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动物部落
7922800000004

第4章 陆地动物(1)

高空摔不死的猫

常听说:“猫从几层高楼上摔下来啦!但没死。”这在人是完全不可能的,是什么原因呢?美国有个兽医学会研究了这个现象。

它们分析了132只猫,分别是从6米到100米高度摔下的,能活下来的占90%。另外,在20米高度以内,随着摔下时的高度增大,死伤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超过20米高度,随高度增加,死伤率反而减少。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原因是,猫善于上树,它有非常完整的平衡系统——位于它的内耳。如果将它四脚朝上,从高空放手,可以看到,在一瞬间它就能翻过身来,落地时总是四脚着地,很平衡,不易受伤。而人体则没有这么完善的反射功能。人跌落时,在空中打转,而且总是头或者脚着地,能生还者是罕见的,除非摔到泥浆中或挂在树上。其次,猫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在跌落过程中,身体形成降落伞形,对空气形成一个阻抗面,降低了下降的速度,同时它的爪子向外分开,从而减弱了落地的冲撞。在20米以上高空跌落时,猫可以进行滑翔,因此也就更加安全。

食蚁兽没有牙齿

食蚁兽是一种奇异的哺乳动物,它只居住在拉丁美洲。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贫齿目食蚁兽科。所谓贫齿目,是指无齿或少齿的动物。人们见过无齿的家禽,如鸡、鸭等,它们进食时都是“囫囵吞枣”。然而哺乳动物中的无齿兽——食蚁兽又是怎样吃东西的呢?它们吃东西也是囫囵吞枣,只是进食方式与鸡、鸭不同。食蚁兽以蚁类、白蚁和其他昆虫为主食。它的嘴细小如锥,舌细长似绳,眼鼻耳孔很小,当它用长嘴前端的鼻子,嗅出白蚁的气味后,便启动前爪撞开蚁封,直捣蚁窝。正值白蚁惊慌逃窜时,食蚁兽便伸出它那长约30厘米的舌头,像人舐芝麻似的,粘吸白蚁。那么它的舌头又是怎样准确地“粘”住白蚁呢?原来食蚁兽还有一个高度发达的下颌唾液腺,它能源源不断地分泌出一种粘液。这种粘液能像胶布似的,把白蚁粘住,并送到嘴里,囫囵蚕噬。食蚁兽就是靠这条伸缩自如的长舌,来专门“抓”取昆虫充饥的。蚁类又是它最爱吃的东西,因此也就被人起了个食蚁兽的名字。食蚁兽每餐都要吃相当数量的白蚁,动物学家解剖得知,一只未成年的食蚁兽能吃下一磅重的蚁或蚁的幼虫。

热带地区有大量作恶的树白蚁和地白蚁。其中食肉游蚁非常凶狠,常成群结队向对手进攻。遇上大蛇,它们也会包围起来,群起而攻之,把它吃得仅剩一架白骨。可是食蚁兽却又是它的克星,食蚁兽能把这些害物消灭掉,对动物、对植物、对人类都是一大功劳。

食蚁兽在南美有三种:即大食蚁兽、小食蚁兽和二趾食蚁兽。大食蚁兽体大如猪,身长可达1.3米,高0.9米,体重约30—35公斤。小食蚁兽像狗那么大,身长约60厘米左右,尾巴长45厘米。食蚁兽的相貌,除嘴和舌特殊外,还有许多奇特的地方,如它的前腿粗壮有力,爪子也很强悍尖锐,略有弯曲,如同镰刀,这是为了自卫或掘穴灭蚁。又如食蚁兽的皮肤长得又硬又厚,可防其他动物的尖齿利爪。

