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山西旅游导读
7996500000024

第24章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2)

法身佛是指佛法所称的佛身,这是佛法人格化之后产生的崇拜对象。法身的特点是无形无象,永恒存在。由于法身没有能为人民的感官所把握的形象,所以人们不能直接接触佛的法身。报身佛是指经过修行实践,成就正果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佛指的是为救度众生而根据需要随机变化的佛身,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众生需要,应身佛有不同的形象。

5.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王国名气最大的神将。他们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名为多罗吒,身穿白色甲胄,持国指的是慈悲为怀,保护众生。他手持琵琶为的是用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名为毗琉璃,身着青色甲胄,手握宝剑。增长指的是传令众生,增长善根,保持佛法,他手持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为毗留博叉,身着红色甲胄,手中缠一龙。广目的意思是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北方多闻天王,名为毗沙门,身着绿色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银鼠。多闻意思是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在中国,四大天王被彻底汉化,而且被赋予独特的寓意,即“风调雨顺”四个字,暗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三)佛教的发展释迦牟尼死后百余年间,佛教发生分裂:一派称为“上座部”,主要由一些长老组成;另一派称为“大众部”,拥有广大的僧侣,公元前1世纪前后又由大众部的一些支派组成“大乘佛教”,并且把非大乘佛教的教派称为“小乘”。大乘宣称自己这个教派是“普度众生”的,说小乘是只管自己修行得道,得了道就当“罗汉”,不管别人,所以很不可取。

孔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185年),佛教被定为印度的国教。当时印度海上交通发达,对外关系活跃,国家甚至发动佛教传教士远赴国外以扩大政治影响。佛教由此便逐渐向亚洲其他各国传播。

佛教南从印度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称南传佛教;北经帕米尔高原,在公元2世纪前后传入我国,再由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称北传佛教。南传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随着其影响的扩大,佛教便一步步地发展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传入各国各地区后,又与当地的思想意识、宗教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显得相当活跃。但在其发源地印度,中世纪后佛教便逐渐为印度教所融化,到13世纪就衰落了。

西藏的佛教是在公元7世纪,同时由我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传入的。由我国内地传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尔传入的主要是密教。佛教传入西藏后,曾经为当地的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后来终于战胜了苯教,同时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神只和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或藏传佛教。

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并逐步被广大社会下层人民所接受,演化成为一个中国化的宗教。在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山西,涌现了许多对佛教文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得道名僧,如法显、慧远、昙鸾等人。

山西地区在这个时期一直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这些外来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统治汉族人民,在不断学习吸取汉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大力宣扬佛教教义和扶持佛教文化发展。这就为山西出现为数众多的佛教高僧,以及佛教文化能够在山西地区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一种特定的和相当有利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历史文化氛围。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山西佛教文化之所以格外光辉夺目的基本原因。

佛教在山西的发展可以纳为三大端:其一是云冈石窟的开凿,二是五台山的佛教寺院的形成,三是净土宗的建立。这三大事件奠定了山西作为中国北方佛教中心的地位,也为今天山西挖掘宗教文化资源,发展现代旅游业提供了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基础。

(一)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从北岳恒山蜿蜒而来,由5座高峰环抱而成。整个山系方圆250公里。五台山五座山峰虽然高耸,但其峰顶的地形却很平坦、宽阔,东、西、南、北、中犹如土垒之台。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与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合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台怀镇是五台山佛教中心区。镇中宝塔如林,寺庙鳞次栉比,其中塔院寺内的大白塔,巍然屹立,被誉为五台山的标志。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汉明帝刘庄时,印度僧人竺法兰等人即在此建造大孚灵鹫寺(即今之显通寺),此寺与洛阳的白马寺皆为我国最早的寺院。

明朝永乐年间,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大弟子释加也失到五台山弘扬黄教佛法,这是黄教传入五台山之始。清朝康熙年间,在五台山地区修建皇帝行宫,并将山内的罗睺寺等数十个青庙的僧人改为黄衣僧(即喇嘛)。这是五台山汉喇嘛的产生。由于五台山接近蒙、满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流行喇嘛教,所以五台山的喇嘛教也有所发展。这样就形成了黄衣喇嘛的黄庙和青衣喇嘛的青庙共存的格局。这也是五台山有特有的佛教文化现象。

