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借我春秋五十年
7945800000089

第89章 修成正果(5)

华北和晓萌面对镜头,神情自若,神采奕奕,侃侃而谈。

老岳,你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

然而,演播室灯光突然升起,眼前大放光明,监视器上龙飞凤舞,“片花”音乐辉煌灿烂。一瞬间,一种庄严神圣的强烈感觉蓦然涌上心头,脑子“嗡”的一下,不可遏止地出现一片空白,云里雾里居然莫名其妙地听不清华北说了些什么,搞得我确实有些紧张。

我亲身体会到了,央视嘉宾主持人的这个座位,的确不是那么好坐的。尽管我提前做了一些准备,也收集并熟悉了一些资料,此刻,有几份材料就摆在面前。可是,在这种场合,你不可能手忙脚乱地去翻看那些材料。面对正在直播的镜头,你也根本没有时间去看一眼,而且,在如此强烈的灯光照射下,你绝对也看不清。我立刻意识到,做央视嘉宾,绝对是锤炼了五十春秋之后的一次现场考核,绝不是临阵磨枪所能奏效的。就像参加高考,你若中榜,那是十年寒窗的功夫,而非几个月补习的结果。也没见过就要打擂台了,武林高手还在那里翻拳谱背“秘籍”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最恰当的选择,只能是凭即兴反应来阐释话题。必须抛开那些参考材料,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随机应变,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方能扬长避短,侃侃而谈,从而比较流利地说出应该说的话来。绝不能像兰州百姓讽刺武艺不高的那种“拳棒手”,接不住招式,却埋怨对手“不往我的路子上来嘛”。

脑筋出现了几秒钟空白之后,听到晓萌在介绍我,立刻回过神来,镇定了下来。

晓萌说“岳老在兰州生活了五十多年,应该说兰州是他的故乡”,我在心里回应“然也”。

晓萌这就递过来了第一个话题:“……岳老,我想请您谈谈,在您的眼中,兰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您说,在央视,开宗明义,提纲挈领介绍兰州的第一句话,该如何说呢。

面对镜头,我稍加思忖,脱口而出:“兰州是个好地方,山好、水好、人好,气候好,特别是气候好,真正的冬暖夏凉……”——这个问题可能有成百上千的答案,但是,我的即兴应答,想必是很妥帖的一个答案。因为,“歌水唱山夸人好”,“谈天说地话友情”,这是“在论”的,不但是经验的总结,而且有理论的支撑。

但是,我仍然无法预料在接下来的直播过程中,我会说出些什么话来,我也不知道晓萌和华北将把话题引到哪里去。两个小时的现场直播,你不可能把要说的话全部背诵下来,我完全是凭着即兴的反应在阐释晓萌和华北引出的话题,绝对是平时的文化储备和知识的积累支撑起了这次谈话。“临上轿了,您才想起现扎耳朵眼儿”,那真的不成。

很快,话题说到了昨晚用餐时讨论过的那些内容。我激动的心情平静了,语言逐渐流畅了起来,言谈举止也越来越自如了——总而言之,在两个小时的直播中,除了随机简要介绍火炬手的情况之外,我们三个人一直在说兰州的特色。我几乎把兰州夸成了一朵花儿,色泽鲜艳、绚丽多彩、芬香扑鼻、姿态迷人的景色,弄得我自己都不免要犯糊涂了——我说的这是兰州吗?以至于华北居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真是打破了有很多没有到过兰州的人原来对兰州的一些看法啊。”

后来整理直播谈话记录,我们三个人说的话,居然达到了两万四千多字。这要是刊登在报纸上,占整整两个版面或许都登不完。这些话语,当然谈不上金玉良言,不刊之论,更不可能是口吐莲花,字字珠玑,但是,确实没有说错什么,更没有犯忌讳的不妥之处。

——这就足矣。

直播刚刚结束,各地的朋友们就发来十多条短信向我表示祝贺。

其中有一条发自11∶59分的短信说:“春,听了你在中央电视台的奥运火炬传递解说,感觉非常好,既精彩,又得体。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先生于2004年来兰,在白塔山碑林发出“兰州的城市景观与美国的曼哈顿相比毫不逊色!”的感叹。在央视直播时,我诵读了我创作的《兰州赋》一文中演绎的诗句“日观两岸,灿烂高楼林立,恰似东方曼哈顿;夜登兰山,辉煌万家灯火,宛如维多利亚湾”——“曼哈顿”这个比喻的“创意版权”应该归李肇星先生所有,但面对央视镜头,绝不可随意指名道姓,我便审慎地表述为“这是一位前任的部级领导同志”的评价。我这位朋友赞誉我的解说“既精彩,又得体”,大概这就算的上“又得体”了吧。我不便直接说出这位朋友的名字,却不妨说明,他也是语言表演艺术方面的内行。

