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自以为强大的英格兰银行和英国政府考虑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即欧洲货币的统一会进一步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经济霸权,甚至使欧洲中央银行变成德国中央银行的代名词,伦敦则会失去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这是英国人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如果不加入货币联盟,英国就会被排除在欧洲大家庭之外,甚至有被孤立的危险。最后通过讨价还价,英国获得了不参加《马约》第三阶段的权力,即当欧元建立时,英镑会继续流通下去。英国认为,这样既可以参与到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又能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可谓一举两得。
英国的这个做法对当时日渐式微的英镑来说,算是相当体面的。然而,令英国人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做法为日后的英镑投机埋下了隐患。事实上,在《马约》签订之前,英镑就已被严重高估了。当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以后,英镑便与马克等欧洲其他货币相挂钩,使其汇率不能被随意调整,而这也为国际游资创造了进攻的好机会。
索罗斯“狙击”英镑
欧洲大陆上有众多国家,它们在历史、地理和文化方面都有很多相通之处。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欧洲诸国在经济方面已出现整合的趋势。1987年欧洲诸国建立了以德国马克为基准的统一汇率体系。1990年,英国加入欧洲货币兑换机制(简称ERM)时,英镑对马克的汇率是2955。当时英国政府承诺在这一汇率基础上变动幅度不超过6%,即英镑兑马克的汇率可以在313和2778之间浮动。如果英镑对马克汇率跌破2778的下限,那么造成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英镑贬值,重新建立一套与马克的兑换中间价,要么德国降息以援助英镑。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柏林围墙被推倒,德国实现了东西统一。此时的德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成为欧洲最强的实体,为了振兴东部地区经济,德国科尔政府实行高汇率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此时,处于经济衰退阶段的英国出现贸易逆差,经济恢复正急需降低利率。换言之,日益强大的德国绝对不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去要求欧洲共同体统一降低利率,而当时英镑对马克早已是高处不胜寒了。英国面临两难的国际环境,为了维持欧洲共同体的统一,英国被迫继续把英镑汇价定在1英镑兑295马克的价位。
早在1990年英国加入欧洲货币兑换机制之时,索罗斯就在等待这个机会了。他认为英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欧洲汇率体系要求成员国的货币必须盯住德国马克,而当时英国的经济实力不够强劲,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就等于把自己和西欧最强的经济体德国联结在了一起,而英国必将为自己的自不量力付出代价。
1992年,英国经济状况变得更加糟糕,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加剧。对索罗斯来说时机已经成熟了。起初,他的首席交易员杜拉肯·米勒建议投资30亿~40亿美元沽空英镑,但索罗斯相信他能创造一场更为壮观的胜利,于是果敢地建立了200亿美元的巨大赌局来做空英镑。事实上,这笔相当于“量子基金”总资本的一倍半,如果投资失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必将血本无归,可以说索罗斯是拿着他的身家性命在金融市场上赌博。8月20日,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汇价猛跌,几乎跌到欧洲货币兑换机制允许范围的最低限,欧洲货币体系发生了自1979年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9月13日,欧共体不得不对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做5年来的首次调整。同时,德国也不得不调低利率。但英镑狂跌的势头并未得到遏制。当天,意大利里拉贬值7%,其他的货币都面临同样的贬值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各国政府都不会牺牲本国的利益去维护欧洲汇率体系,一场大范围的汇率危机一触即发。
在《马约》签订不久之后,西欧遭受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衰退。针对这样的情况,英国倡议欧洲国家降低利率,来缓解经济的紧张局势。然而,德国作为欧洲重要的经济大国,因国内通货膨胀问题而不愿意降低利率。德国人担心通货膨胀的悲剧会再次重演,因为正是20世纪20年代的通货膨胀使得德国经济走向了崩溃。如果德国不同意降低利率,其他欧洲国家受汇率机制的限制,难以在利率问题上做出太大的文章。
