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国寄情
7993700000024

第24章 附录(1)

优秀散文家乔忠延 曾绍义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文学史对于作家的汰选永远是严格的,而我们判定年届六旬的乔忠延为优秀散文家,并料定他的名字一定会写进中国文学史册,自然会有若干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他没有像当今某些“作家”急功近利,为暴得文名趋时媚俗,在长达30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向善、为善、劝善”的人生准则,坚持以“播美布善,感染新的灵魂”为创作圭臬,不仅为我们奉献出了三大“系列”、十五种文集,近400万字的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而且得到了全国十数位资深文学评论家的好评,还有数十篇作品获得多种文学奖项,或被选入许多全国性的重要散文选集。尤其难得的是,乔忠延的创作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繁忙的工作,完完全全是在“业余”条件下进行的,内容也完完全全来自他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所得,没有一篇是靠“神吹乱侃”炮制出来的,因此他被誉为“官场上的真作家,文坛中的好官员”!

那么,就让我们从这里出发,去初步认识这样一位“双栖”性的优秀作家吧……

丰硕的艺术成果

1950年12月6日,乔忠延出生在山西省临汾市(古称平阳)郊的金殿镇城居村,并在这里读完小学和初中。初中毕业时遭遇“文化大革命”,即回乡务农,先后担任过民办教师、公社秘书,但都未脱离农村。1978年,乔忠延由金殿公社调入临汾县教育局任干事,后又相继担任临汾市政府秘书办主任、副秘书长兼文物旅游外事局局长、中共尧都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至今一直没有离开过临汾这块为乔忠延提供了丰富创作源泉的热土。

除了故乡古老文化传统的滋养,乔忠延从小即受到了通过考试当上教师的父亲的直接影响。每个周末,从外村归来的父亲总要亲自检查乔忠延的学习情况,还时常将下周要学习的课程提前教给他,同时还给他购买了一套包括《郑成功》《文天祥》等在内的《历史人物丛书》,这为他感受英雄人物的灵魂、确立奋发有为的志向起了重要作用。父亲的一次作文辅导,更是乔忠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直接诱因。针对当时上学近一半时间要参加农业劳动的实情,父亲给乔忠延仔细讲了如何写好劳动的事,小学三年级的期中会考作文题正巧是《记一次秋收劳动》,结果乔忠延获得作文头名,并在全公社各个学校传阅,为此使他得到极大的鼓励,以后作文成了他各门功课的强项。小学升初中时,乔忠延又在入学考试中获得了作文的最高成绩,再一次的鼓励助燃了他的写作兴趣,使他日后阅读更勤奋,写作更认真,终于在1978年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五届人大似春风》(诗歌,刊于《临汾报》副刊)。

1979年,乔忠延在《山西农民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散文《糯米》,尽管还带有一些新闻报道的痕迹,但首次在省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无疑大大提高了他的创作勇气。1980年8月5日《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乔忠延的又一篇散文《喜酒》,标志着乔忠延此生将与散文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了。特别是1988年经过进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的学习,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使乔忠延改变了以前的文学观念,认识到文学创作并不在于褒贬什么,根本是让读者从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境中去领悟什么。于是,他以儿时的视角写出了留在记忆中的童年故乡的一组散文,这就是奠定乔忠延成为散文家的成名之作——系列散文《童年岁月》。这些作品一发表,立即受到文坛重视,不但被资深文学评论家何镇邦(时任鲁迅文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专门撰写《寻常家语写华章——读乔忠延散文》予以评论,全国唯一的《散文选刊》又专辟《乔忠延作品特辑》(该刊1990年第9期),转载了其中的《上天的路》、《弯弯的桃树》(原载《山西文学》1989年第9期)等5篇,发表了何镇邦先生的评论文章;《弯弯的桃树》随后又被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1988-1990散文选》和中国文学出版社编选的《新时期优秀文学大系散文卷》(本书主要向国外发行)。

这是乔忠延散文创作的大突破、大飞跃,它既是乔忠延实践新的创作理念的必然结果,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整个文学创作思想解放,特别是散文创作更新思维、倡导变革的重要成果。总之,系列散文《童话岁月》的成功,是乔忠延散文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也因此于1991年加入了山西省作家协会,之后又于1997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从此以后他更勤奋、更执着、更严谨、更开拓地坚持散文创作,迄今已整整20年,出版了15部散文报告文学专集,为我们献出了丰硕的创作成果:

1、《豆蔻岁月》,1993年5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出版,责任编辑为已故着名散文家李佩芝。

