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动物部落
7922800000006

第6章 陆地动物(3)

如果你把一只刚出生尚未睁眼的鼠,放在一块倾斜的木板上,幼小的鼠就往上爬,但不是直着往上爬,而是忽而左,忽而右,和直线方向形成一个角度。随着木板倾斜度加大,向上爬的角度越大,最后达到垂直向上爬。但是睁眼后,它就不往上爬了,这是生物所具有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叫做趋性,如:眼虫、草履虫具有趋光性,而变形虫背着光运动,叫负趋光性。

幼鼠向上爬,是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它背着地心引力运动,叫做负趋地性。但当鼠睁眼后接受的外界刺激增多,因此它的运动就复杂了,它看见倾斜木板的边缘和板面,它的反应是向下跑,成年的鼠,有时也向上爬,但是,很快它会转过头来,往下跑,或者从斜板的一边跳下来。

袋鼠肚子上有口袋

袋鼠的英文名字,据说来源于澳大利亚土着人语,意思是“不知道”。

最早见到这种动物的英国人,是着名的探险家库克,他向当地的土着人打听这种动物的名字时,不懂英语的土着人回答他的话,意思是听不懂,库克不懂土着语,以为这就是袋鼠的名字,所以就这么叫起来了。

袋鼠的种类很多,有大型的大袋鼠,中型的小袋鼠,小型的树袋鼠等。

不管是哪一种,其腹部都生有一个口袋,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所以把它们叫做有袋类动物。这个口袋在动物学上叫做育儿袋,是用来哺育幼仔的。

袋鼠的妊娠期,各种类是有所不同的,一般为30—40天。刚出生的幼仔全身精光。大小仅2—3厘米长,重1克左右。一生下来即进入育儿袋,靠育儿袋内壁的奶头吮吸母乳喂养,要这样经过6个月到1年的时间才能长大。

刚出生的幼鼠那么小,它是怎么进入育儿袋的呢?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都没搞清楚。也有人说是由母鼠用口衔进去的。但是根据最近专门摄制的影片来看,却是勉强由自己爬进去的。

豺狼本性

人们常说“豺狼成性”。其实豺和狼是两种动物。豺又叫红狼、赤狗、豺狗。形状像狼而小。体型似犬,头宽,额扁平,短脸,尾巴蓬松。体背和四肢外侧呈红褐色,腹面和四肢内侧呈黄白色,尾尖黑色或白色,体毛厚密而粗糙。

豺的栖息环境和狼相似。喜群居,一般7—8只为一群,成双成对出没,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豺性凶狠、残暴而贪婪,它们之间发生矛盾,也会互相咬得血淋淋的,有时甚至耳朵也被咬下来。别看豺的个子不大,它比狼更凶残,常成群向“庞然大物”进攻,像水牛、鹿和山羊。豺遇到狼也不放过,狼常在它们的口下丧生。有时还敢于向熊、豹、虎挑逗进攻。狩猎的时候,机警的猎犬如果遇到豺也露出三分惧怕神色。豺又是珍贵动物大熊猫的主要天敌,尤其是对于幼大熊猫,它们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美餐一顿。成年大熊猫大自然也并没有赋给它们有力的防御“武器”,而唯一活命“法宝”就是上树。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往树上爬。豺赶到时,大熊猫已经爬上了树,并不时发出威胁的叫声。凶恶的豺也毫无办法,只得“望树兴叹”,美味不能到口,只好沮丧地离去。豺很会调剂自己的生活,有时也吃点甘蔗、竹子、咖啡子等植物性食物开胃。

捕猎时,豺常常“通力合作”,采取集体围攻的办法猎捕,一般先把被围猎对象的眼睛抓瞎,然后破腹吃掉内脏和肉。

豺的分布比较广泛,我国西南、华南、东北等地都有豺出没。国外见于尼泊尔、前苏联的西伯利亚、蒙古、印度、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动物比狼的分布更广泛了。怪石嶙峋的山地、茂密的森林、开阔的平原、起伏叠荡的丘陵、一望无际的荒漠,到处都有狼留下的踪迹。所以狼是适应性相当强的一种动物,无论酷暑饥寒它们都能忍受。