1992年7月,英国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德国国内利率不降反升,贴现率升为875%。如此高的利率立即引起了外汇市场抛售其他货币而抢购马克的风暴,并将英镑推向了贬值的风口浪尖之上。此时英国经济日益衰退,英国政府需要降低利率来刺激出口,但由于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英国必须维持英镑对马克1∶295的比价。事实上,英国保守党政府竭力维持英镑的汇价,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挽留人心,避免政府的垮台。此后,英国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莱蒙在各种公开场合表示,将维持现有政策不变,并坚称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
索罗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可能继续与欧洲其他国家保持固定汇率,英国政府解决经济问题的惟一途径就是降低利率,但这必将削弱英镑的价值,并迫使英国退出欧洲货币汇率机制。英国政府不过是在虚张声势罢了。
果不其然,进入8月后,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从295跌至285,又从285跌至2796。英国政府不是不希望英镑贬值,而是不能够让其贬值。英国政府只有在德国降低利率的时候,才会降低利率。但是,德国联邦银行出于抑制本国通货膨胀的考虑,拒绝了英国的多次请求。此时,英国政府依然在苦苦支撑。财政大臣莱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英镑不可能贬值,英国更不会退出汇率机制,我们对汇率机制负有绝对义务,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他重复着在唐宁街的讲话:“我们将做任何必要的事情。”
就在莱蒙发表讲话时候,英格兰银行也在实施着积极的政策。为了防止投机者使英镑对马克的比价降到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2778以下,英国政府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然而英政府的这一措施并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行动当天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为27946,逼近2778的下限。
这时候,索罗斯认为进攻英镑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建立重仓卖空英镑。8月末,索罗斯与德国联邦银行行长汉姆·施莱辛格进行了秘密的会谈。从施莱辛格的口中,索罗斯得到了“德国不会做任何损害本国经济”的答复,这暗示了德国不会在短期内降低利率。可以说,索罗斯对英镑的豪赌背后,暗藏了重大的政治阴谋,正是德国联邦政府的间接支持,才给了他赚取巨额利润的机会。
9月,投机者开始攻击欧洲汇率体系中那些疲软的货币,包括英镑和里拉等。索罗斯的基金和一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的共同基金及跨国公司在市场上抛售大量被高估的欧洲货币,迫使欧洲多国中央银行不得不斥巨资来维持货币的稳定。英国政府当然不会坐视英镑成为国际投机客的盘中餐,他们计划从国际金融机构手中借入资金以阻止英镑的贬值,但这犹如杯水车薪。
9月10日,英国财政大臣莱蒙再一次拒绝了英镑的贬值。同一天,梅杰首相在格拉斯哥演讲时,用强硬的语调说道:“此时进行货币贬值或货币膨胀的选择都将是对未来的背叛,我告诉你们,这绝不是政府的政策。”虽然讲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却没有阻止索罗斯做空英镑的脚步。就在当天下午,索罗斯领导量子基金率先发起攻击,大量抛售英镑,买入马克和美元,并把外汇期货市场的空单一扫而光。索罗斯的操作手法非常简单,就是从银行借贷大量英镑,拿到外汇市场上去卖掉,换成德国马克和美元,而巨大的卖空压力将迫使英镑贬值。如果操作成功,索罗斯就可以用比卖价便宜很多的价格买回英镑,再还给银行。其中“高价卖出,低价买入”之间的差额就是索罗斯的利润。
索罗斯“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抛售英镑的行为,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参与到抛售英镑的浪潮中,而汹涌的卖单将英镑的汇率一直往下砸。与此同时,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施莱辛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货币体系不稳定的问题只能通过部分国家货币的贬值来解决……”虽然施莱辛格并没有指出“部分国家”具体是哪些国家,但明眼人知道这些国家首当其冲是英国,而且德国对英镑的贬值也将袖手旁观了。在德国抛弃英国的消息传开后,更助长了卖空英镑者的疯狂。面对国际投机者的进攻,英国政府只能通过不断买入英镑来进行防守。到当天收盘时,英镑对马克汇价变为1∶288的水平上,这比当天最高点下跌了17%。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更猛烈的攻势还在后面。