如果依据作家编辑集子的时间计,这应该是接续《童话岁月》后的第二本散文集,但《童话岁月》出版稍后于《豆蔻岁月》。它仍以“系列散文”形式编排,分为“豆蔻岁月”、“花木写意”“秋水长天”“天宇放歌”“过年琐记”“尘世”和“峥嵘岁月”七个小的系列。这些作品扩大了题材范围(如《峥嵘岁月》写毛泽东住延安窑洞、在杨家岭开荒等,《天宇放歌》叹“小小寰球”、呼“黄河万岁”等),丰富了表现手段(如《豆蔻岁月》首次以近四万字的篇幅叙写了在临汾三中读初中时学校生活的多个侧面,运用了多种手法写人记事、抒写情怀),继续以“写实”(写实际生活,抒真情实感)赢得读者欢迎,即如着名文学评论家、时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王愚先生在以《实用与性情》为题的序言中所说:由于乔忠延“在勾勒实实在在的人生场景中,使人感受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因此,他的散文的价值,在于‘实用’和‘性情’的联结”,这种“实用”是“老老实实生活,老老实实领会人生的‘实用’”;这种“性情”是“饱含着挚爱生活、眷恋乡土,一心做个实实在在的人的‘性情’”,因而这样的作品“是使读者读后感到充实的散文”。

2、《童话岁月》,1994年2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出版,责任编辑为着名散文家、时任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谢大光及女散文家蒋华。

这本近20万字的散文集包括了“童年岁月”童年憾事“神州揽胜”“故里琐记”“海峡情思”“野花拾萃”和“凡人剪影”七个小的系列,用作家在《自序》中的话说,“写得久了,只侍千字文总不尽意,不少丰厚的生活总想发掘,仍为时间所限难能操持”,受朋友搬家时那“组合家俱的启迪,写开了组合散文,高巍的积蕴被一块块削挖,拼凑一起,先成了《童话岁月》,又成了《童年憾事》,并被称为系列散文”。但根本上还是由于“察有所感,感有所悟,感悟多了,不吐不快”,于是“操笔泻之”,“日子久了,便与散文情同手足”。有了这种“情同手足”般的情真意切,再加之“以当时一个孩子的眼光去真实地再现或表现”,就使我们“不仅感到真实动人,妙趣横生,同时也自然会进行各种包含着自己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的反思,这种反思往往比作家强加给我们的某种理性的反思要深刻得多”,而“这正是这个系列的作品所独具的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何镇邦《寻常家语写华章——读乔忠延散文》)。

3、《梦幻岁月》,1994年9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西安)出版,责任编辑仍为着名散文家李佩芝。

这本散文集分为《梦幻岁月》、《童年四季》、《丑陋的角色》、《戏说沧桑》四个系列,其中《梦幻岁月》以平实如诉的语言记下了“文化大革命”中的见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庄谐杂揉,入木三分地透视了荒谬时代里的荒谬事件,发人深省。其他几个系列,无论写人记事、咏物绘景,也都深深打上了作家个人和所写的那些人和事所处的特殊年代的印记,但总体说来都是以“清远”之境为风采,而“当我把‘清远’风神标志在乔忠延所创造的散文世界时,就意味着我已经把他看作是一位成熟的散文创造者了”;的确,“和前两个集子相比(《童话岁月》、《豆蔻岁月》),这里已没有了‘学生笔调’,也消除了抒情关节点上的‘虚泛’”,从而“使我们的散文‘史’的研究有了‘活的事实’”——这是着名文学评论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席扬教授(时任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散文的风神——走向清远——序在乔忠延散文集〈梦幻岁月〉之前》中的评论,无疑一语中的。

4、《尧都沧桑》,1995年12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7年8月再版,责任编辑为颜廷奎。

这是后来出版的“根在尧都丛书”的第一本,出版不到两年即再版,可知它受读者欢迎的程度。“根在尧都”是一部全面展示尧都历史文化的丛书,共5册,从“尧都沧桑”“尧都人杰”“尧都史鉴”“尧都土话”“尧都风光”五个方面,全方位地构画了尧都临汾的历史文化风貌,并与现实结合,有针对性地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寻根认祖”课,又因以通俗语言出之,所以读来有味有趣,是20世纪九十年代风行的“文化散文”的另一路(本书第七章对此有专门论述)。时任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的着名散文家谢大光先生在为《尧都沧桑》作的《序》中说:“老乔不仅仅是记录故乡历史的传人,也不仅仅是故乡灿烂文化的歌者,他以一个二十世纪后来人的眼光,穿过悠远而辉煌的往昔,思索着历史的启示”。时任临汾市副市长的李瑞在序言中更称赞道:“从这本书中,不仅可以看出临汾的不凡,还可以看出中国的不凡,从临汾和中国的不凡中滋生爱国的豪情,激发建国的大志”,因此“我认为此书又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好教材”(李瑞《写在〈尧都沧桑〉成书时》)。