狼是狗的“祖先”,所以,狼的长相和狗很相像,两耳直立似“警犬”,只是嘴比狗略尖,狼的牙齿也比狗的牙齿大些。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狼的两只前肢相距较近。狼的基本体色呈灰黄,其间杂有黑、褐、乳白等杂色毛。个体的毛色变异很多,有纯黑和纯白的变种。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狼在生活习性等方面,由于地域不同,尚有些区别。

北方狼冬毛长而厚,南方狼毛短而稀;南方狼喜欢独栖或双栖,北方狼喜欢群居,隆冬腊月常合成大群,共同去攻击其他动物。它们能吃掉熊、鹿等比它们大的动物。狼常利用水源附近的小坑、岩洞、矮丛等为巢。有时也用“武力”强占其他兽洞。

狼的嗅觉非常灵敏,性机警,多疑而残忍。让它们“上当受骗”,颇不容易。猎人设下的陷阱,不管伪装得多么巧妙,它们从不会走近。狼的四肢强健有力,身体轻捷,奔跑起来时速可达56公里,所以它们也常常猎食善于奔跑的有蹄类,甚至危及家畜,伤害人类。就连比它们的身体大几倍的鹿和熊也逃不脱它们的“魔爪”和利齿。北方的狼常集体围猎,南方的狼则单枪匹马吃“独食”。在极其饥饿的情况下,如果还寻觅不到猎食的对象,它们就要祸及同类了。如果狼群中有一匹狼在攻击敌害时受了伤或死去,其余的狼照样蜂拥而上分而食之。可见其残忍。所以才有“狼心狗肺”之说。夜晚,在空旷的山野,安谧的森林,只要一匹狼吼叫一声,其余的也要引颈长嚎,声震四野,听了令人毛骨悚然。

狼虽残忍,但它们对自己的幼仔则充满了“母爱”。雌狼一胎生5—7只幼仔。幼仔落生以后,雌、雄狼共同抚育。雌狼产仔时不能外出觅食,雄狼则四处奔波,猎到野味以后先吞食下去,回来以后再吐出半消化的食物,耐心地去喂雌狼和幼仔。二十至二十五天,幼狼便开始爬出洞窝,这时,亲狼仍不放心,还要双双训练幼狼捕捉猎物。尤其是母狼,对幼狼更是关怀备至,遇到危险情况时,母狼会十分机警地转身向另一个方向跑去,把危险引向自己,以免幼狼遭受伤害。这和袋鼠“半路藏仔”的作法同出于一种动物的“母爱”。但是,当雌狼再度发情时,雄狼就毫不客气地把幼狼赶走,让它们去过独立的生活了。

狮子王

在猫科动物中,狮子是过社会集体生活的,通常以家族为单位,由一头健壮的雄狮为首领,附属1—6头成体雄狮,4—12头成体雌狮和它们的幼崽组成。首领在家族中享有绝对权威,起着保卫领地和雌狮不受外来雄狮的侵扰。一个家族占有的范围为20—400平方公里。常以家族的大小和当地可猎到的动物数量而定,大的区域有部分可以与邻近家族重叠。但是,每一个家族都有一块中心地方是独占的。领地的界域是用吼叫、尿迹气味作标记和巡逻来维持的。入侵者一般在接近疆界时就回撤,偶然也会因侵入而引起雄狮间的厮斗,入侵者被赶跑,如果首领雄狮被战败,那就意味着新首领的出现,不过这种情况是罕见的。每当一头雄狮接管一个狮群,它会残杀其他雄狮所生的幼崽,不久,它就有了自己的后代,而它对自己的子女是非常宽容的。