五毒之首——蛇

蛇毒被称为五毒之首。被毒蛇咬伤,若不及时医治,轻则红肿,重则丧命。在巴西和印度等蛇多的地区,每年被蛇伤的人数以千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蛇咬人都能引起中毒。蛇分有毒蛇和无毒蛇两大类。世界现存蛇类约有2500种,我国约有194种,其中剧毒的34种,轻毒的11种,其余都是无毒的。毒蛇具有毒牙和毒腺,毒牙分管状和沟状两种。毒牙的基部与由唾液腺演变来的毒腺相通。当毒蛇咬破被咬者的皮肤后,毒腺外周的肌肉收缩,毒腺分泌出来的毒液便顺着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的生物体内。毒液是一些毒蛋白和某些酶类。可分神经性毒,使神经系统中毒和血循性毒,使血循环系统中毒。金环蛇、银环蛇和海蛇等主要含神经性毒,蝰蛇、烙铁头和五步蛇等主要含血循性毒,而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含有两种毒素。不根据有无毒牙和毒腺来辨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是较难的。有人说头呈三角形的就是毒蛇,确实有些剧毒的蛇,如烙铁头、竹叶青、五步蛇等的头呈典型的三角形。但是,也有一些剧毒的蛇,如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的头都是呈椭圆形。此外,有些无毒蛇,如颈棱蛇等,当肌肉收缩时,头部也呈三角形;有人说颜色鲜艳的就是毒蛇。这也不尽然,竹叶青浑身翠绿,体侧各镶嵌一条黄色的细带,尾部略带焦红,色彩的确美丽夺目,但是,有很多无毒蛇照样色彩夺目,单是全绿色的无毒蛇就有七八种,而且更可怕的是很多剧毒的蛇却是颜色暗淡,并不漂亮,如蝮蛇、烙铁头等;又有人说在眼与鼻孔之间有一凹陷(颊窝)的就是毒蛇,但是眼镜蛇等并没有颊窝,却是令人生畏的毒蛇。因此,要从外部形态找出一种标志来区分毒蛇和无毒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毒蛇标志集中在一条蛇身上,那么这条蛇肯定是毒蛇无疑。如烙铁头头呈三角形,而且头背部都是小鳞片;竹叶青头呈三角形,而且色彩鲜艳;五步蛇头呈三角形,又具有颊窝等。

挂在树上的树懒

在拉丁美洲的热带森林中,栖息着一种世界上最懒的动物,一种奇特的猴——树懒。它们主要分布在巴西、圭亚那、厄瓜多尔、秘鲁、巴拿马、尼加拉瓜和西印度群岛。它是一种无害树栖的贫齿目动物。头又圆又小,耳朵也很小,而且隐没在毛中;尾巴很短,只有3—4厘米;上颌有5齿,下颌有4齿,细小而没有釉质。

动物学家依据树懒趾数多少,将它们分成三趾树懒和二趾树懒两种。前者身长53厘米,两臂平伸,宽可达82厘米,四肢为三趾。它们行动缓慢,每迈出一步需要12秒钟,平均每分钟只走1.8—2.5米,每小时只能走100米,比以缓慢出名的乌龟还慢,是世界上走得最慢的动物;二趾树懒体魄稍大,前生二趾,后生三趾。

树懒有两大特点,一是它的倒挂术,二是它的伪装术。倒挂在树上是它的习性,它可以四肢朝上,脊背朝下,一动不动地挂在树上几小时,饿了摘些树叶吃,食物不足时,它也懒得去寻找,它有忍饥挨饿的本事,饿上十天半个月,仍然安然无恙。它能长时间地挂在树上,是因它有一副发达的钩状爪,能够牢固地抓住树枝,并能吊起它数十公斤重的身体。它能倒悬着进行攀爬和移动,从不会跌落下来;另外,热带树叶生长快,吃掉后的树叶很快会重新长出来,无需它移动地方,就有足够的食物吃,树叶汁多,环境又阴湿,用不着下地找水喝,这一切都适合它的懒习气。因此,它睡眠、休息、行动,几乎都是行背倒转的生活。由于它长期栖息在树上,偶尔到了平地,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难以立足,这是失去步行的平衡能力的结果。

树袋熊会爬树

树袋熊又叫考拉,从名字上就能看得出来,它是一种很会爬树的动物。

树袋熊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树上度过的,只有从树与树之间转移时才在地上行走。树袋熊和大熊猫都是世界上的珍稀动物。树袋熊在分类上属于哺乳类有袋目的袋貂科。有袋目的动物还包括袋鼠等,都是比较原始的哺乳类。这类动物的特征是肚子上有一个哺育幼仔的育儿袋。

