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科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7923100000024

第24章 居里夫人(3)

“不,我挂牵着实验室,还是去看看吧。”

他们披上了衣服,玛丽挽着比埃尔的手臂,俩人顶着满天的繁星,穿过了车水马龙的大街小巷,信步走到了理化学校,他们从事了4年苦役的实验棚屋门前。

棚屋门被打开了。紧接着玛丽惊奇地叫起来:“皮埃尔,你看啊!快来看啊!”

只见黑暗中,放在破旧桌子上的玻璃容器里,一种从未有过的淡蓝色的荧(yínɡ)光在不停地闪耀,周围的各种仪器和四周墙壁,都抹上了一种神秘的光,使整个棚屋变成了童话世界中的水晶宫。玛丽一时激动得紧紧拉住比埃尔的臂膀,又松开他,双手合十,跳着嚷着:

“太美啦!太漂亮啦!它太动人啦!”

他们双双沉浸在一种幸福的暖流中,一时没有了话语。

玛丽和比埃尔马上又着手写他们的论文了。围绕这一重大发现,他们继续做了许多实验,写出了大量有见地和很有价值的论文,这些科学论文在世界范围内都造成了极大影响。

我们知道,是镭的发现,才开创了原子时代;有了原子能才有了人类向宇宙进军的新纪元;镭还为了人类幸福做了贡献,它被用来抗击最凶恶的人类杀手——癌症。

镭的巨大神奇作用使全世界震惊了,因此,人们称玛丽——居里夫人是镭的母亲。

这一年度,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法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个女科学家,能获得如此高的奖赏,一生一次已经是极其艰难而罕见的了,但是,玛丽在失去丈夫之后,继续在科学道路上,奋勇攀登,以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于1911年再次摘取科技顶峰明珠,获诺贝尔化学奖。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生活中的伟大女性

1903年12月10日,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传来了喜讯,为了表彰居里夫妇在放射性方面的种种发现,科学院决定:把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一半授予居里夫妇,另一半授予享利·柏克勒尔。

玛丽占了三个第一:科学界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位女性;世界上第一位著名女学者;世界上惟一最负盛名的女科学家。

获得诺贝尔奖,可以得到约4万美元的奖金和铸有诺贝尔浮雕像的金质奖章以及证书。诺贝尔奖金委员会规定:获奖者必须在授奖仪式后的6个月内,在斯德哥尔摩作一次获奖工作为主题的公开演讲。

这是至高无上的、誉满全球的殊荣。玛丽并没有丝毫的兴奋和陶醉,她连一句激动的话也没有。她惟一高兴的是她与比埃尔共同艰苦研究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科学家的承认。

玛丽和比埃尔获得了价值7万法郎的诺贝尔奖金。在玛丽眼里,这奖金只代表一件事:自己多年辛勤工作的成果及其价值。

玛丽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自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法国巴黎大学为她打破了惯例,使她成为理学院的第一位女教授。

获得诺贝尔奖金后,居里夫人名声大起,报纸上大肆(sì)宣扬,很多人对居里夫人表示自己的敬仰,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女学者得到过这种荣誉。

但是,他们感到荣誉像绳索一样束缚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他们甚至厌恶荣誉,力求逃避荣誉。他们需要工作,需要沉思和宁静,不需要记者的追逐,数不清的信函(hán),没完没了的邀请和拜访。

有一次,居里夫人的两个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戴维奖章。一位来访的客人看了惊讶地问:“这么贵重的奖章,您怎么能随便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yù)就像玩具一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荣誉就像玩具一样”,这就是居里夫人的看法,试问世上有多少人能有气魄(pò)、有品味、有胸襟说这样的话?

居里夫人很少接待新闻记者,但有一位美国记者麦伦内太太给居里夫人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几句话:“20年来,夫人,您在我的心目中是伟大的。我想见见您,只要几分钟就行了。”看完信,居里夫人答应会见她。

1920年5月的一天,居里夫人在巴黎镭学研究所会见了麦伦内太太。面对这位世界闻名的女科学家,麦伦内太太竟然激动得提不出问题。

谈话进行得很融洽,麦伦内太太发现:外貌严肃的居里夫人实际上是平易近人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的。在交谈中,麦伦内太太得知,这位著名的镭的发现者并没有拥有财富,也没有从自己的发现中获得物质利益,感到非常惊奇。当这一问题被提出来时,居里夫人严肃地说:“镭不应使任何人发财,它是一种元素,它应该属于全世界。”面对这样一个人物,麦伦内夫人的好奇心被大大地触动了,她激动地问:“夫人,要是您可以在世界上选取一件您最喜欢的东西,您会选什么呢?”

