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们谈了之后,我便下了决心。经过深思熟虑,我在与汪小平的协商过程中,提出了将两个方案合成一个,在烈士陵园举办一次大型演出活动的设想。当时,为了使得谈话有点戏剧性,也给小平一个心理缓冲的台阶,我说,我灵光一闪,想到将两个活动合为一个,不是很好吗?小平当即表示赞同。小平说,本来就考虑在露天搞,但找了好几个地方都不理想。我说,烈士陵园纪念碑前广场,不就是最理想的地方吗。这个舞台你不用,谁用?小平当即拍案叫绝,这就达成了一致看法。不料却有人说,烈士陵园不是演节目的地方,原话是“华林山是埋死人的地方,那种地方怎么能唱歌跳舞呢?”这不禁令我心头一颤。是啊,虽然说话的这人并非有意拆台,但是,如果市上领导决策者也这样想,那我的这个设想不就泡汤了吗?
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不同意见,这并不奇怪。但是,如果我的设想得不到上级批准,一切都是废话了。此时,我并不清楚几位决策者是怎样想的,倘若他们听了这位仁兄的话,先入为主地也觉得在山上搞文艺演出活动不合适,那我就被动了。于是,为了说服副书记、副市长和我的部长,我认真地思考,并且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好几条理由,准备好了向他们汇报的材料。他们是决策者,而我,说得好听点,算个“智囊”,其实充其量也只是个参谋,而谁都知道,“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我必须把这个事情弄得音量大一些、分贝高一些。
我写在《工作笔记本》上的理由是:
电视台的演出方案突出了兰州解放的主题,紧紧围绕歌颂50年成就,进行编排构思,重点展示改革开放20年成果,构思比较完整。但在体育馆演出,这种形式陈旧了一点。
民政局的方案是在8·26这天集会,缅怀先烈,请领导同志发表纪念讲话,献花圈,同时搞一个兰州战役纪念馆开馆仪式,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活动,但是形式过于单调,氛围不足。两个活动表达同一个主题,其实是一回事情,省市领导同志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段出席两次活动。因此我建议,将两个活动合为一体,在烈士陵园纪念碑前广场举行一场大型文艺演出与纪念仪式相结合的庆典活动。电视台和民政局是两个单位,他们之间的协调工作,必须请宣传部出面才好解决。而这个意见,也只有我来提出,这就是文教处长的作用。这个活动,以缅怀为引子,歌颂为主题,憧憬为尾声。理由有如下几条:
一、环境决定气氛,演出环境决定演出氛围。在陵园搞活动,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演员群众身临其境,情绪更好,请来的嘉宾客人有故地重游的感受。
二、演出更好构思,节目更好组织,场面更为壮观,局限性更小,社会舆论宣传效果更好。
三、民政局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计划上山的8260人就有事情干了。
四、节约经费,节省人力。体育馆费用太高。“两好合一好”。
五、电视现场转播或者录播,影响更大。已经不是一台单纯的文艺晚会,而成为全市人民群众参与的纪念活动。献花圈、讲话、是仪式性的程序,可以巧妙地编入演出程序,更有感染力。50年的成就,既给观众看,又给烈士看,是一个祭奠仪式。
六、这样搞,有创新性,体育馆形式已经陈旧了。烈士陵园的环境摄入电视镜头很美,“把兰州推出去、推上去”的宣传工作宗旨得以体现。外地已经有了这种形式,比如,“黄浦江外滩音乐会”,“太行山演出”,“雨花台晚会”等等。如果按我提出的办法来搞,是兰州的第一次,也是一个突破。
6月23日,我向部长汇报了这一设想。部长基本同意我的设想,让我征求一下其他两位分管领导的意见,看看他们怎样考虑。第二天,我向主管副市长马琦明和副书记左灿湘汇报了情况。两位决策者都很认真地听取了我的汇报,并互相通了电话,达成一致意见,同意我的策划构思。得到他们的赞成,我心里就有底了。当时,这几位领导同志工作极为繁忙,没有时间亲自主持会议,也顾不上直接安排部署这项工作,但时间不等人,再不安排就来不及了,部长便指示由我负责,立即主持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这项活动。
二
6月29日上午,我在烈士陵园现场办公,主持召开了《8·26颂》的第一次协调会。参加会议的部门和单位有:电视台、民政局、团市委、文化局、教育局、公安局、气象局、烈士陵园管理处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
在会上,我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布置了各方面的工作。为了稳妥一些,在主持会议讲话时不至于丢三落四,我事先在工作笔记本上写好了要讲的问题,抄录如下:
关于活动背景
庆祝建国50周年和兰州解放50周年,“8·26”是一个重要日子。市委24号文件已经确定了要搞一次大型庆祝和纪念活动。
电视台4月22日上报了方案。
民政局5月17日上报了方案。