五台山佛教寺庙众多,最多的时候达300多座。现存58座,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保存最多,也最完整。最着名的是台怀镇周围的“五大禅处”。即显通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塔院寺。它们和附近的南禅寺、佛光寺共同构成了五台山佛教建筑艺术宝库。

1.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禅寺,是五台山寺庙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一座,俗称“祖寺”。凡是朝山进香礼佛的信徒,必先拜谒显通寺,然后再往其他处朝拜。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后来历经扩建、改名,至明太祖重建赐匾“大显通寺”。显通寺内有一纯铜大殿,被称为“显通铜殿”,是显通寺的镇寺之宝。

2.菩萨顶,又名“文殊寺”,创建于北魏。寺门有108级石阶,寓意人登上这108级石阶,就解脱了俗世烦恼,进入了“灵峰胜境”。据说文殊菩萨就在此山顶,曾经在云端显露法相,被塑匠依样刻成文殊供像,安置于山上真容院。后藏传喇嘛教在此传教,因此该寺又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又因清朝康熙皇帝五次朝台,乾隆皇帝六次游山,均在此留宿。所以该寺修饰极尽豪华富丽,金碧辉煌,为五台山诸寺之首。

3.殊像寺,创建于唐代,因供奉巨大文殊像而得名。主殿文殊阁为五台山最大的殿宇,而殿内的文殊菩萨像是五台山第一大像。

4.罗睺寺,创建于唐代。为供奉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而建,罗睺罗是释迦牟尼的儿子,也是他的十大弟子之一,故而为佛教信徒所敬重。该寺后来为藏传佛教所用,成为五台山地区的着名黄庙。

5.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朝时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寺内有一75米的大白塔,传说有释迦牟尼的舍利藏于其中,所以又称佛舍利塔。它历来被当作五台山的标志,被誉为“清凉第一胜境”。

(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武周川峡谷北岸,被称为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敦煌、麦积山、龙门并称四大石窟。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分东、中、西三部。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主要石窟均完成于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历时30多年。以后历代所凿都为小型洞窟,大约持续到辽金为止。现存有主要主要洞窟53个,其中大洞石窟21个,小洞32个,造像共计51000多尊。

与我国敦煌、龙门等着名石窟相比,云冈石窟以气势雄伟而着称。

着名的昙日翟五窟是云冈第一期石窟,其窟行为平面马蹄形,穹隆顶,大体上都模拟印度椭圆形的草庐形式。五窟都以释迦三世为主像,外壁还雕有千佛。主佛形象高大,占据窟中的主要空间,其高度在15米上下。这五尊佛像高大雄伟。神情可畏。显示出举世独尊的气概。其中第20号窟大佛高13.7米,是释迦牟尼坐像,窟前壁在辽代塌毁,成为露天大佛。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大耳垂肩,鼻高唇厚,造型匀称,气魄雄伟,艺术成就极高,是云冈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在雕刻技巧上,许多巨像都继承了利用大面积完整统一、略加雕琢的传统手法,造成浑然一体、雄伟壮观的视觉效应。在人物形态和服饰上五窟之后的石雕已明显趋于汉化,如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汉装,菩萨头带花冠,下着长裙,宛如真人一般。

自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云冈大规模开凿石窟的历史告一段落。自建成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云冈石窟,至今仍保存完好,是目前山西接待海外游客最多的旅游景点,在山西省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玄中寺弥陀净土的信仰在汉魏之际就传入了中国。东晋慧远曾在庐山结社念佛,期生西方。而真正使弥陀净土的信仰大行于世的,则首先应归功于昙鸾。

昙鸾(476年-543年),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从小受到佛教的影响,出家后对罗什的《中观四论》加以认真研究,对佛性理论也极有心得。晚年的昙鸾居住在汾州(今山西省交城县)的玄中寺,该寺建在石壁之中,世称“石壁玄中寺”,为净土宗祖庭。

