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7923400000025

第25章 马克·吐温(4)

马克·吐温又惊又喜,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马克·吐温求婚获得成功之后,怀着满心的喜悦向他的朋友约瑟夫写了一封信,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一贯的独特的幽(yōu)默手笔:

亲爱的约瑟夫:

让铃鼓高声作响吧!给你一个惊奇。我经过一场激战之后,终于胜利了。我第三次被拒(指他求婚三次被拒),一次甚至叫我回去,但终获承诺(nuò)了。我赢得了爱情。这城里的教堂的尖塔不论多高,我也要飞越过去。我恳(kěn)求她的父母一连48小时。他们告诉我,要是我没有前科,将来成了高尚的人,而又有安定职业的话,那么我就可以拥有他们家的太阳,就可以带走他们家炉旁的安琪(qí)儿。

掌声如雷!

马克·吐温终究是马克·吐温,他是一个总能为自己鼓掌的人!

35岁的马克·吐温当了父亲,心里很高兴。他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挑起家庭的担子,继续当记者是不行的,工作又辛苦,钱也不多。不过,吐温有自己的办法,他到各地巡(xún)回演讲,很受欢迎,名声越来越大。

几年前,他从夏威夷旅游回来后,虽然报社给了不少报酬(chóu),但他花销也很大,照旧两手空空。于是就进行过演讲的尝试,介绍他在夏威夷(yí)的有趣经历。他在旧金山花了50元租了一个戏院,演讲门票定为1元。但他没有名气,谁会去听一个普通记者关于夏威夷群岛的演讲呢?

马克·吐温不愧(kuì)是个探险者,从没做过的事他也敢于去做,而且想尽办法把它做好。他挖空心思,精心制作了滑稽(jī)可笑的海报招徕(lái)观众。海报上写道:演讲人马克·吐温描述过去居住在夏威夷群岛上的古怪的风俗习惯,还写道:“如果哪位太太愿意提供婴孩的话,演讲人将当众表演野蛮(mán)人生吞活剥小孩的情景。”

在举办第一场演讲会的那天晚上,马克·吐温心情紧张,提前两个小时赶到戏院。幕(mù)布拉开,马克·吐温上台一看,下面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他一下子来了信心,于是开始了他第一次演讲,并且取得了成功。

在演讲时,马克·吐温能够快嘴利舌地说出一连串俏(qiào)皮话,但他的脸上却露出一副傻里傻气的淡漠表情。不过,他不是仅靠俏皮话和滑稽(jī)的表情来逗乐观众,而是他的笑话里充满着讽(fěnɡ)刺,逗笑之余耐人深思。

后来马克·吐温又听从了一些朋友的建议,增加了一些幽默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哑剧的表演手法,效果很不错。

马克·吐温开始演讲时,幕布缓缓地升起,他好像是坐在家里似的,独自坐在舞台上摆放着的钢琴旁边,哼着轻松的民歌小调。突然,他抬头瞧见幕布已经被人拉开,这时他脸上露出莫名其妙的神情。听众哄堂大笑,然后,马克·吐温才从容不迫地站起来,进入演讲的主题。

有时,他还在腋(yè)下夹着“演讲稿”,但从不看讲稿。演讲结束时,讲稿哗啦一声散落在舞台上,这一场面又引起观众一片笑声。他还喜欢装腔作势地拖长语调,听众感到可笑极了。

有一次,旧金山城的大街小巷出现了许多奇怪的传单,上面写道,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强烈要求马克·吐温立即滚出旧金山,还印着许多社会团体签名的最后通谍(dié):严禁举办演讲会。传单以警察局长的话作为结束语:“最好把马克·吐温撵(niǎn)出去!”

