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关公崇拜溯源(上下)
7961800000034

第34章 道教复兴与关公崇拜(3)

从此“宠遇日隆,比于亲臣”,“朝廷有大谋议,必见咨询。”折冲机枢,襄赞政要,身历五帝,掌教四十四年。至元十五年(1278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并钦赐宝剑玉印。延佑二年(1315年)又“领集贤院,领诸路道教事”,俨然执掌全国道教之牛耳,并在北京与全真教分庭抗礼。今北京朝外东岳庙即玄教所建,其规模建制丝毫不亚于全真教之白云观。

玄教事颇繁杂,与本文主旨相关者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点是正一派正是通过与玄教的分中有合,分而又合,从而在元代取得道教的最高支配性地位的。由于朱元璋只承认嗣汉天师府,玄教消亡,全真教亦后继无人,明初道教权势遂尽归于龙虎山。第二点是玄教主要靠运作政治起家,其组织重点也在控制国家的各级道教管理部门,形同官衙,而于道教经义科仪却绝少建树,仍须仰赖正一经典,故龙虎宗教义亦得借其炎势而流播于北方。第三点是玄教传人中颇多精于儒术和理学之辈,因而加速了儒道的相互理解和结合。尤其是理学大师陆九渊家乡之象山毗邻龙虎山,他的着述讲学亦对正一派产生过影响。如玄教第二代大宗师吴全节曾在至顺二年(1331年)向元文宗“进宋儒陆文安公九渊《语录》。世罕知陆氏之学,是以进之。”第四代大宗师张德隆则索性称其六世祖“尝与里人共构精舍于所居之西,延陆文安公讲道其中,俾子弟受学焉。”

进入元代后关羽崇拜开始纳入国家祀典,关羽的戏曲小说和宗教故事也开始了广为传扬,原因固然非一。就道教而言,则“降神靖妖”之神功,既因道教正一派之势张而彰扬,亦缘正一派之荣耀而扩散。

道教《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妙经》,已开始假托关帝说咒传经了,由于这是较早出现为关公托的经文,故全文照录:

“尔时,兴国太平天尊义勇武安王汉寿亭侯关大元帅敕封崇宁真君,圣父聪明正直忠翊仁圣明王,圣母助顺明素元君,神子圣孙,参谋大将,麾下左右,统兵分兵之神,伏兵降兵之神,藏兵收兵之神,布阵摆阵之神,团阵走阵之神,水阵火阵之神,八方八煞四方四勇天丁,掣电轰雷,腾云致雨,鸣锣击鼓,发号施令,将军合司文武公卿,玉泉山得道仙真吾授玉帝敕命,三界都总管雷火瘟部冥府酆都御史,提典三界鬼神。吾登坛示知尔众:日在天中,心在人中。日在天中普照万方;心在人中不容一私。宁为忠臣而不用,毋邪媚以欺君;宁为孝子而不伸,毋忿戾以怼亲。无论纲常伦理,无论日用细微,皆当省身寡过,不可利己损人。一念从正,景星庆云;一念从邪,厉气妖氛。善恶明如观火,祸福应若持衡。凡我含生,总盟此心。吾司雷部霹雳,奏疏速上天庭,昼察阳元功过,夜判冥夜鬼神。若人传写千本,胜看一藏真经,吾遣天丁拥护,自然百福来臻。即说咒曰:大圣馘魔纠察三界鬼神刑宪都提辖使,三界采探捕鬼使者,元始一气七阶降龙伏虎大将军,崇宁真君雷霆行符伐恶招讨大使、三十六雷总管酆都行台御史,提典三界鬼神刑狱公事大典者,提督刑案神霄大力天丁、三界都总兵马招兵大使、统天御地诛神杀鬼大元帅。尔时与会文武圣众,闻是经说,莫不踊跃,赞叹称善。若人虔心讽诵,上至帝王,下及民庶,即得星辰顺度,社稷安宁,人物康阜,灾厄蠲除。凡有请祈,悉应其感,一切人天,均沾利益,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显然踵继佛教有关“玉泉山得道”传说,不过宣示信众“义勇武安王汉寿亭侯关大元帅”系受玉帝敕命,为“三界都总管雷火瘟部冥府酆都御史”,“吾司雷部霹雳”,亦兼有惩恶之使命。而“宁为忠臣”,“宁为孝子”,“无论纲常伦理,无论日用细微,皆当省身寡过,不可利己损人。一念从正,景星庆云;一念从邪,厉气妖氛”,则兼杂理学及道教之说。