这似乎是一个天真的问题!居里夫人迟疑了一下,回答说:“我很想有一克镭进行我的研究工作。但我不能去买它,因为对我来说,它太昂(ánɡ)贵了。”

原来,镭的发现者并没有拥有镭!她花费巨大劳动提炼出来的那1克镭,已经交给了镭学研究所,用于医疗的需要。

麦伦内夫人当场就有了这样一个设想,向居里夫人赠送她最需要的1克镭。

那时,1克镭的价格是10万美元。回国后,麦伦内夫人发动了居里夫人镭基金会的募捐活动。一年后,居里夫人接到了麦伦内夫人的来信。信中说,她渴望得到的1克镭已经有了,将交给她支配。并邀请她访问美国,从总统手上接过这一礼物。

居里夫人不喜欢在公众场合露面,她不想去美国。但是,美国这次给她的礼物,太珍贵也太使她喜爱了,最后她终于接受了邀请。

1921年,居里夫人带着伊莲和伊芙,乘坐奥林匹克号轮船到达纽约。

颁(bān)赠典礼在华盛顿举行。

美国总统和政府的要人,都参加了这个仪式。美国总统哈定在典礼上说:“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贤妻良母。”

然后,他亲手将1克镭交给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将这1克镭转送给了巴黎的镭研究所。她说:“镭不是我个人想要的,镭是科学研究的需要。只要我活着,一定会把它用在科学研究方面。”

然后,居里夫人将这1克镭带回了巴黎的研究所里。

正如美国总统所说的那样,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她同时也是一个慈爱的母亲。

她对伊莲和伊芙在品行上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伊莲长大以后成为居里家族最好的继承者,并也获得诺贝尔奖,使居里家族成为两代获得世界上科学方面最高奖励的惟一的家族。

在索尔本大学的教授中,有许多人认为法国当时的教育制度很不合理,给小孩太多的功课,使小孩非常疲劳。而且毫无效率。于是,包括居里夫人在内的教授们商量决定,自己教育孩子,不让他们上一般的小学。

这件事,被一向注意居里夫人一举一动的报界知道以后,就在报纸上讽刺她的异想天开和惊世骇俗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然而居里夫人不顾反对,继续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她亲自负责教小孩的物理课。每个星期二的下午,教授们的孩子都集中到她家里来。

她总是先引起孩子们的好奇,然后将教科书上抽象而无趣的现象,用有趣的方式阐(chǎn)述出来,并让小孩亲自动手研究和实验。所以,无论课程多么枯燥,孩子们兴致都很高。

有一次,玛丽把热水灌进热水瓶以后,问:

“我们怎么才能让热水不凉掉呢?”

孩子们说:“用毛巾包起来。”

还有人说:“用羊皮包更好呢。”

玛丽说:“我先把瓶盖盖上。”

孩子们一听都叫起来:“我们早知道这样做!”

玛丽问:“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在盖上瓶盖后,温度不容易降低呢?”

玛丽就是这样,为孩子们教授最简单的物理。

但这种上课的方式,没能继续下去。因为科学家究竟不是教师,他们太忙了。但短短几个月的学习生活,培养了伊莲和伊芙喜欢工作,不重视金钱的好习惯,还培养了她们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灰心,都自己动手解决的独立性。这些做人的最重要的德行,使她们终生受益。

1906年,玛丽39岁。

比埃尔一早就到外面去忙。中午在参加了由理学院教授发起,固定在周四举行的午餐会之后,就到书店去谈自己的一本学术著作的出版问题。不幸途中出车祸而死。

直到领回比埃尔的遗物和遗体,玛丽还是不能相信比埃尔已死的事实。生死转化如此之快,使玛丽感到犹如梦中。她就那样呆着,坐着,想着,不哭,不出声。

直到几个星期过去,玛丽仍旧不能相信比埃尔已经离开人世。

她只是坐在那里,不说话。有时她在记事本上写些什么。她一再回忆起那天傍晚的情景,下着大雨,有人来对她说比埃尔死了。她每每回忆到这里,都会想,是不是在做恶梦呢?

居里因车祸去世的消息,震动了世界舆(yú)论界。各国的报纸都用很大的篇幅报道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哀悼(dào)的电报和信件再次像潮水一样涌向玛丽,其中有国王,有科学家,有大臣、诗人,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人。

时间渐渐过去,玛丽也渐渐从哀痛中摆脱出来。

1906年5月,索尔本大学聘请玛丽继任比埃尔在索尔本大学物理系所担任的教授职位。她成了索尔本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女教授。

11月新学期开始的那一天,玛丽走上了皮埃尔曾经站过的讲台。课堂里挤满了人,连对科学一窍不通一窍不通(qiào):比喻一点儿也不懂。的贵夫人们也带着满身香气来听这位女教授讲课。

1911年12月,几乎是得到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喜讯的同时,一些心术不正心术不正:居心不良。和嫉妒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心强的人故意要伤害玛丽,发起了一场对她的人身攻击战。一时间,报纸和舆论界,用极卑劣的手段想搞垮玛丽。玛丽毅然挺住了,她的伟大人格支持着她和搞阴谋的人斗争,她的最高原则是决不屈服!

