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一场雪的圣经
795500000048

第48章 痛点

人的身体的某个部位出了问题,就会有痛感传向大脑,比如手臂 上破了一点皮,出血了,或是胃部有了炎症或是溃疡,都会感到疼痛,区别只是锐痛与钝痛,轻些与重些,短暂些与持久些。那个发出疼痛信号的部位,我把它叫作痛点。

很小的时候,听一位医生阿姨说过一段话:“人对生了病的器官总是格外小心,加倍关怀,生怕它不再痊愈,影响身体某一方面的功能;而对健康的器官则不闻不问,不加爱护,仿佛不存在拟的,对它们为自己所作出的贡献也忘得一干二净,以为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这段话是对痛点的精彩阐述,可我当时不甚了了,只是元意中记下了。

对此话深有所悟是在我来到北京之后,因身体不适北方的气候与水土,患了过敏性支气管炎。以往,我从未对自己的气管、支气管留意过,仿佛我天生就没有气管与支气管似的。现在不同了,支气管成了我的痛点:吃东西不吃麻辣的,时常饮水,注意避开过敏源,天凉时注意脖子的保暖,甚至过“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这类信息也留心注意了。一个支气管出 了问题,就引起了我如此多方的谨慎。好在需要注意的只有一个支气管,要是全身所在器官都得如此小心对待,我大概什么也干不成了,生活的快乐或许也会被病痛完全抵消了。不过,那就不是痛点,支气管时时在在提醒我它的存在,以使我给它更多的关爱。

痛点现象不仅具有生理意义,它也有着广泛的意义。比如中东这一冲突与战争频繁的地区,数十年来,可谓是世界的一大痛点,自然也就成了世界长时期关注的焦点。我成长日子里,报刊电视隔三差五总要播一播中东的情况,现在更是天天得见得闻。激点、暗杀、示威、谈判、轰炸、难民……一类的词,春秋入耳,四季常青。听得最多的词组是中东、巴勒斯坦、以色列、加沙地区、犹太人定居点。最熟的名字是阿拉法特、拉宾(现在“内塔尼亚胡”取代了“拉宾”)。美国近几届国务卿周游得最多的地方是哪里?中东。十年前,中东地区又蹦出个萨达姆,于是热点成了沸点,一时间,萨达姆家喻户晓,“沙漠风暴”席卷全球。联合国有事干了,一会儿阿以和谈,一会儿海湾局势……然而,阿以和谈路途漫漫,萨达姆也身体尚健,中东作为世界性的痛点短时间还不会消失,人们情不情愿,都得关注下去。试想,如果中东地区不是痛点,而是一个平静无波的地带,他阿拉法特也好,他萨达姆也好,会有那么多机会跃上各国报刊电视吗?

再比如中国的儿童失学问题,一直是的一个痛点。有人倡导了“希望工程”,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响应。一时间个人捐款、团体赞助,新闻迭出。现在大凡名人找个理由打官司,总要狠狠地敲被告方一笔,他敢往狠里敲,大都总要事先声明对些款一分不要,全部捐给希望工程。时过境迁之后,希望工程得没得着,谁也不知道。眼下,希望工程还在不断被提起,这就说明儿童失学问题作为社会的一个痛点,仍未消除。

最后我还要提及贫县的例子,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些地方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一时难以发展起来,成为贫困县也正常的。作为痛点,贫困县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对贫困县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在税收上进行减免,在财政上给予补贴,既是一种关怀,也是一种激励。许多贫困县深明此义,奋发向前,致力脱贫。但也少数贫困县琢磨出了痛点的好处,贫困帽下,泰然处之,即使有望脱贫,也不思进取,维持现状,甚至在各方努力之下已经脱贫,在财政做账时也要做出一本贫困账来,以求得到国家的财政补贴。他们算得清楚,一旦脱贫,国家的优惠政策就没有了,脱贫带来的那点微薄盈余与国家对贫困县的财政补贴相比,实在只是个零头而已。这么一算,结论自然是“与其脱贫,不如贫困”。如此甘为“痛点”,可谓是对痛点现象的精确理解与绝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