明嘉隆时浙人田艺蘅《留青日札》说:

“雷,地之义气也。故春分而发,秋分而收,昼而作,夜而息。今则方春而震隆冬而轰,无分于昼夜而霹雳,此殆之其所暴然而辟焉。”(重点号为作者所加)

雷为“天地之义气”的说法比较新鲜。田坚执认为的理由是:

“王充有《雷虚篇》,以雷之击人为偶然,辩之甚详。此或未尽天道之妙。天无妄灾,雷无虚击。今历观远近,所击死者,虽未必皆元恶之人,而不善者实居多矣。”

或者正是关羽何以由“义神”兼为“雷神”的儒家解释。但是嘉靖时成书的《三界伏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则迳称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并提高其神权,在《关圣帝君诰》中自称为:

“太上神威,英文雄武,精忠大义,高洁清廉,协运皇图,德崇演正。掌儒释道教之权,管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云汉,下辖七十二地土垒幽酆。秉注生功德延寿丹书,执定死罪过夺命黑籍。考察诸佛诸神,监制群仙群职。高证妙果,无量度人。至灵至圣,至上至尊。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大悲大愿,大圣大仁。贞元显应光昭翊汉灵佑天尊。”(重点号为作者所加)

已经成为了道教中统管三界十方、神仙人鬼的超级神只了。从此关公即置身道教神谱之外,自成一格。

另康熙中《百城烟水》描述苏州着名的圆妙观,先缕述其晋、唐、宋时屡毁屡建的兴废过程,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羽士严焕文、张善渊复建后的神像是这样排列的:

“左有玉皇、神州、五路、天医、真官、真武、三元、梓潼、张仙、三茅、机房、关帝、东岳、酆都十王、净乐等殿;右有雷尊、五雷、观音、三官、八仙、灵宝、转藏等殿,后有蓑衣、圣贤、高真、方丈等殿。”

则雷部尊神居然与玉皇等分庭抗礼,真武与净乐各为一神,关羽位居东岳之前,观音、八仙同享一体之祀。后人看起来颇似《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元时道观祀像之随意,于此可见一斑。

另有一题,即关羽诞日向有六月二十四日一说,北宋曾以此日为二郎神诞日。但在张天师系统里,这一天又有什么特别意义呢?

前文已述黄帝“以雷精起”,《重修纬书集成·河图稽命征》:“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于青丘。”《春秋合成图》:“轩辕,主雷雨之神也。”《大象列星图》:“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其母西乔氏女,名附宝,瞑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附宝感之而有娠,以枢星降,又名曰轩辕。怀之二十四月,生轩辕于寿丘。”可见宋人也承认黄帝即古之雷神。《山海经·大荒东经》复言:黄帝战蚩尤,得夔牛于东海流波山,“以其鼓为皮,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是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民间祈赛活动中大张锣鼓之本源。

鉴于元至明初以来,进入国家祀典之道教致祭越来越繁复,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礼部给事中张九功建言“乞敕礼部,稽之祀典,尽为厘正”。尚书周洪谟奉旨清查,言及雷神祭典时,曾道:

“所谓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道教所尊雷部主神。道教以为玉霄一府,总司五雷,雷部诸神皆受其统辖。又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天尊示现之日,故朝廷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夫风云雷雨,每岁南郊已有合祭之礼,山川坛复有秋报之祭,重复致祭,非其所宜。以六月二十四日为神现示日,和设像名称,皆无所据,亦祈罢其祭告。”则六月二十四日本为雷神示现之日。又《铸鼎馀闻》卷一:

“明姚宗仪《常熟私志》云:致道观雷部前殿,列律令大神邓元帅,银牙耀目辛天君,飞捷报应张使者,左伐魔使苟元帅,右伐魔使毕元帅,火犀雷府朱天君,纠伐灵官王天君,黑虎大神刘元帅,魁神灵官马元帅,朗灵上将关元帅,雷公江使者(名赫冲),电母秀使者(名文英)。又雷尊殿在招真治,道房内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