那时候,布罗尼雅担心妹妹的身体状况不佳,特意从华沙来到玛丽身边,给这位光明磊落的妹妹以极大的爱护和支持。

很多朋友也站出来支持玛丽。爱因斯坦在报纸上发表言论,称玛丽是“在所有名人当中,惟一没有被荣誉毁损的人”。

那一年,法国曾决定授予玛丽骑士十字勋章,这是为伟大人物设立的一种极高的奖赏,多少人梦寐以求。但是,玛丽拒不接受,她说:

“如果比埃尔还活着,他会支持和同意我的决定。对荣誉和勋位,我不感兴趣。”

到斯德哥尔摩领奖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玛丽的健康状况不太好,布罗尼雅决定陪她一起前往瑞典。

瑞典是个奉行中立的国家,在这个美丽的国家,15%的土地在北极圈内,但是受大西洋暖流和波罗的海的影响,气候并不太冷。

这一次,也同样是光荣而愉快的旅行。玛丽已经发现上中学的伊伦娜,明显地表露出对理化的兴趣与天才,她不仅在全校学业和品行遥遥领先,而且已经在阅读玛丽当年读过的大学课程了。玛丽从内心感到自己从事的研究后继有人了。她预感到,长女将来会像她的父亲一样智慧超人,会像她自己一样专心致志。但是,她能否超过父母呢?在科学的道路上,有多少荆棘与险峰啊,人的智能还要加上顽强的韧性。玛丽决定带上伊伦娜前去领奖。

伊伦娜非常高兴,但是她又显得异常沉稳。

她向妈妈提出问题:

“我可以和各国的科学家见面啦,能够向他们提出问题吗?他们会不会认为我幼稚(zhì)可笑?”

玛丽回答:

“真正的科学工作者,会满足渴(kě)求知识的人。你不必有任何顾虑,他们都是品德高尚的长辈。”

授奖仪式非常隆重,会议负责人特意安排伊伦娜为她的母亲敬献鲜花。

当玛丽做了《关于镭元素的化学性质》这一崭新课题的报告之后,人们心情振奋,欢呼声和雷动的掌声不断。14岁的伊伦娜跑上讲台,向亲爱的妈妈献上了一大束芬芳的鲜花。她的小脸也像鲜花一样美丽可爱。玛丽紧紧拥抱着伊伦娜,轻声说了一句:

“孩子,将来你也会有这一天!”

玛丽真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24年后的同一天,伊伦娜果然像母亲一样,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她还为中国培养出一个钱学森来。

回瑞典为她们安排的舒适的住所,玛丽发现伊伦娜没有像一般孩子那样沉浸在欢乐中,而是若有所思。玛丽心中暗暗高兴:

“孩子,你在想什么?可以对我讲吗?”

伊伦娜坦率地问妈妈:

“你已经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了,下一个目标定在什么地方?难道你永无止境吗?”

玛丽笑了笑,暗示她的姨妈来回答她,布罗尼雅很慈爱地对伊伦娜说:

“你的母亲决定申请科学院院士的竞选。”

“姨妈,这是有风险的,法国科学院院士中,没有女性的先例呀。”

布罗尼雅深情地看了看玛丽,又接着对伊伦娜说:

“你的母亲并不是冒风险去得到法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而是她深深地崇敬与热爱她的第二祖国,珍视这种国家荣誉(yù)。同时,她也愿意以自己在科学上的成就,为这个国家增辉。”

玛丽是一个历经磨难的坚强女性,她在逆(nì)境面前决不屈服,所以这次带上伊伦娜到瑞典,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以后的日子漫长而艰辛,整整又过了11年,在1922年2月7日,巴黎医学科学院才推荐玛丽成为第一位女性院士!

玛丽用自己的成功告诉了女儿,也告诉了人们,目标必须坚定,接着就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才能够登峰造极。

居里夫人到晚年的时候,法国每年发给她4万法朗的生活费。世界上几十个国家聘(pìn)任她为大学教授、科学院院士,授予她各种荣誉勋(xūn)章。按说,她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可是,她不顾年老体衰,仍然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进行着紧张的科学研究。

居里夫人的病一天比一天加重。通过对她的血液进行化验,终于确诊为:患了恶性贫血症,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病是由于镭射线长期在她身上积累,使她的骨髓(suǐ)受到损坏的缘(yuán)故。

人们凄楚地望着病榻(tà)上的玛丽,用各种话语安慰着她。为了减轻她的忧虑和痛苦,医生给她注射止痛剂和安眠剂。

1934年7月4日的凌晨,东方朝霞满天,接着喷薄而出的是一轮火红的大太阳。玛丽突然醒了,她感觉非常轻松,想要坐起身来看看东方的红日。

伊芙坐在母亲身边,抚摸着妈妈的头,感觉很凉。她知道,这种病的最后症状,是体温突然下降,然后全身完全冷却、僵(jiānɡ)硬。伊芙的手颤(chàn)抖起来,热泪一串串落在洁白的床单上。

疲劳的玛丽慢慢地闭上眼睛,当医生为她测量体温时,惊呆了——甩下去的水银柱没有再上来。医生用听诊器测了测心跳次数,他低下头,抽动着全身,告诉围在床边的人们,玛丽永远地安息了。

7月4日,是世界为之悲恸(tònɡ)的日子,巴黎不再宁静,波兰华沙不再宁静,美国、瑞典、新西兰、俄国、西班牙……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悲哀,都深深地痛惜科学界和全人类失去这样一位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