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一场雪的圣经
795500000027

第27章 今年流行“企业秀”

曾在企业呆过,有幸免费看到一场场企业“秀”。

企业一旦“秀”起来,比起明星艺人“秀”一点都不次,什么热闹搞什么:人家搞CI设计,我们也搞CI设计;人家搞企业宪章,我们也搞企业宪章;人家搞首席执行官,我们也搞首席执行官……

市面上流行什么就搞什么,花样年年有,一样都不落。到这个份上你才知道,爱美扮靓不是女孩子专有,发起娇来,企业比人还甚。

最早是兴搞“企业精神”。“企业精神”这东西,说起来活灵活现,真要做起来就不容易了,一头雾水,谁也没见过,谁又能指望才几年历史的企业能有什么精神--全是物质。那些从资本的原始积累杀出来的企业,对自己有什么“企业精神”最是心知肚明——“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人企业模式上,它们又无一不是现代社会技术“克隆”、“复制”的成果,何来独独属于他的“企业精神”!

但是伟人说得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了要上。”俗话也说得好:“平地也能打出井来。”有了这两样,还怕搞不出企业精神来?文人这时就派上用场--他们在企业里原先叫“政工”,现在叫“企业文化工作者”。

文人最擅长的遣词造句,这个企业精神无非就是整句最响亮最简练的词出来:既要有人文关怀,又要有一往无前的气势;既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要有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关键的关键还要能代表企业形象。世上的事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书呆子认为非百年老店酿造不出的企业精神,搁今天,一个晚上就搞掂了:高深玄妙的“企业精神”,在生花妙笔下被简单、具体为一个个“关键词”,像某集团的“寸草心,***,世界情”,像“你爱我,我爱他,人人爱**,**爱大家等,初说起来虽然有点拗口和扰人,但搁不住多说常说反复说。戈培尔说“谎言千遍就成了真理”,同样,“关键词”说多了,就形成印象,也就了你的“企业精神”了。

搞“企业文化”时就省事多了--如法炮制,不在乎企业有没有产生“企业文化,全在乎办公室的文秘或者“企业文化工作者”有没有水准,谁的文笔好“企业文化”自然就好。

流行CIS时,这个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80年代初由日本的广告专家进行提升和规范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简直就被奉为神秘的绝代宝典,成为现代企业的标志性工程,一家企业一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导入了CI系统,便被视为步入了现代新兴企业的殿堂。其实,CI对于企业,既治不了病又救不了命,所有的花样,不过让那些靠吃CI这碗饭的人赚得盆满钵满。

那年某企业集团搞CI,花数百万元请了个台湾人来设计,那台湾人出来进去社神神道道,拿一些幼儿园小朋友的题来考这家企业的硕士、博士精英,还每天搞军训,排队练习敬礼、问好,连扫地阿姨、洗汽车大叔都站香直挺挺的。每天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你来看这家企业,一是感觉像是来到了幼儿园,十是以为来到了弱智学校。花了大把的银子,最后搞出些什么来了呢?无外乎是指定你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挂什么颜色的旗帜,以及你的信封、信纸上写什么字体的字,要说还有别的什么,那就是瞎扯蛋了。

到ISO9000时那就更热闹了,个个企业都要去鬼佬那个机构认证一把,认证了就说明是好企业,认证不了就肯定不是好的企业。认证这东西也是有趣,工作还是那些工作,来了个ISO就不一样了,就显得高深和有学问了。认证期间,企业里搞得人仰马翻个个疲惫不堪,连清洁工都半夜爬起来背条款。好歹认证完结了,开个新闻发布会,报纸传媒上一登,然后就拜拜了您啦,该干啥干啥——执不执行谁管得着呢?

热衷于“企业秀”的人以为,他玩的都是新花样、新概念,有时代感,能够藉此战胜没有这些玩意的企业。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他玩的哪一样,古人都玩过。你说Iogo,不就是图腾之类的东西吗?一个氏族与其他氏族宣战时,会把自己的脸上、身上或山寨上、旗帜上,画上一个符号,强调自己的身份。还有那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也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古时拉竿子造反的人,无不有一番说头,那说头就是他的什么“精神”或什么“文化”,不然,谁又跟他跑呢?

企业如此地不甘寂寞瞎折腾,那么,这样一来的企业效益又怎样呢?不知道,惟一可以告诉你的是一个常识问题,那便是,过分地关注身外之物,过分地讲求外在形象,这个企业肯定开始走下坡路了,也肯定离他们声称的打造百年老店的目的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