9月11日,有更多的机构参与到对英镑的狙击中,他们不断卖出英镑,买入美元和英镑,英镑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在伦敦外汇市场上,英镑对马克的汇率在开盘后便一路狂跌,短短30分钟内就缩水2个百分点,跌至1∶2822。此时,英国政府见情况不妙,马上入市护盘,动用了价值为25亿英镑的外汇,勉强减缓了英镑贬值速度。下午收盘前半小时,英国政府终于支撑不住了,英镑汇率再次恶化,到收盘时,英镑对马克的汇价跌破2778的下限,跌至1∶2540。当天晚上,世界各地媒体都播放着关于英镑崩溃的新闻,英镑对马克的汇率在一天之内下跌了10个百分点,这创下了自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坏记录。
9月14日,伦敦外汇市场一开盘,已经迫不及待的机构投机者开始更加疯狂地抛售英镑,英国政府不得不放低价位不断买入英镑,做着最后的挣扎。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德国政府出于维持欧洲货币体系正常运行的考虑,做出细微让步,宣布该国贴现率降低05的百分点,由875%降至825%,这是德国5年以来的第一降息。德国的这一举动受到了英、法、美等国的高度赞赏,但为时已晚,一场更大的风暴在英国的外汇市场上刮起。到下午收盘时,英镑对马克的汇价跌了5个百分点,至1∶2413。经过几轮的攻守,英国政府的护盘资金消耗殆尽,伦敦已无法抵挡国际投机客们的狂轰滥炸。
9月15日开盘后,英国政府已无力救市,英镑再也支撑不住,开始崩溃。此时连英国人自己也忍受不住英镑不断贬值,开始涌向银行抛出英镑兑换美元和马克。最后,英镑在遭受内外夹击的情况下,宣告失守。下午17时,满面春风的索罗斯坐在纽约曼哈顿区一栋摩天大楼33层的办公室里,只为了感受一下这场金融史上最大的一次赌博的气氛。到目前为止,索罗斯已调动了100亿美元的资金,豪赌英镑下跌。
英国金融界将1992年9月16日称为“黑色星期三”。这天一大早,由于索罗斯等国际投机家的炒作,英镑汇率一路下挫,跌破了2778的最低点。英国财政大臣莱蒙急忙采取紧急措施,在上午10:45和下午14:15分别两次提高利率,由10%、12%再到15%,创下其单日内加息的最高记录。这是300多年来第一次单日内两次连续加息。英格兰银行及欧洲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立即进行空前规模的市场干预,购进了20亿~150亿巨额英镑。但这些措施在索罗斯等人的“地毯式英镑轰击”面前仍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市场上已是一片恐慌,投资者纷纷狂抛英镑。当晚7∶45,英国政府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决定被迫暂时退出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并取消下午第二次提升利率的决定,这意味着英国政府“决不使英镑贬值”的承诺宣告失败。
当时,乔治·索罗斯正以5%的保证金大肆贷出英镑,购入马克。这种保证金的借贷方式有很强的杠杆作用,其收益和风险都可以被放大20倍。例如,原来1亿美元的本金,以其作为保证金就可以借到20亿美元,从而发挥20倍资金威力。这样一来,原本10%的利润率就会变成200%,当然原有的风险也会被放大20倍。此后,索罗斯动用量子基金10亿美元作为但保,借到200亿美元的英镑,随即将这200亿美元的英镑卖空,并买入180亿美元的马克。在英国中央银行被迫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后,英镑猛跌狂泻,索罗斯在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狂赚15亿美元,创造了一项震惊世界的金融记录。仅9月16日一天,英镑大幅贬值5%~6%,索罗斯轻轻松松从英镑身上赚到了958亿美元的利润,而英格兰银行为了调控市场吃进了100亿美元的英镑,“哑巴吃黄连”般地遭受了5亿美元的损失。在这场危机中,索罗斯等金融赌徒们疯狂抛售英镑,对英镑的贬值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其贬值幅度总额达15%。据统计,索罗斯在以“黑色星期三”为起点的英镑危机中共获得将近2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10亿来自英镑,另有10亿来自意大利里拉市场和东京股票市场。这20亿美元中,有11亿是属于索罗斯个人,其余则属于量子基金及其客户。有人说,索罗斯这次赚到的钱等于从每个英国人手中拿走了125英镑。风暴过后,英伦三岛留下无数人倾家荡产的哀号,这足以让所有英国人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但这位英镑“终结者”无疑是一位传奇般人物。事后,有着绅士风度的英国民众这样评价道:“他真行,如果他因为我们政府的愚蠢而赚了10亿美元,那他一定绝顶聪明。”
实际上,在这场金融博弈中,索罗斯是在同全英国最令人生畏的两种力量进行较量。一种力量是英镑,在200多年的时间里,英镑曾经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货币,与黄金地位等同。就像英国海军一样,英镑是英国世界支配地位的象征。另一种力量则是英格兰银行,多年来,英格兰银行代表着英国经济的繁荣与力量,是英国金融界一块坚不可摧的基石。在这场战斗中,作为英国经济实力象征的这两种圣物都被索罗斯玩弄于鼓掌之中,由此终结了英镑和英格兰银行超然的经济、政治地位。量子基金在1992年8月资产规模为33亿美元,而到了10月已高达70亿美元,短短两个月内翻了一倍多,令世人惊叹!
“大鳄”横扫亚洲,美国坐收渔利
东南亚遭遇“入市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