5、《枯荣岁月》,1997年7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仍为颜廷奎。

这是以《童话岁月》开头的“岁月”系列的第四本散文集,所以着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西来先生在《序》的开头即说“乔忠延的这本《枯荣岁月》,是他的第四本散文结集。此前问世的依次是《童话岁月》《豆蔻岁月》和《梦幻岁月》,俱以《岁月》名集,称为‘岁月系列’”。接着又说:“岁月,是一个包蕴了流逝,包蕴了变迁的时间概念,标为书名,但透出悠悠的沧桑感来。在忠延,这既是外在的人生代谢,更是他内在的生命体验”(着重点为笔者加)。何先生一语道破了这个“岁月”系列乃至乔忠延全部散文创作的真谛,比如其中的长篇散文《枯荣岁月》,“虽然以妻病为主要描写线索,但感受中心却是作者自己,行文中往往从主线生发开去,带出自己以往的人生经历,也带出自己的现在的相关体验,形成某种类似于合奏、变奏的多种效果”;“总之乔忠延的散文,正如他的为人,真诚、朴厚、重情、有乡土的韵味,有温馨的爱心”(何西来《枯荣岁月?序》)。

6、《炎凉岁月》,1997年8月由文津出版社(北京)出版,责任编辑为无为。

这是“岁月”系列五本中的最后一本,分为“炎凉岁月”、“生命的流程”、胸中的涟漪“和”飘流的思绪“四个系列。着名已故老一辈散文家张中行先生为此书作《序》,既称赞《炎凉岁月》”与《童话岁月》比,代表思路的笔更加奔放,有形的,是篇幅长了,无形的,是情意深了。总之是显示作者仍在喜爱文学、精益求精的路上走“又进一步称道乔忠延的散文创作是”规规矩矩的渐修,走的是如来禅的路“工夫是扎实的”。作为像张老先生这样的散文大家,对乔忠延散文如此称道,更表明了乔忠延的散文创作的确进入了优秀散文家的行列。

7、《尧都人杰》,1999年1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再版,责任编辑为宁志荣和任如花。

这是继《尧都沧桑》之后,又一本研讨尧文化、抒写历史名人的随笔散文集,它生动地再现了帝尧、卫子夫、卫青、霍去病、霍光、张敞、法显、柴绍夫妇、石君宝的杰出形象。开卷诵读,一群各有千秋的名人呼之欲出,重又演绎了他们那非凡的人生。他们在庸俗中寻求,在坎坷中奋争,让平常的生活闪耀出了非常的光泽。这光彩辉映身边,辉映辖域,甚而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成为洞明人类的华光。

8、《远去的风景》,1999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出版,责任编辑为王丕来。

这是乔忠延第三个系列散文即“《风景》系列”的第一本,着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楼肇明先生为此书撰写了长篇序言:《在丰饶和荒脊的网扣里“拔步”——序乔忠延〈远去的风景〉》。一开头楼先生就别开生面地称赞“作家乔忠延先生是位吟诵‘生存之艰难或’艰难生存的歌手”,并认为“他的这一个特点,在当代散文作家中是非常突出的”(着重点为笔者加)。接着便“从哲学现象学文学批评的方法,来考察乔忠延的散文创作”,结论是乔忠延“在生存、体验、文化、创造四个层面上,谱出的是:‘丰饶和荒脊四重奏’”,“乔忠延是位在双重意义上,不疲倦地讴歌‘艰难生存’的歌者”,总之“我心仪乔忠延先生的坚忍不拔,他不避艰辛,在形形色色令人作难的网扣里拔步的努力。我认为,这是今天这个散文被大众文化侵蚀的危情时刻,一名严肃的有创造力的散文家所应有的宝贵的品格”。

9、《荒疏的风景》,2000年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出版,责任编辑为胡玉兰。

这是一本主要抒写作家故都的历史文化的随笔散文集,着名文学评论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段崇轩先生撰写了题为《故都的沉思》作为本书序言,全面评价了乔忠延的散文,特别深刻地指出:“乔忠延是一位立足于当今的清醒的作家,他没有沉浸在光辉的历史中,更没有迷失在昏暗的尘埃里;面对漫漫历史,以他的学识和经历,自然免不了迷惘和困惑,但他更以一位作家的直觉和朴素的思想,辨析着历史的真假、善恶、美丑,解剖着这块土地的文化积淀,思索着今天的尧都为什么‘平庸无奇’……这就使他的作品既有了一种苍茫的历史感,又有了一种理智的反思味”。

10、《飘扬的风景》,2001年9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为宁志荣。

这是三本“风景”系列的最后一本,是一本报告文学作品专集。着名文学评论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艾斐先生在本书《序》中说:“当我看到乔忠延《荒疏的风景》时就很惊喜……其中的文章与先前的散文比,明显地厚重了好多,深沉了好多”,“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乔忠延在日臻成熟,业已进入了一个清淳的境界”,而在这一本作品中,“所猛烈冲撞与情感的,每每都是融会于形象、场景和诗情画意中的质朴与真诚。朴则实,诚则灵,真则美,有了这些要素,作品就有了生命与魂魄”。

11、《尧都史鉴》,2003年8月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为宁志荣和任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