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到明清当军阀
795900000216

第216章 劳动者 (2)

“唉,从你当初还是个愣头青,拎着那么多的珍贵药材去我同春堂而皇之卖药的时候,我就有些看不透你了,现在,越来越看不透了,你可是一个有大秘密的人,算了,我也不多问了,有事尽管开口,我先去研究一下这几本书。”林德老爷子说着,拿起桌上的书转身进了屋,没了动静。

萧远不由得苦笑了起来,这老爷子,有了医书,连自己都不理会了,又吃了几块猪头肉,向老太太告辞,下手带了几个老师,还有一大堆的材料,返回了异度空间。

那些水手也是强壮的劳动力,趁着现在是农闲时期,分出一部分人做后备军队的训练,萧远领着几个工匠正研究着如何将普通的射钉弹装上弹头并击发出去,王老八带着一些老铁匠,研究着萧远带来的那些土法炼钢的图纸,琢磨着建一个炼钢炉,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数量不少的生铁,可以进行炼钢大业了。

而萧远也领着数百号人正是按着图纸和模型在建设他们的赚钱大业,那个海边的晒盐场,晒盐场的外部要求很简单,平坦的地势,充足的阳光。

按理来说,渤海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海盐晒制地点,必须要少雨,阳光充足,海南等地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在新村落的控制区就这么大点,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

海盐晒场就建在那个新起名叫做南门山的南侧,北门山那里是一个军事要地,主要用于监视北方可能出现的满清军队。

在地势稍高的一处平坦地方清理一块百亩大小的平地出来,在地面上铺上在砖窑里烧出来,并不合格,却也勉强可用的瓷砖,用自制的水泥勾缝达到密封不漏的目地。

长长的竹管一直通向海边,萧远在现代买了几台潜水泵,扔到水里,接上电源,大量的海水直接就被抽取了上来,一小截塑料管连接在竹管上,再连到一连串的过滤,过杂质,去矿物质的大木桶里,然后再流进这个巨大的晒盐池里,薄薄的一层,只消几天的功夫就可以晒出洁白的盐粒来。

虽然这些盐的颜色仍灰有些发暗,不如现代食盐那么洁白,但是放到这个时代,已经是最洁白最纯净的盐了,而且这盐吃起来,苦味更淡一些。

一次就可以晒出数吨食盐来,当六七月的雨季快到的时候,雪白的食盐已经堆了几个大仓库,完全够十艘大福船半载跑上一趟了。

由于这个季节并不适合远海航行,海上风浪太大,不过跑跑近海还是不成问题的,比如跑一趟高丽,或是跑一趟日本都没有问题。

高丽现在已经落入满清的控制之队,一提起古代,就不得不提一下高丽这个国家,至于高丽是怎么来的就不提了,各有各的说法,但是这个小国,总有着一些让人无法想像的怪异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