《兰州日报》记者肖洁女士是公众人物,说出她的名字应该没问题。肖洁在12∶11分发给我的短信中急切地表达了要及时采访我的意思,同时写道:“……您的解说太棒了……”。

更没想到,武汉文联办公室兰主任还特意打来电话,转达武汉文联陈主席的祝贺,说,“岳主席给文联的同行们争了光。”

央视奥运官方网站《与火炬同行》将我的解说实况最后一段编成一栏,标题注明“兰州市文联副主席介绍兰州文化”并在网页上配了我的一幅照片。我不清楚这是偶然为之还是特意编辑的,但这起码应该说明,我在央视的考试,是及格了。

第一时段结束之后,晓萌请我到央视大楼里专设的一间咖啡厅休息。

我们一边品着咖啡,一边说了点闲话消磨时间,也聊了聊我的直播解说状态。

晓萌说“真的很好”,但“您不妨还可以再放开一点”。

于是,我想起我备好了却忘了说的台词。11∶15分,第二时段直播开始,晓萌将话题递给我。我第一句话就是:“主持人好,大家好。此时此刻,让我们共同关注祥云火炬在兰州的传递活动。兰州人民向全国人民问好,向全世界关心和支持北京奥运会的朋友们,同时问好。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终于将刚才飞到爪哇国的这几句问候语找了回来,郑重其事地说了出去——我提前背诵的台词也就是这几句话,能在央视的镜头前代表兰州人民,向全中国和全世界问好,我为此得意了很久。

当然,有些话题也没能展开说,这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时间限制,二是决不可太罗嗦了。因为这不是在《百家讲坛》只有你一人敞开了说,不用顾及交流的问题,即便是说错了,也可以重新来过。在这里,你绝不能无所顾忌地抢央视主持人的话头,更不能胡乱插嘴。要知道,演播室现场谈论的话题是由央视主持人掌握的,作为嘉宾,你只要说明白就算不错了,没有时间容你长篇大论地大说特说。同时,坐在隔壁演播控制室的导播宁慨先生在实际上也掌控着节目播出节奏和流程,倘若你得意忘形地说过了火,监听耳机里一定会传来提醒你的指令,所幸,我没有那样“荣幸”地被提醒。在节目开始之前,晓萌也与我约定,当她做出“暂停”的手势时,我便不可开口说话,但这个手势,晓萌只在仪式现场“默哀”时使用了一次。在她做出手势之时,我刚好说完中山桥“历史有101年了,1907年造成的,这是在清末了”这句话,心想还要说说“将军柱”,但看到晓萌提示,现场进入“默哀”环节,已经不可开口了。

而看上去多少有点王顾左右、支吾其词的内容,大都是制片人王曾栓先生事先提醒的几个禁忌,是不能随便谈论的话题和内容。比如,兰州太平鼓进入“鸟巢”表演,这在理论上是奥运会开幕式的机密,在当地可以谈,但在央视面对的是全中国和全世界,绝对不可以说出去,那就有了“泄密”的嫌疑。又比如,关于航天基地,也只能笼统地谈谈。而火炬在酒泉航天基地的传递活动,也不能解释为是甘肃省的活动。王先生特意嘱咐:倘若传递现场发生意外的紧急事件,要避开评论现场情况,顺着原来的话题继续说下去,绝不能冷场。等等。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央视两小时,胜读十年书。

在央视的镜头面前侃侃而谈,而且是现场直播,无疑是我一生当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激情与梦想的奇遇。

“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这条标语,从此与我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再也不是与我无关的一句口号。我用亲身经历,读懂了这两句英文的内涵——One World, One Dream。

2008,于我而言,无疑成为名副其实的“奥运火炬之年”。

人生有此经历,不虚此生。

12∶00,现场直播结束。

屏幕上打出可口可乐的广告片,将我从央视嘉宾还原为一个普通观众。

演播室灯光渐暗。灿烂的灯光终于熄灭。

然而我意犹未尽,我还有一肚子话想说呢,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

忽然想起应该拍张照片。于是,与晓萌华北在演播台前合影留念。我握着火炬单独拍了一张,挽回了刚才没来得及拍照的遗憾。小缪就将火炬装进纸盒拿走了。原来在央视,这火炬也由专人保管,不做节目,“祥云”也不露面。