《正统道藏》卷二六〇《酆都朗灵关元帅秘法》称关羽封号为“酆都朗灵馘魔关元帅”,可知雷部众神中的“朗灵上将关元帅”亦为关羽。但后世民间犹以六月二十四日为雷神“诞日”而祭之。案《山海经·海内东经》叙:“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吴承泽《山海经地理今释》以为:“雷泽即震泽,《汉志》区具泽在会稽郡吴西,扬州薮,古文以为震泽,可证。”故三吴地区民间赛会独重祀雷神,亦渊源有自。

光绪八年《周庄镇志》:

“(六月)二十四日,澄虚道院雷祖会。”光绪八年《苏州府志》:

“(六月)二十四日为雷祖诞,又为杨山太尉诞,烧香者不绝。是月多食雷斋者,谓之斋月。”

民国六年《同里志》:

“(六月)二十三为火德星君诞辰。是日,里中水龙齐集渡船,庵前互相试验,观者如堵。”

民国十四年《盛湖志》:

“(六月)二十三日炎帝诞,士女拈香于火神庙。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又谓雷祖诞。持斋者毕集于雷尊殿,进香阗塞道路。”民国十九年《崇明县志》:

“(六月)二十四日为雷祖诞,道士设醮,游街市,焚纸龙。”民国二十二年《吴县志》:

“(六月)二十三日为火神诞。以神司火,祷谢者众。二十四日为雷祖诞,城中圆妙观、阊门外四图观各有神像,蜡炬山堆,香烟雾喷,有集众为雷醮者,延羽流颂经,拜表焚疏,颇形严肃。自朔至诞日茹素者,谓之‘雷斋’。是日又为二郎神生日,患疡者拜祷于葑门之庙,祀之必以白雄鸡。又相传为‘荷花生日’,群游于荷花荡,或遇雨而归,相率科头跣足,俗有‘赤足荷花荡’之谚。”

民国十一年《杭州府志》叙述稍详,曰:

“(六月)二十四日,北山雷院炷香。(《万历志》)咸淳间,羽士陈崇真自闽来,卜居钱塘西湖,善雷法,因敕建雷院居之,赐号冲素真人。六月二十四日设醮醵资,郡人云蒸川赴,至今不衰。(《西湖游览志馀》)阖城烧香,是夜山上茶店以及摊场均备,亮如白昼。”

如果这则方志记载属实,那么江浙盛行的以六月二十四日为雷神诞日的风俗,还可以上溯到南宋。

《淮南子·天文》:“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重修纬书集成》卷三《诗含灵雾》:“其北黑帝座,神名曰协光纪,其精为玄武之类。”同书卷六《河图帝览》:“北方玄武之所生,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同卷《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可见“黑杀神”即“北方黑帝”,转而为真武亦与黄帝有关,且自有“主风雨”之神功。

我们知道,符箓派道教所以大兴祈禳斋醮,意图是感通宇宙天地之阴阳造化以趋吉避凶。在以农为本的传统经济模式中,自然灾害对于国计民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水旱两灾经常发生,关连尤为直接,道教符箓各派亦俱以祈雨灵验与否,作为争胜之由。而雨以云致风行,雷霆为号,此其常识之谈。《夷坚支志》甲卷五:

“淳熙丙午,桂林连月不雨。府守张钦夫栻遣驭卒持公牒诣雷州雷王庙,问何时当雨。”

即以雷鸣为致雨之征。故征信于人,莫若显示雷霆万钧之先导;宣示于民,亦莫若借助雷霆万钧之声威,故有专以“雷法”祈雨祷验之门派。前引陆游所述之神霄派道士林灵素即以“雷法”着称,曾在宋徽宗时以“金门羽客”喧赫一时。《宋史·方伎传》云:林在京师开神霄箓坛,“浸浸造为青华正书临坛,及火龙神剑夜降内宫之事,假帝诰、天书、云篆,务以欺世惑众。其说妄诞,不可究质,实无所能解。惟稍识五雷法,召呼风霆,间祷雨有小验而已。”