一个狮家族的成员通常在领域内散布成几个小群,这些小群有时称为伴侣群,形成较大的群对狮子很有好处,可以提高捕大型猎物的成功率,能从别的食肉动物那里掠夺食物和减少自己的猎物被别的食肉动物偷走。一群只有两只狮子被鬣狗偷走猎物达到20%,而有6只或以上的群,猎物被鬣狗偷走只有2%。虽然狮子是随机猎食的,鼠类、野兔、小鸟和爬行动物都可以是狮子的食物,但是大部分食物是由50—500公斤的动物组成,主要是结成大群的食草动物如斑马、羚羊、野牛和长颈鹿等;狮子也捕食疣猪。狮子是集体行猎的,在隐蔽物较少的开阔原野上,猎食主要在夜间进行。但是,如果那里植被稠密也可以在白天猎食。成年雄狮很少参加猎捕,可能是它们的颈鬣太注目。雌狮们常作扇形地绕着猎物蹑足移动,以便切断猎物可能逃跑的路线。虽然狮子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的奔跑速度,但是,它们的猎物奔跑速度更快,能达到每小时80公里。所以狮子必须悄悄地蹑足靠近猎物,在大约30米之内发起进攻才有可能成功,在追及猎物时,不是抓就是从侧面猛击,猎物一被击倒,就很少有逃脱的机会。对大的动物则采用咬头颈使其窒息。狮子猎食通常四次中只有一次成功。捕到猎物通常是被这个狮群所有成员分享,当然是首领雄狮优先,然后才轮到其他雌狮子。当一些狮子在一起吃食时,常发生争吵,但是,这种争吵只是短暂的。为争食而造成严重伤害的现象更是少见。成年雌狮每天需食大约5公斤肉,成年雄狮需食7公斤。

同一家族的成员彼此和睦相处,雄狮们常协同去抵抗不熟悉的雄狮,有时它们之间也会发生一些厮打。但是,不会因为雌狮而厮斗。雌狮往往是对首先与自己亲热的雄狮亲热明显地超过对后来者。幼狮每胎2—4仔。幼狮体毛带有斑点,成长后斑点消失。雌狮对幼狮非常爱护,即便不是自己所生的幼仔前来吮奶,也不会遭到拒绝,幼狮在能跟随雌狮到处活动时就开始学习猎食。

当长大到一岁左右就已学会蹑足潜行、处于下风以及侧面出击等猎食本领。

幼狮三年性成熟,雌狮长成后可以留在家族中,而雄狮则离开家族,外出另谋生路。

阿拉伯狒狒

在北京动物园,一只雄狒狒被莫名其妙地带到一间宽敞、明亮的屋子里。

这是北京心理研究所在对狒狒进行“智力测验”。测验的作法和项目是,当着受试者的面,把木制的杯子倒扣在一张长方形的试验台上。其中有的木杯子下面扣有狒拂爱吃的食物,有的杯子下面是空的。开始时只扣了两只木杯子,第一个扣有食物,第二个没有,狒狒头几次都把两个木杯子掀开,掀到几次以后狒狒总结了“经验”,变得聪明起来。它只掀第一个木杯子而不掀第二个木了。后来木杯子增加到十几个,排成一排,单数杯子扣有食物,双数杯子没有扣。狒狒经过多次“实践”以后,便有条不紊地只掀动单数的木杯子,把里面扣着的食物一一吃掉,而双数的木杯子却原封不动地扣在那里,连摸都不摸。

阿拉伯狒狒是颇为聪明的大型灵长类。从长相看,阿拉伯狒狒的头部很像狗,尖尖的鼻子,嘴上长着长而锐利的犬齿。鬣毛发达,像斗篷一样披在头上和身体的前半部。尾巴比较短,胼胝体发达,裸露在外,占了很大的范围。雄性体毛发灰,稍带棕色;雌性和幼狒狒呈棕色,没有鬣毛披在身上。

雌性要比雄性的体形小一半。

阿拉伯狒狒生活于苏丹、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等地热带稀疏的干草原和半沙漠地带多岩石的山坡上。喜欢过群居性集体生活,如果食物来源充足,它们在大群中自动组成小群,分离出来,组成很稳定。有很好的防守性组织。

每群都有一只“首领”。首领要由群体中身体最强壮、个头最魁梧、毛色也最漂亮的雄狒狒担任。

在狒狒“家庭”里,“规矩”很多,等级也挺分明。例如,众狒狒从“首领”身边经过时,要表现出顺从的样子,违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休息和吃饭时,“首领”要坐在中间;行进时,“首领”要率队在前,雌性和年轻的狒狒跟在后面,孩子“妈妈”夹在中间,最后由强壮的雄狒狒担任“警卫”。

