙土的颜色接近;而生活在南方的鸟类,羽毛则五彩缤纷。这是由于南方一年四季都有各种颜色的美丽的花草。看来,鸟的羽毛的颜色是与四周的生活环境相协调的。

这样便于鸟类隐蔽自己。不至于轻易暴露目标,而被猛兽吞食。这也就是生物学上说的保护色。

相反,那些羽毛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鸟类因为容易暴露目标,早就被猛兽吃掉了。

另外,还有些美丽的鸟类,并不单纯起着保护色的作用。有些鸟类雄的非常美丽,而雌的却不漂亮。据科学家研究:雌雄羽色不同,是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所控制的结果。

小动物总是跟着妈妈

小鸡、小鸭,刚出生的小牛犊、马驹总是跟随着自己的妈妈。它们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妈妈的呢?

着名的动物学家洛伦茨在1935年发现刚孵出的小鹅,一旦绒毛干松后就会跟着鹅妈妈。有谁能代替它的妈妈呢?洛伦茨做了一些试验。

把鹅蛋分成两组,一组由母鹅孵卵,另一组由孵卵器孵化。洛伦茨守在孵卵器旁,刚出壳的小鹅第一眼看到的是洛伦茨,而且科学家亲自照顾和喂养它们。母鹅孵出的小鹅由母鹅带着。

二、洛伦茨把这两窝小鹅混放在一个箱子里盖着。洛伦茨和母鹅都在箱外,然后把小鹅同时放出,结果小鹅分成两组,由孵化器孵化的小鹅跟着洛伦茨,他走到哪儿,小鹅就跟到哪儿。母鹅孵出的小鹅跟着母鹅走。

此外还用其他物体做试验,如:可动的鸟模型、可动的有色方块、圆球等,雏鸟刚孵出就看见这些活动的物体,以后就跟着他们活动把它们当作“妈妈”。

科学家把动物在生命的早期阶段,能迅速学会而且具有长期效果(对妈妈的长期依恋)的跟随行为叫做印随或印记。这种学习能成功的关键期,在雏鸟是在出壳后的几小时内。但关键期时间的长短和印随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因种而异。

印随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有重要意义,在幼年通过印随可以得到母亲的喂养和保护,成年后可以找到与母亲相像的配偶,而不至于找个不同种的对象。有个很明显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在由机器“妈妈”养大的猴子,就不会和同类交往以至不能交配。

小鸟能在树上睡觉

栖息在树枝上的小鸟,都有在树枝上睡觉的本领而不会摔落下来,这是为什么?

原来,树栖鸟类的趾的构造,生长得非常适宜于抓住树枝。当小鸟的爪抓住树枝时,它的腿骨会弯曲起来,把身体重量都集中在爪的后半部的骨骼上。这样就会牢牢抓紧树枝。

另外,小鸟的脑比较发达,善于调节运动和视角,在睡觉时,也能够很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所以小鸟能在树上睡觉而不会掉下来。

小鸡看见老鹰

小鸡、小火鸡、小鸭,看到头顶上有物体移动,都会做出惊恐反应,即使它们没有受过什么训练,也同样都会蹲下来或做出其他惊恐的动作,这是防卫食肉动物袭击的一种自卫行为。

它们这种自卫的蹲伏动作是天生的,只要头上有东西飞过,不管有害无害的鸟,哪怕是一片叶子落下,它们都会蹲下来。但随着它们渐渐长大,对常见之物不再害怕了,如一群麻雀飞过,树叶飘落,它们再三的看到,对它无害,习以为常,就不再蹲下了。动物行为学家把动物的这种逐渐放弃对生活没有意义的行为,叫做习惯化。习惯化行为对小鸡们是很重要的,如果只要看到物体飞过不管有害无害都要下蹲,那么就要在不必要的惊恐行为上付出过多的浪费。习惯化的结果是小鸡们只对新奇陌生的物体飞过发生惊恐警觉。由于鹰比其他无害物体的出现少得多,因此小鸡很少有机会对鹰习惯化。

所以小鸡看到鹰飞过就蹲下,躲避起来。

响蜜列鸟引路

响蜜列鸟是蜂巢的指示鸟,共有17种,其中15种分布在非洲,2种分布在印度和印度支那半岛。

响蜜列鸟比麻雀略大,背部浅灰色,尾羽有白色斑点。它每天在森林里搜寻野蜂的地下巢穴。在非洲有许多野生蜂在地上筑巢,当响蜜找到蜂巢后,就飞到附近村子,在接近人群的地方,边叫边跳,吸引人们的注意。整个非洲地区的居民都很欢迎它,也早就知道它的用意,都很乐意接受它的邀请,赶紧披上衣裳,以免遭蜂螫,跟着小鸟到林子里去,小鸟在前面发出噼啪响声,等着跟上的人,当人走近时,它再向前飞五六米,不住地发出响声,同时尾巴散开成扇形,它以响声引路和人保持5—15米的距离,当人落后了,它就停下,尖声大叫,催人快走。临近蜂巢时,发出更大的响声,到达目的地后,它就在蜂巢上空盘旋一会儿,指示蜂巢所在地,然后就隐藏在近旁的树枝上,一声不响地注视着人们的行动。它能等待5分钟至半小时。通常取了蜂蜜的人都给小鸟留点蜂蜜和它最爱吃的蜂蛹。若没给它留食,它就叫个不停,表示不满,或者把人再带到第二、第三个蜂巢去,直到让它吃饱为止。

响蜜为人作向导的原因就很清楚了,原来它是找个帮手替它捣毁蜂巢。它习惯吃蜂蜜、蛹以及蜂蜡,它的消化系统中有共生菌和酵母菌可以消化蜂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