人们纷纷打听马克·吐温是谁,殊不知,所有传单都是他本人一手炮(páo)制的,这是他的幽默的另一种特殊的表达手段。到了夜晚,演讲厅里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

马克·吐温通过辛勤探索,使自己的演讲技巧不断完善,越来越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他又找到了一门新的职业。

马克·吐温的两部书《傻子国外旅行记》和《艰苦生涯》出版后,在国内国外都很畅(chànɡ)销。在英国,人们对这两部书的热情甚至超过美国人。他乘船来到英国,打算在伦敦举办演讲会,相信一定会得到英国听众的好评。

演讲时,马克·吐温有时以演讲会的工作人员的身分走上舞台,当众宣布演讲人没有到场。只见他信口开河,滔滔不绝滔滔不绝:形容连续不断(多指话多)。地讲着,人们才恍(huǎnɡ)然大悟,原来他就是幽默演讲家马克·吐温啊。

马克·吐温在英国的幽默演讲获得巨大成功,也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从那以后,马克·吐温多次在国外举办演讲会。

在1895年,马克·吐温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到世界各地从事一年演讲活动。

世界各地热情欢迎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演讲厅里总是座无虚席,在进行幽默演讲当中,马克·吐温有时穿插其他内容,朗读自己作品的片断,讲笑话和有趣的美国民间故事。可以说,他不愧(kuì)为美国和其他国家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使者。

马克·吐温最喜欢讲述关于失踪的“金手臂”的黑人民间故事。他10岁时在姨妈的农庄里,常听黑奴丹尼尔大叔讲这个略带恐怖(bù)色彩的故事。50年过去了,如今满头白发、年已60岁的马克·吐温站在异国他乡的讲台上,学着当年丹尼尔大叔的样子,一遍一遍一问道:

“我的金手臂在哪儿啊?”

当故事快要结束时,他突然停止讲述,盯着台下一位似乎有些害怕的姑娘猛喝一声:“我的金手臂在你那里!”一时间,满场观众都吓得目瞪口呆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似乎过了好一会儿才醒悟过来,紧接着全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感谢马克·吐温把他们带入到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中去遨(áo)游了一番。他讲的西瓜的笑话也深受欢迎,顽皮孩子萨(sà)姆从别人的瓜园里偷摘了一个西瓜,他仔细敲打了一通,觉得西瓜没有熟透,于是把西瓜送给瓜园主人。为了奖赏萨姆的“诚实”品德,瓜园主要给了他一个成熟了的甜美的大西瓜。

这些巡(xún)回演讲,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马克·吐温继续创作,作品不断问世,他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幽默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许多国家受到普遍欢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新闻记者经常围着他,请他对许多问题发表看法。马克·吐温本人或假托他的大名编造的幽默笑话在人们当中广为流传。

关于他的笑话很多,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现在已死无对证了。但在他的生前,却有人当场“撞板”(奥语,意为碰钉子)。据说,有一个官员,每逢宴(yàn)会他总喜欢露一手,故作幽默,讲个笑话,但他讲来讲去总是那几个。他总是这样开的头:“我希望你们还不曾听我讲过这个笑话……”。有一次,马克·吐温实在忍不住了,便在这个官员讲了一个老掉牙的笑话之后,他面无表情(因为他实在笑不出来了)地说:“对不起,你这个笑话我不仅听了十多次,而且这个笑话根本是我自己编造出来的,原本是想捞(lāo)点稿费,想不到竟让你捞到了不少笑声!”

马克·吐温常常用幽默而又极具讽刺性的笔触进行文学创作,他与英国作家华纳合写的《镀(dù)金时代》便极尽讽刺嘲笑之词句,把美国内战后人们急于发财、爱财如命的心理揭露得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书成后,有位记者就小说的真实性向马克·吐温进行采访,马克,吐温在答话时说道:“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biǎo)子养的。”

记者将他的话公诸于众,于是,一时间舆(yú)论哗(huá)然,拍手称快者有之,担心观望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特别是一些国会议员,大为愤慨,纷纷要求他加以澄(chénɡ)清,赔礼道歉。数天后,《纽约时报》上登载了他写的一则启事,全文如下:

