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7998900000080

第80章 清世宗——雍正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9)

第二种说法是改诏篡位说。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雍正并没有得到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真正认可,而且现代的很多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以改诏篡位为基础的也很多,于是,在它们的影响之下,不少对史实并不了解的人,便认为雍正确实是改了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遗诏才登上皇位。对于了解历史又抱有这种观点的人来说,他们认为: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虽在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眼中印象不错,让他代为天坛祭天,但不能证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有意、有遗旨让他继位。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临终的当天(十三日),寅刻,宣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进宫,向他们宣谕:“皇四子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么重要的决定,既然将继位大事告诉七位阿哥和隆科多,为什么不向当事人——继位者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宣谕?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件事是无中生有,是雍正继位后编造的。如果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当时代父到天坛祭天不在西郊,那么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在当天曾三次受召到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榻前问安,《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记载:“皇四子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三次进见问安。”可见这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并没有糊涂。可他为什么在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12个小时之间,三次召见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都没有当面告诉由他继承皇位?有的学者认为:这反倒证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没有向七位皇子宣布由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继位遗旨这件事。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咽气之后,为什么由隆科多一人单独向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宣谕由皇四子继位的遗诏?而宣谕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遗旨时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场?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遗旨是假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这就使人们产生“雍正政变”的疑问。《康熙遗诏》自然应在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去世之前已经定稿并经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审定,本应在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十三日死后立即当众宣布,为什么到十六日才公布?可见这段记载有伪造的嫌疑。经过清史专家研究,这份《康熙遗诏》是参照康熙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遗诏漏洞百出。”还有人说,雍正死后不埋在清东陵而埋在清西陵,说明他得位不正,不愿意、没有脸面在地下见他的皇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祖父爱新觉罗·福临。雍正对诸多兄弟或杀害、或监禁,似有“杀人灭口”或有口不能说之嫌。雍正继位后杀年羹尧、隆科多是为了“杀人灭口”。(这是不正确的,雍正即位很多年以后,仍然重用年羹尧,但是年羹尧越来越嚣张跋扈,让朝廷上下气愤,雍正才“挥泪斩人”)

有些学者认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允禵,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但是当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已经年老随时会有架崩的可能,战争又是没有期限的,怎么可能会不把继承人放到身边呢?还有的学者认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这份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如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此属传闻,不为史实。因为如果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那么:第一,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於”字;第二,当时行文规范是“皇某子”,“于”与“四”之间隔了一个“皇”字,很难改;第三,满文为清朝的国书,如此重要的遗旨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遗嘱传位“胤祯”(皇十四子),因“胤祯”与“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字形、字音相近,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遂取而代之。后将《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这就是“玉牒易名”说。学界对雍正改名看法颇不一致。一种看法是,皇四子就叫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皇十四子就叫胤祯,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禵。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做了皇帝之后,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示避讳。总之,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临终前立皇十四子允继位说,可谓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既然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晚年没有“立储”,雍正登极之前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没立“储位”,雍正何位之可篡?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篡位”。

第三种说法是无诏夺位说。前面的第二种说法中提到可能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临终前并没有立下遗诏,那么,雍正的皇位就是在与各个兄弟多年的斗争中取得的。

不管雍正用什么方式成为了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皇帝的继承者,正史之中只会记载对于皇帝来说好的事情。所以,后人只能猜测,却无法真正的将历史还原。雍正成为了众多皇子中最后的胜利者,夺得皇位也就成为了他平生最得意的事情。

生平最残忍之事

幽禁兄弟,刻薄寡恩

雍正皇帝继位之后,曾经与他一起争夺过大位的兄弟们,受到了他的不同待遇。大阿哥允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了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被夺封爵,幽于府第。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二阿哥即被两立两废的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礽移居幽禁。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允礽去世。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雍正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清世宗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允祉死。五弟允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清世宗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允祺死。七弟允佑,清世宗雍正八年(公元1630年)死。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九弟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十弟允礻我,因党附允禩,为雍正所恨。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允赍印册赐奠。允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清高宗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才开释,后死。十二弟允祹,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允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允祹一直活到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享年78岁。

十四弟允禵,需要特别说明,胤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他本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登极后将胤禵幽禁起来,直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死后,胤禵才恢复了自他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禩,又传闻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允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十五弟允禑,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允祥,曾被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继位,即封允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允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允祥和允礼显然早加入“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党”,只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从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处理兄弟们的态度上来看,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绝非传说中的不顾手足之情,他并没有采取一味打击的政策,而是采用了拉打结合的政策,这也是封建君王集权主义思想的表现,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地位。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有其宽仁的一面,也必有其严厉的一面,否则就很难稳定民心,一统江山。

千秋功过

整顿吏治、改革朝政,重本务实,任用贤臣;大兴冤狱,钳制思想

整顿吏治、改革朝政,重本务实,任用贤臣雍正皇帝在位仅仅十三年的时间,相比较他的父亲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和他的儿子乾隆来说,他做皇帝的时间简直少的可怜,而且,由于在他登上皇位时,存在着很多对他不利的猜测,所以,提起雍正皇帝,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他的残忍和刻薄,其实,清朝最繁华的时侯——“康乾盛世”,正是有了他才得以延续到乾隆时期。虽然,雍正皇帝有很多缺点,但是,不可否认,他收拾了父亲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晚年时造成的不利局面,为儿子乾隆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清世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是雍正继位的第一年,也是是清朝入关的第八十年,许多社会矛盾,盘根错节,积累很深。正直盛年登基的雍正年富力强,学识广博,阅历丰富,刚毅果决,颇有作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政尚宽仁,雍正继以严猛。他最主要的特点是“改革”,可以说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

雍正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六点:

第一,整顿吏治。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晚年,身患中风,标榜宽仁,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雍正在长年皇子生活中,对皇父晚年弊政,看得较为清楚。清世宗雍正元年(元公1723年)正月,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库钱亏空,私纳苞苴;不许虚名冒饷,侵渔贪婪;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克扣运费,馈遗纳贿;不许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许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严诫: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二月,命将亏空钱粮各官即行革职追赃,不得留任。三月,命各省督、抚将幕客姓名报部。禁止出差官员纵容属下需索地方。后以户部库存亏空银250余万两,令历任堂司官员赔补。同年设立会考府,进行审计,整顿收支。这一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其中有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员。与曹雪芹家是亲戚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为经济亏空而被革职抄家。《清史稿·食货志》说:“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颇增。”史家评论说:雍正“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说明了当时雍正整顿吏治的成效。

第二,密折制度。什么是密折呢?密就是机密;折就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面加上封套。康熙朝有奏折,雍正朝密折制度加以完善。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折。康熙朝具折奏事的官员100多人,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奏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诸如刮风下雨、社会舆情、官场隐私、家庭秘事等。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奏折运转处理程序,因“阁臣不得与闻”,而避开阁臣干预,特别是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雍正朝现存满、汉文奏折41600余件,是研究雍正朝历史的重要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