6月18日和21日,我分别听取了两个方案的汇报和说明。提出了将两个活动合二为一的构思和策划意见。并向副书记、部长和副市长三位分管领导做了汇报。得到他们的一致赞同。他们同意我的意见,并原则批准了这一设想。《8·26颂》列为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举办的四项大型重要活动之一。因此,领导同志研究后,形成指导性意见。两个活动合一,地点放在纪念碑前广场。是一次以文艺演出为框架和表现形式的政治性大型集会活动。
理由有四点:
第一,环境决定活动氛围。烈士陵园这样一个特定环境,纪念碑前广场这样一个典型场景,将十分鲜明地烘托“8·26”这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电视晚会的主题将更加突出,更加集中,场景更好布置,晚会更好构思,节目更好组织,演员身临其境,情绪更好调动,特别是观众身临其境,参与程度和情感系数,坐标更好定位,更好把握,更好调动。观众与活动融为一体,不是单纯地在看演出。在体育馆,观众更客观。在这里,观众将参与进去。将出现特别的演出效果。
第二,民政局设想的集会活动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热烈的场面。原来设想的献花圈,讲话,开馆仪式三项活动,分量不足,仅够一条新闻消息报道的容量。现场直播讲话或者录播,显得平淡。采用文艺形式,将三项活动加以提炼,美化,艺术化。巧妙地将三项内容加以仪式化,编排进整台演出当中,使之艺术化,更具有感染力。而这些单纯的仪式和政治性程序一旦艺术化,将十分上镜头,好看,可以弥补单纯集会的单调和枯燥。
第三,社会效果强烈。整个活动要按照缅怀、歌颂、憧憬的线索和板块展开,线条将十分清晰。不仅是给现场观众看,而且是给长眠于此的8700名烈士的汇报。是一个告慰,一次祭奠,一个誓师大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请来的老前辈故地重游,情感的感染力动人心弦。有动情点,你看,白发,奖章,老战士,旧军装,出现在会场,缅怀战友,催人泪下。可以想象,童声合唱的伴奏,艺术化的敬献花圈仪式,市长的具有文采的致辞讲话,绝对上镜头,绝对有艺术效果,电视展示的内容将十分丰富,群众爱看,一定叫座,也能推出去,甚至推到中央电视台去。
第四,在活动类型上,样式上有突破,有创新,避开体育馆演出和政治集会的老套路。做了结合的文章,在兰州市是第一次,也是烈士陵园的第一次。你看,外景地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烈士纪念塔高耸入云,电视画面一定出彩。同时,也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上午搞,白天不用灯光,这就节约一大笔开支。
“8·26”期间,省市领导同志活动很多,社会上纪念活动也不少,想必,参加这个活动是首选,活动规格不成问题。符合省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将成为一个全民关注的热点。理由还可以列举一些,仅有这些,我想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并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一些同志。我是用这些理由取得三位主管领导的赞同的,想必也可以取得各位赞同。
唯一需要调整的是观众人数,8260人的上山问题如何解决,需要400辆大轿车。同一时间上山,比较难办。我想人数可以号称8260人,实际上来多少,看电视镜头的效果来定。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天气状况,请气象局监测,时间在21日到25日,请你们联系气象资料。下面我就开始安排布置工作了,关于几项需要说明的事情和任务分工。
1.活动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由兰州电视台、兰州晚报社、市民政局三家承办。演出由电视台长负总责。晚报,民政局都确定一位领导参加协调。实施班子由电视台长牵头组成。市上就抓台长,希望各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统一指挥,电视台和晚报负责演出这一块,民政局负责群众组织(强调一下,要考虑到当天自发上山的群众的安排和组织。)上多少群众请电视台测算,按电视台意见办,但是,方案一定要经过部里审批。安保工作由市公安局负责。
2.对活动的要求。
整体上,有六句话:主题鲜明,仪式严谨,基调昂扬,节目精彩,规模适度,安全有序。
主题:要突出8·26这个日子的内涵。按照缅怀、歌颂、憧憬的线索和节奏展开。重点歌颂2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这个主题是不言而喻的,特定的环境场景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主题。同时要提到省市十次党代会。
仪式:将民政局提出的三项仪式编入节目程序,调解放军礼兵来献花圈。准备花束,白衣女子,准备一个典型的大花圈。
基调:昂扬的,激动人心的。庄重、热烈、激昂、奋进。
节目:统一构思,围绕反映主题,交响乐团,少儿,童声合唱,选调一些成熟节目,创作几个节目。
规模:适度,但效果要高标准。能上中央电视台。
安全:万无一失,保证演出,观众,领导安全,控制好自发上山的群众,实行交通管制。
3.强调一下分工。电视台,演出,录像,播出。晚报配合宣传。民政局,观众,群众,工农兵学商,领导邀请接待,场地布设。公安局,安保,交通,上山一条路。