握着晓萌和华北的手向他们表示感谢,说完“再见”,心中忽然酸溜溜的,居然恋恋不舍地又一次体验到了“辉煌之后的寂寞”。这一刻,我怅然若有所失。

陪我午餐的只有制片人王曾栓先生一个人。我特意问,华北晓萌呢?我还想给他俩敬杯酒呢。王先生却说,华北要赴约会赶时间去见朋友,晓萌也有事儿“就不能陪您了”。其他人也都“下班了”,有的要赶着回家给孩子做饭,有的要去医院陪床。

我忽然醒悟,他们,离开了演播室,走出这座大楼,也都是普通人,都有自己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人家怎么可能每顿饭都来陪你呢。对我来说,今天做的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对央视来说,也就是再也普通不过的“仨瓜俩枣”,几乎不值一提的平常事儿。

“我都代表了”——作为制片人,王先生其实就是《与圣火同行》这栏节目的“首席执行官”。央视一位“CEO”屈尊陪我用餐,已经给足我面子,礼数很周全了。

王先生请我点菜,说,“点您可口的,别怕花钱,我这儿有贵宾卡”。我知道这既是客气话,也是实情。在北京请人吃饭,讲究让客人点菜。但我怎敢放肆,规规矩矩点了一道清炒苦瓜,一个鸡蛋羹,便谦辞着将菜单递给了王先生。

而王先生点的一桌菜肴,四个人吃,也够了。

一边吃饭,一边闲聊。话题终于说到了为什么兰州派我来央视做嘉宾。

王先生说:“是您那边推荐的啊?”

我说,那没错,可是,想在央视“露脸”出镜谈天说地,您这里一定有个审查的程序。

王先生呵呵乐了,几句话便揭开谜底:“……我们一瞧,这经历,庆典组长、仪式策划、文联主席,总撰稿,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啊。嘉宾,就得请您这样儿的专家……”

我估计的不错——尽管谢部长只给了我一个手机号码,而我在央视做嘉宾,幕后的故事一定比我这篇随笔更精彩。

果不其然,后来我也听说,据说是郝远副省长亲自提名“点的将”,这才有了我的这次北京之行。省长如此器重和厚爱属下,我不能不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麾下这厢有礼,请受末将一拜!

与王先生同饮了几杯“燕京纯生”,意识到吃饭的时间不能拖得太久,便看看手表,已经一点多了。却听他放下手机说:“明天火炬到内蒙,呼和浩特的嘉宾刚到。内蒙来一宣传部长和一处长陪着,这会儿刚到,就在梅地亚大厅——嗨,别的地儿一来就是好几个人。您倒好,一个人就来了……”

我一听这话,赶紧圆场,说:“我原来就是宣传部的文教处长,要不是调到文联工作,这回陪着嘉宾来的,没准儿就是我呢。我自己陪自己来,一肩挑了,还给您省了机票呢。”王先生却说:“那花不了几个钱。”

我知道不能再闲扯下去了,便知趣地放下筷子,举杯向王先生致意,结束饭局。

《我在央视做嘉宾》这出戏,便最终落幕了。

与王先生握手告别,回到房间,打开一直关着的手机,却看见了一大串儿“未接信息”。正在逐一浏览回复,就接到肖洁电话采访。说了大约不到十分钟,她让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做嘉宾的感受,我脱口而出:“我为兰州自豪。”于是,这句话就成了第二天《兰州日报》的新闻标题,网上也热热闹闹地发满了这句话做标题的帖子。

的确,我从心底里“为兰州自豪”。自从亲赴三亚,在现场观看了火炬传递之后,我就开始密切关注各地火炬传递活动的动态,重点观察各个城市起跑仪式的构思和策划思路。我以为,兰州火炬传递活动主题鲜明,构思巧妙,场面宏大,结构完整,程序流畅,亮点耀眼,组织严密,秩序井然。仪式的场景特色尤为突出,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央视播出的效果极好。不但充分展示了黄河文化深厚的底蕴,也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新兰州展示在世人面前。在直播解说中,我也特意说明了甘肃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一些情况。火炬在兰州传递极为成功。正如华北所言,真是能够改变人们对兰州的误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真也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兰州那天的天气,简直是天蓝云白,晴空万里,风清气朗,气候宜人,令人心旷神怡。老天爷风调雨顺地给足了兰州面子,真是帮了大忙,恰巧印证了我在央视说的第一句话,“兰州是个好地方,山好水好人好,气候好,特别是气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