“日前鄙(bǐ)人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考虑再三,觉得这话不太妥(tuǒ)当,而且不合事实。故特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马克·吐温在密苏里州的一家报馆任职时,有一天,收到一个订户的来信,信中问:“马克·吐温先生,我今天打开贵报,发现有一只蜘蛛,请问这是吉兆,还是凶兆?”马克·吐温回信说:“您在我们的报纸上发现一只蜘蛛,这既不是吉兆也不是凶兆,这只蜘蛛之所以要爬进报纸,是想看看哪个商人没有在我们的报纸上登广告,它就可以到那家商店的大门去结网,好过安安静静的日子。”

有一个渴(kě)望成名又怕下苦功的青年写信向马克·吐温讨教写作成功的秘诀,在信中他写道:“听说鱼骨里含有大量的磷质,而磷是补脑的,看来要成为大作家,就必须吃很多的鱼才行,不知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他问马克·吐温:“您是否吃了很多鱼,吃的又是哪种鱼?”

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对鲸(jīnɡ)才行。”

马克·吐温最痛恨银行家了,他说的一句众所周知的关于银行家的名言是:“银行家是这样一种人:他在大晴天把雨伞借给你,可是在下雨天却要把雨伞收回。”他曾说过一则挖苦银行家的笑话,据说有一位大银行家,因为瞎了一只眼,于是花许多钱装了一只玻璃假眼,装得维妙维肖维妙维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银行家很得意,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眼睛。有一天,这位银行家遇到马克·吐温,他向马克·吐温说:“我敢和你打赌,你一定看不出我的哪只眼睛是假的,你若能看得出,我输你一块钱!”马克·吐温笑了笑,指着那只假的左眼说:“这还用打赌吗?我一看就辨得出,因为你的一只眼睛还有一点人性的慈悲!”

马克·吐温谈吐风趣,如果编一本《马克·吐温谈话录》,那一定是一本改善胃口的好书。有一次,马克·吐温来到一个外国小城市演讲,在演讲之前,他到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马克·吐温,他问;“您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马克·吐温答:“啊!喜欢极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您来得很巧,”理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在这里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的喽(lóu)?”“是的。”马克·吐温说。“您弄到票了吗?”“还没有。”“票已经卖完了,您只好站着听啰(luō)。”“真讨厌!”马克·吐温叹口气说,“每当那个家伙演讲时,我必须老是站着。”

马克·吐温对谁都喜欢开玩笑,有一次,他向邻居借阅一本书。邻居说:“可以,但我有一条规则:我的藏书是从不离开我的藏书室的,你如果要看,就请在这里看吧!”后来有一次,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用割(ɡē)草机,马克·吐温笑着说,当然可以,不过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家里借去的割草机只能在我的花园里使用。”

又有一次,马克·吐温开了一个牧(mù)师的玩笑,他说:“牧师先生,你的讲词实在美妙极了,不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你说的每一个字都在上面。”牧师一下子涨红了脖子,没好气地说:“我的讲词绝非抄袭(xí)!”“不过和那书上确是一字不差。”“那么你把那本书借我看一看吧!”牧师无可奈何地说。一星期后,牧师收到了马克·吐温寄给他的一本书——字典!

由于马克·吐温喜欢开别人的玩笑,于是别人也就千方百计想回敬一下,在“愚(yú)人节”那天,纽约的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则讣(fù)告:“马克·吐温逝世。”结果,马克·吐温的亲戚朋友纷纷从各地赶来吊丧。当他们来到马克·吐温家的时候,只见马克·吐温正坐在桌前写作。亲戚朋友先是一惊,接着便齐声谴(qiǎn)责那家造谣(yáo)的报纸。

马克·吐温也无可奈何了,不过他还是幽了一默:“报纸报道我死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把日期提前了一些。”

1910年4月21日,在一个春天的下午,马克·吐温去世了,终年74岁。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哀(āi)悼(dào)他。

为了让美国的同胞们向他们最亲爱的作家告别,他的棺材停放在纽约的一个大教堂里,成千上万的人排着队从灵前走过,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