树袋熊为60—80厘米长。它的面部特征是鼻子很大,而且已角质化,看起来和熊很相似,所以给它取了“树袋熊”这么个名字。树袋熊的四肢,前脚的第一、二趾和第三、四、五趾相对生长。后脚的第一趾和其他趾相对生长。这与它长期爬树抓住树干的生活是相适应的,并且,后脚的第二、三趾间生有皮膜,使它在爬树时不至打滑。所以它的手脚很适合爬树,不需要爪子也能抱着树干爬上爬下。

马站着睡觉

马被驯养成家畜已有5000年的历史,野马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常被食肉动物威胁,随时会遇到伤害,甚至丧失了生命。长期的生活,形成了它们昼夜只能站立在草原上,歇息、睡觉都一个姿势,因为这个姿势既稳当又便于逃走。天长日久,便养成睡觉从不躺下的习性。而夜里也像白天那样扬头站着闭眼睡觉,这是马的一种野生习性。

如果预料没有什么危险,马便把头搭在背上睡。习惯群体生活的马,以及和母马生活在一起的小马,也都是把头搭在背上,这可称为马安心入睡的姿势。已被人驯化成家畜的马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变,用不着再担心受到伤害,因此,野生的习性也正在丧失,个体之间有了很大差别,也有躺倒在地伸着脖子和腿入睡的,有的打着呼噜。但是大部分马还是把头搭在背上睡。

牛为什么总要奔向红色

根据动物学家试验,让斗牛士分别持黑色、白色和绿色等非红色的布站在牛的面前,结果牛的表现都一样。因此人们知道,牛不是见到红色而产生兴奋,而是由于眼前的东西不停晃动,使它感到不安才猛冲过来的。在哺乳动物眼睛的视网膜上,分布有两种视觉细胞,一种是杆状细胞,一种是锥状细胞。这两种视觉细胞接收到的光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杆状细胞是专门主管暗弱光线的,而锥状细胞则主要接受明亮光线。动物学家对牛眼的构造进行研究,发现牛眼的杆状细胞很发达,而锥状细胞的数量却很少。这类动物,眼睛在光线很暗的情况下也能看见东西,即所谓“夜视眼”,具有夜行性。但是暗弱光线的颜色模糊,所以它们都是色盲,因此,牛不论看到什么颜色的布,都只能感觉到色泽的浓淡不一。从而可以肯定,它是对眼前的东西的不停地晃动感到不安,才猛冲猛撞的。

吸血蝙蝠

吸血蝙蝠有三种、普通吸血蝙蝠、白翼吸血蝙蝠和毛腿吸血蝙蝠,它们都分布在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吸血蝙蝠的身体并不大,最大的也不超过9厘米,没有外露的尾,毛色暗棕色,相貌非常丑恶,鼻部有一片顶端有一“U”形沟的肉垫,耳朵尖呈三角形,门齿和犬齿尖锐,呈“V”状,由于吸食流质的血,食道很短而有狭长的胃。吸血蝙蝠栖息在几乎完全黑暗的地方,主要栖息在山洞中,常常和别种蝙蝠群聚在一个山洞中。在它们的藏身地由于淤积的消化血液散发出一股浓烈的阿摩尼亚气味。它们可以用足和大指在平面上疾走,白天潜伏在洞中,等到午夜前飞出山洞,常距地面1米左右低空飞行搜寻食物,通常食物是家畜的新鲜血液,有时也吸人血。它们往往寻找熟睡的受害者,直接飞落在它的身上,而更多的是飞落在它的身旁,然后再悄悄地爬过去,爬上受害者的身上,这样不容易被发觉。它们选动物的裸区或毛、羽稀疏部分,如肛门、外阴周围、鸡冠和垂肉等裸露部分,耳朵和颈部以及脚也常被光顾,当选中合适处后,便迅速地用尖锐的利齿轻轻地将皮肤割破一道小口,由于受害者不感到疼痛,通常不会被惊醒,或仍保持安静状态,吸血蝙蝠从不深咬,或与受害者争斗。吸血蝙蝠的唾液中含有抗凝血物质,被咬后,血液不会凝固,有时血从伤口流出可长达8小时,蝙蝠舌下和两侧有沟,血流沿沟通过。舌可以伸出和慢慢地缩回,从而形成口腔中部分真空,有助于血流入口中。吸血蝙蝠非常贪婪,有时一次吸血竟占体重的四分之一,以致几乎飞不动。吸血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事实上,任何静止的温血动物都可受到袭击,但是吸血蝙蝠很少去咬狗,因为狗能听到较高频率的声音,能觉察到吸血蝙蝠的靠近,有时这些蝙蝠也咬熟睡的人,虽然被咬后大片血污令人吃惊,但是,真正的危险是疾病传染,可传染狂犬病和家禽、家畜的瘟病。