如有来犯者,所有的雄狒狒会立即采取行动进行自卫,它们个个都是凶猛顽强的“战士”,用锐利的犬齿去伤害敢于来犯的“敌人”。

阿拉伯狒狒的食物大部分是植物性的,也吃昆虫、蝗虫、蚂蚁等。每天的“早餐”要吃上两三个小时。早餐后天也热了,它们便躲到荫凉的地方休息,晚上要爬到树上去睡觉。为了寻找食物,它们每天都过着游荡的生活,走到哪里就以哪里为家,有时为了改善一下单调的生活,它们也好奇地去捕吃飞鸟、野兔和小羚羊。捕捉猎物时,它们并不是蹑手蹑脚偷偷地潜近猎物,而是“兴师动众”,采用大包围的办法进行捕猎。闲下来的时候,有组织的狒狒也搞些“娱乐”活动,跳跳舞,翻翻跟头,表演者多是年轻和年幼的活泼者。

雌狒狒每年只产一仔,它们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幼仔出生后,先在“妈妈”的腹部下度过一段时间,使劲地抓住“妈妈”的肚皮,生怕摔掉。

长大一些就能骑在“妈妈”的背上了。有的狒狒母性很强,即使幼仔死了,也舍不得扔掉。北京动物园有一只雌狒狒,幼仔死了,它仍然疼爱地、痴痴地搂抱着,饲养人员想了好多办法要把它死去的“孩子”抢过来埋掉,但都落空了。它死死地攥在手里,最后竟成了“木乃伊”。大家对这只执着地疼爱自己“孩子”的雌狒狒很是同情。

在古代埃及,狒狒被奉为“神圣的猴子”。狒狒可以给人们看家、哄孩子和采集鲜果。也有人曾训练狒狒牧羊,它会尽心地为主人“效劳”。如果羊羔迷了路不会回家了,狒狒会把它们召唤回来。回来后如果发现羊栏里少了一只,狒狒会想方设法地找到它们的下落而受到主人的夸赞。

豹中珍品雪豹

雪豹是豹的一种,又称艾叶豹、打马热、荷叶豹。雪豹的生活环境不像金钱豹那样广泛,雪豹终年生活在高原地区,也就是生活在高山雪线一带,因其所处的生活环境而得名。雪豹产于中亚的高山地带,我国主要产地是青藏高原、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雪豹原本应该生活在高山雪线以上,但是在冬季雪线以上雪豹难以觅食,因此也会下到雪线以下有人烟的地带觅食,一般在海拔1800—3000米的地方。到了夏季,为了追逐各种高山动物,比如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又上升到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上。

在五六千米高的崇山峻岭中,没有树林,也没有低矮的植物,雪豹大多生活在空旷地带,并且多岩石、岩缝的地形中,雪豹的体色恰恰也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环境。雪豹体表为灰白色,略微显出一些浅灰和淡青色,体表上还有许多不显眼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圈纹,显得华丽珍贵。雪豹的体色是动物学家所公认的猫科动物之中最美丽的一种动物。正是由于雪豹的这种体色,与周围的环境特别协调,即使白天从它身边经过,也不易发觉,因此雪豹便于隐蔽猎食,这也是人们很难捕猎到雪豹的一个重要原因。

雪豹体型大小与豹相似,但头比豹稍小,体长1.3米左右。雪豹与普通豹除了毛色不同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尾又粗又长,其长度约1米。几乎与身体差不多长了。它的尾毛蓬松而肥大。雪豹体毛比普通豹毛长,腹部的毛最长,背部的毛虽然比腹部的毛要短,但也有6厘米长。雪豹的体毛长且密又柔软,这也是雪豹极其耐寒的重要原因。一头雪豹体重约30—50公斤。

雪豹属于岩栖性动物。多栖息在高山的岩洞或岩石缝间,有固定的巢穴,而且居住数年不换,以至身上落下的毛在窝内铺得厚厚的。雪豹夜间活动多成对栖息,黄昏、黎明时也很活跃。白天在洞穴内,不外出,人们很难见到它,因此也很难捕到它。生活在高山上的雪豹,凶猛机警和敏捷的程度连金钱豹也比不上它。它的弹跳能力极强,三四米高的岩石,雪豹跳上去就像是走平地一样,十几米宽的山涧不在话下,可一跃而过,因此有“高山之王”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