4.方案。一是组织工作方案,包括:演出组织,和观众组织。二是演出节目编导艺术方案,包括场景气氛图,选调节目,演出单位。三是安保方案。
本星期五,各部门拿出文字方案初稿,最迟下星期一报一个稿子,由领导小组审定。安保方案待演出组织方案审定批准后再审定、定稿也来得及。
6.其他。外请的演员。朱军,吕继宏、宋祖英可以根据需要邀请来兰。老领导,老战士,只请在兰州的,身体状况好的。不主动邀请外地的。如果有要求,另议。解放已经五十年,这些参加当年兰州战役的老战士,年龄起码都在七十岁以上了,接待的难度比较大。由民政局提出邀请意见和名单,请市委审定。
会议之后,各有关部门雷厉风行地展开了筹备工作。
三
我当演员时,曾在舞台上混了十几年,老前辈们在闲聊时说过当年的戏班子每到一处,都要杀鸡祭拜梨园神灵祖师爷,上香祭酒拜拜舞台和土地爷。老年间戏班子多在庙门前广场搭台,神神鬼鬼的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那么,现在是在烈士陵园这样的环境中搞大型演出活动,决不可没有讲究。倘若满不在乎很轻率地就“动了土”“开了锣”,那就轻慢了烈士英灵,那就很难说会发生什么事情。那么,就一定要有一个启动的仪式。就像戏班子到一个新的演出地点要杀鸡祭拜舞台一样,我们这些人在这里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那就必须有个祭拜仪式。这样做,倒不一定是封建迷信,而应该解释为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我这就策划好了一切,在舞美队布设纪念碑广场舞台破土动工的前一天,带着剧组主要成员上了山。
我请出了陵园管理处关主任,向他讲明来意,听得他直竖大拇指。他很讲究这个。后来我们和他熟悉了,他就不忌讳说点什么了。他跟我们说,晚上他在陵园值夜班,常常听到枪炮声,听到大部队走过的脚步声,听到杀声震天的战场肉搏的撞击声。起初毛骨悚然,后来就习惯了。他说,“这地方,灵得很。”这是他的原话。
8月11日上午10点,天高云淡,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我们一行十来个人列队在纪念碑前肃立。我是宣传部的处长,是这次活动实际上的总协调人,当仁不让地就主持了这个简短的祭拜仪式。仪式不复杂,大概是这样的:
引子:
——炉香乍热,陵园蒙薰,英灵海会俱遥闻,圣地结祥云。
——这其实就是舞台上“定场诗”的套路,目的是请大家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您瞧着这几句话怎么这么耳熟啊,不错,读过佛经并且常常拜佛的人知道这几句诗从何抄袭而来,我不过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就移花接木了。
然后我朗诵了祭文:
八·二六庆典·开工祭文
炉香乍热 陵园蒙薰 英灵海会俱遥闻 圣地结祥云
上香——
鸣鞭(鸣放鞭炮)——
祭酒——
宣读祭文:
伏维:
公元1999年8月26日(农历乙卯年七月十六),值兰州解放50周年纪念日。
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举行大型纪念庆典。时约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二)上午九时三十分,献大型歌舞诗《8·26颂》于烈士陵园纪念塔前。
市委、市政府委吾辈在此设舞台、动鼓乐。届时,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乐舞动地。会场:升彩球、迎各界、鸣礼炮、放飞鸽。近万人云集,规模空前,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电视录像,九机拍摄,云梯摩天,尚属首次。特拟祭文,鸣赞圣地,恐惊英魂,以告先烈。
祈:先烈在天之灵,护佑我等:操办大庆,筹备盛典,风调雨顺、百无禁忌、诸事皆宜。
歌曰:
沈家岭巍峨兮烈士塔入云,黄河水滔滔兮太平鼓擂鸣;
铁流西进兮凯歌壮丽,血沃金城兮黄土深情;
烈士不朽兮青山有幸,五十载逝兮业绩长青;
解放颂歌壮士心,军旗猎猎丰碑吟;
风云曲谱江山秀,胜景绘出金城名;
以庄重兮缅怀,以热烈兮讴歌,以奋进兮展宏图,以激昂兮豪情抒;
沧桑巨变五十年,锦绣河山慰先贤;
八二六颂歌一曲,神州喜迎新纪元;
谨具:薄酒三杯,心香九瓣,告慰英灵。
吾辈,为此次庆典创意策划及操办者。
后生晚辈:某某、某某(大家依次报上姓名)等,谨怀恭敬之心,祭拜于兰州烈士陵园纪念塔下。
庆典策划岳逢春撰文并颂
尙飨
公元1999年8月11日辰时三刻顿首祭拜
焚稿(焚化《祭文》稿子)——
献花(献上鲜花花篮)——
三拜九叩(三拜九鞠躬)——
大礼已成。入场开工——
读完祭文,我请电视台长奠酒。台长何涛曾是我在夜大的同学,平时嘻嘻哈哈口无遮拦,是个很随便的人,此时,却郑重其事地端着酒杯高举过顶,拜了三拜,恭恭敬敬地将杯中酒洒在台阶上。
我又请庆典文艺演出总导演汪小平点燃鞭炮。小平童心未泯,兴高采烈地点燃一大串鞭炮,提溜着噼啪作响的鞭炮就跑上台阶,绕着纪念碑转了一圈。
我自己恭恭敬敬地点燃打火机,将祭文稿子焚化。
然后我问陵园关主任:“请问关主任,我们可以开工了吗?”关主任没有料到我会问他话,忙不迭地双手抱拳,一边作揖一边回答我,说:“可以了,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