这当然不是以今人科学眼光的批评,但毕竟承认他的雷法颇有功效。神霄派以雷法着称的道士还有一些,如创建人王文卿(侍宸)、萨守坚(萨真人)、邹铁壁、莫丹(月)鼎、谭悟真、陈楠、白玉蟾、彭耜等,一直延续入元。这些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即自陈楠以上都是江西人,陈、白、彭则承接神霄而傍依南宗,主要传行于福建一带。《杭州府志》提到的陈崇真,或即其中一位。这个系统专以雷法行世,包括“行持雷法,祈晴求雨”。道教的雷部神系大概也出于他们之手。如果考虑到《宋史》集纂于正一派玄教领袖道教之时,这种肯定就更值得寻味了。

张继先就是以行持雷法,呼召雷霆的“正一雷法”传世的。《中国道教史》称:“该派自北宋末第三十代正一天师张继先起,吸收内丹术,改进符箓道法,形成正一雷法,而且为之一新,从而表现出新的活力。”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着《岘泉集》卷七《授法普说》,即为张继先“正一雷法”的说明。

另有《东岳独体关元帅大法》一种,则索性载有召唤关羽的符咒和口令:

酆都大将,斩鬼馘魔。拖刀仗剑,运戟挥戈。威声烜赫,邪道消魔。大刀所拖,倾倒山河。随吾符命,速出北罗。上帝有敕,普济沉痾。急急如北帝律令。再一气合德云云。

俺折吉盘陀加利帝敕煞摄(煞文北气布)皂钱甲马发之。

关羽关羽,吾奉事汝。汝若负吾,天亦不许。吾若负汝,仙职不举。同结斯盟,相为终始。急急如新书律令。

信字召符:速速通灵,北帝/关羽/威灵/威猛/上将/真形/圣者/神灵。四国八方。

“关羽:结结咤咤,金那金那,留离留离,骨奴留离。闻召即至,不得有违北帝信令。违者斩尸。”

可知关羽一度还是道士可以拘魂招致的神将,不但要受天帝(北帝。疑即真武)约束,而且还与道士是“同结斯盟”的关系。道士所以选择关羽结盟,或者就因为他的人格传说中“忠义可嘉”,能够做到“吾汝不负”,因而在有难求助之际,可以特别信赖的缘故。虽不能确定此法成书年代,但应该是在关羽之神格尚未独立,仍然依附于东岳庙神系的时期。

此外,该书基本上以符咒图式口诀组成,属于道士实用性的作法教程,包括召雷方法,就提到“神霄玉府五雷使院”、“祖师紫霄元明显德元君马道清”和“祖师太微侍宸洞玄高明君白玉蟾”,可知与神霄派颇有干系。这与《道法会元》收录的《正一灵官马元帅大法》、《上清武春烈雷大法》的情况相似,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翻检。而这正是为后世儒生深为诟病的。明代有署名“田家”者痛心疾首地说:

“故穷村卑祠,邃壤猥庙,咸立将军诸神之旁,庾币邮庑,观寺店狱,鲜不塑镂将军,竞享纷荐,羽衲之辈,动以符牒,召将军供庾摄之役,又谓将军职天曹雷部,梁仙吏当听指挥,而里人行傩,则尸将军前导,舞蹈跪起,逮之徘优,倒与翻身,侮调斯极。将军有知,宁丼心妖魔之挫,否邪?当其斩颜良,逼许都也,曹瞒虽猛黠超世,犹壮其气而扬其威,今乃丼闾阎之戏具,巫觋之走卒,魑魅之侍胥焉。是所以悲将军者,深于临沮之死时矣。夫土水图画山川之灵,非真将军也。然肖其形,书其号字,是刻画将军,为侮慢计也。即死数千百年,不之恕也,是所以害将军者,惨于孙权与马忠矣。”

财神赵公明最初亦擅“驱雷役电”。《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云:

“赵元帅,姓赵讳公明,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钦奉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体则为道,用则为法,法则非雷霆无以彰其威……昔汉祖天师修炼仙丹,龙神奏帝请威猛神吏为之守护,由是元帅上奉玉旨,授正一玄坛元帅……天师飞升之后,永镇龙虎名山,厥今三元,开坛传度,其趋善谢功谢过之人,及顽冥不化者,皆元帅掌之,故有龙虎玄坛实赏罚之一司……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元帅之功大焉。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

这证实他也属于张天师系统的神只。从“神霄副帅”而兼“正一玄坛元帅”,正如神霄“五雷法”到“正一雷法”的转换,是否意味着正一派复出后,也对其他门派有着某种借鉴承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