无名鼠辈

鼠类在进化上所以取得成功是由于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几乎在各种环境中都可见到它们活动的踪迹。在城市、乡村的民房建筑物是黄胸鼠、褐家鼠等各种家鼠居住所;在荒无人烟的荒漠里则是沙鼠、跳鼠等的乐园;在田野是仓鼠、黄毛鼠、各种田鼠和姬鼠等的天下;在茂密的森林,可见松鼠、花鼠等活跃在树上,而在树下可见棕背、红背等典型林栖鼠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群聚有众多的黄鼠、兔尾鼠等;在地底下潜伏的有鼢鼠,在水域安居有河狸和麝鼠等,甚至在空中也可见鼯鼠和飞鼠滑翔而下,并可在飞机和轮船上安家,随飞机和轮船到天上和海洋去。真可谓它们拥有海、陆、空三军。更出奇的是分布在希腊的一种烫鼠,生活在维库拉热泉中,泉温高达90℃,它们照样能在高温水中活动。可以这样说,只要其他陆生动物能生活的地方,鼠类都能生存,即便是世界各国的保密机构,只要它们想去“拜访”,就能通过各种渠道出入自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西太平洋埃尼威托克环礁的恩格比岛试验原子弹,核放射线杀伤了所有草木和动物,几年后,人们发现岛上的生物以及泥土都有放射物质,但是,岛上的鼠类却长得特别强壮,既没有残废,也没有畸形,可见鼠类能经受核屠杀的考验。

鼠类食性很广,几乎别的动物能吃的,它们都能吃,别的动物不能吃的,有些它们也能吃。因此,单靠断鼠粮来灭鼠是不行的,因为它们可用来充饥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断粮不如断水,没有水喝,鼠辈们也是难熬的。一些种类如黄鼠等有冬眠习性,而不冬眠的野鼠大多数种类都有贮粮习性,度过冬天。

森林之王——象

大象喜欢群居。亚洲象多七、八只一群,而非洲象的群体要大,一群可达几十只。象群中都有一只雄象担任“家长”。“家长”的责任是保护象群的安全,指挥象群的行动。除了人类以外,大象对任何动物都无所畏惧。除了受惊或受伤外,它并不与人为敌。但受伤的大象往往会袭击人。大象无论在活动中还是休息时,都要把小象夹在中间,雌象打头,雄象“断后”,以保证幼象的绝对安全。尤其是母象,出于“母爱”,它们对小象的保护和照料非常细心和严密。象群之中的“互助友爱精神”相当浓郁。群中如果有一只象病了或者受伤走不动,其余的象马上会围过来,企图“助一臂之力”。用鼻子挡住它,不让它倒下来。如果有一头象死了,尤其是“象王”死了,象群会完全沉浸在悲痛之中,悲哀的吼声传得很远很远。它们垂着头,流着泪,哀思笼罩着象群,“生者”久久不忍离去。而公象到了“老年”,生活情景是非常凄凉的,它将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者”,离开象群而单居独处。这时它的性格也居然变得十分怪僻和凶猛起来,连猎人也最害怕遇到这些老公象。

大象一般在早晨和傍晚活动。若是夜间明月当空,它们也会出来觅食。

中午烈日炎炎,它们要结帮成伙地躲在浓密的树荫下休息。和熊一样,大象也是有名的“近视眼”。它们对静止不动的东西只能看到十八米的距离。但大象有补救视觉差的办法。它们听觉和嗅觉都非常灵敏。所以有经验的捕象猎人,捕捉大象时总是“逆风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