昙鸾提倡“易行道”,即依阿弥陀佛的来往生净土的简易方法。由于昙鸾的推广,北朝形成净土师一系,使净土简易法门一样在北方大为流行,而昙鸾也成为后世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之一。

玄中寺,又名石壁寺,它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当时有昙鸾大师于寺内研讲佛教被誉为“神鸾”,其弟子道绰在此着力宣扬净土宗派。贞观十五年,名僧善导在此皈依净土法门,使该寺成为唐代全国佛教三大戒坛之一。南宋时期,日本名僧亲鸾接受昙鸾一脉相承的净土宗教义,在日本国建立了净土真宗。从此,日本佛教界净土宗把玄中寺视为“祖庭”,每年大批日本香客、佛家弟子有组织地来此朝拜。

玄中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中,面积6000%平方米,四面石壁陡立,翠柏环布,主要殿堂万佛殿、东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毁于火,千佛阁残存。1955年重建善法殿五间,五脊六兽悬山式,万佛殿五间,九脊十兽歇山屋,千佛阁三间硬山工,东西配殿各五间,飞檐斗拱,棂花装修,雕梁画栋,油饰彩画,莫不俱备。殿内木雕佛造型生动,金碧辉煌。寺东山巅两层八角白色秋容塔,迭涩重檐,砖座宝顶,中空置佛,塔身挺秀。殿阁内供木雕、泥塑、铁铸佛像共70余尊,皆为宗教文化与雕塑艺术完美结合的精品。

(四)华严寺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

-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

在辽代,因寺内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年),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复遭摧折,几经修缮,成今日之规模。

现上下二寺虽连成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华严寺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前院有山门、念佛堂、云水堂。后院有客室、禅堂、僧舍。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

上华严寺俗称上寺,是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进入山门,可见方门两侧门楣分别砖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间”三字,均出自于佛家典故。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年),保大二年(1122年)毁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年)在旧址重建,以后历代予以修补。大殿面宽9间,进深5间,面积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殿)。

大殿檐高9.5%米,庑殿项,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达4.5米,北端鸱吻系金代遗物,历经风雨,至今光泽灿然。当心间及左右梢间辟门,形制古朴,为金代旧物,门前所饰壶门,为已知较古者。殿内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柱十二根,扩大了前部空间面积,便于布列佛像和进行佛事活动。

殿内有五方佛和二十诸天等明代塑像,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都是泥塑。佛坛两侧各塑十尊诸天像(护法神),身躯前倾,神情各异。

顶部天花板彩面共973块,大部为清代制作,所绘圆环、龙凤、花卉、梵文等图案,极富变化,面积在山西省寺院壁画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芮城永乐宫。殿内还有一座2.5米高的木构楼阁模型,是仿制明代大同城西北角的乾楼而作,为研究明代大同城楼结构的重要实物资料。

下华严寺坐落于上寺的东南侧,以辽代建筑薄伽教藏殿为主,大同博物馆就设在下华严寺。薄伽是梵语,译为“世尊”,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释伽牟尼所说的经典教藏,薄伽教藏殿自辽代中叶以来,就是华严寺的藏经殿。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面宽5间,进深4间,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稳健。殿内四壁排列重楼式雕木藏经阁38间,殿后壁正中间悬一天宫楼阁。这些精巧玲珑的木构模型,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海内孤品”。

殿内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塑像。最为经典的两尊塑像历来深受推崇:合掌露齿菩萨塑像体态袅娜,婉丽动人,艺术价值最高;普贤菩萨像流露着细腻动人的感情,栩栩如生。

作为中国北方的宗教中心,除上面所述的代表性的佛教建筑精品,山西境内仍然保留着为数众多、堪称文化瑰宝的佛教文化遗存,对传承佛教文化,发展山西旅游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道教的传播及其遗迹

一、道教概述

(一)道教的思想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道教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着作《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称老子为教主,加以神化,通过《道德经》对其教义进行阐述。

老子的学说归结为“道”与“德”,“道”是指宇宙本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道教把老子作为太上老君进一步神化,而成为道教的教祖。把《道德经》当作主要经典,从宗教的角度来解释。道教宣扬最根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认为“道”无可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有了“道”才生成了宇宙,宇宙生出了元气,从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