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岁月记忆
8010200000014

第14章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1)

关于传承延安精神的几点思考

如何学习研究、弘扬继承延安精神的念头不时地激荡在心间。近期有几点思考,以共同探讨。

态度端正是传承延安精神的基础

近些年来,各地的党组织对此高度重视,纷纷组织、层层成立延安精神研讨会。其目的在于,通过传承促进延安精神在理论上不断升华、更加完善,在实践上更富有生机与活力,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使其代代相传、光照千秋。

传承延安精神义不容辞,也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有许多突出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比如我市的干部结构问题。按照工作时间划分百十名离休干部,红军时期的有2名,抗战时期的也为数不多,解放战争时期的占多数。从这些老同志的年龄看,均在70岁以上,有的已达90岁;从他们的健康状况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况愈下;从工作时间看,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参加工作的同志,大体上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的熏陶,可这部分同志也几乎全部退休了;“文化大革命”后至改革开放前参加工作的同志,尽管通过学习考察,有所获益,但其中的不少人对那个时期的详情知之甚少;至于20世纪80年代后参加工作的同志,对延安精神究竟能知道多少?是否就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晓亮同志在《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一文中,引用了冯友兰先生评论“在西方哲学传入我国初期,人们对它往往是热情高于理智”时说的一句话——当时是接受者虽繁,但理解者盖寡。可以说,这部分同志对延安精神有的一知半解,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纯粹什么也不知,有的更是对“延安救了中国”这句话不甚理解。

此情此景,可谓严峻。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能不以为然。一是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态度应对,一是趁有些老同志健在,应当不遗余力地加大调研了解力度,抢救、查找、积累资料,填补空白,理顺线索,完善档案,尽力展现“古老故事和新潮概念”,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疏通各种渠道,搭建传承平台,如编写教科书时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印发图片和文字的宣传资料,增加实物展览及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把传承延安精神的宣传教育跟上去。三是专门机构要不遗余力地依靠各级组织和知情者,利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宣传教育上多下工夫、多花力气,争取取得成绩。

方法讲究是传承延安精神的保证

关于方法问题,毛泽东主席有过许多论述:“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要解决好如何过河的问题”,“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但在方法上疏忽了那也是要发生问题的”,“如果一个领导集体的一班人,动作不齐整,那休想带领千百万人去作战,去建设”等。因此,学习研究、弘扬继承延安精神,也必须讲究方法。

一要在作风上求真务实。因为良好的作风是传承延安精神和树立浩然正气的前提,重要的是要注重思想上、具体工作上和方式方法上的求真务实。

二要在传承上结合本市实际认真扎实地推进。我认为县一级要学习研究并举,主要应把学习、宣传、继承作为重点。首先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在举国上下组织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活动,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因为毛主席著作是形成延安精神的灵魂、基础和理论宝库。常言道: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应用就是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工作,再用实践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成果。毛泽东同志一生写下的文章很多,但80%是在延安窑洞、宝塔山脚下战火纷飞的环境下写成的。中外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分别在1937年7月和8月写成。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堪称“老三篇”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在当时都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必读篇目。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还要运用已有和创新的做法,如开展学习大讨论,科学分析,深研细琢,取其精华,坚决继承。通过学习、宣传,让人民群众搞清什么是延安精神及其内容,延安精神源自何处、来自何时及整个形成过程,特别要搞清楚今天学习研究继承延安精神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三要在文章创作和表现形式上灵活多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挖掘底蕴,创造性地把它展示出来。还要坚持说实话、办实事,写文章不跑调、不走样,推出精品、著出华章,不拘格式、不限文体,端正文风、紧扣主题,使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目标实现是传承延安精神的成效

实现目标,完成任务,是伟大实践的最终目的。

延安时期的十余年,战乱连绵,硝烟弥漫,那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年代,历经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役。但最终,还是用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击垮了面包加大炮的南京作风,赶走了号称八百万的国民党军队,挫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在如此环境下,是延安精神拯救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是延安精神使新中国诞生。

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实现事关全局的目标的同时,对人民的利益也是慎之又慎,从不忽视,牢牢记挂在心。如今,胡总书记、温总理等也是视人民利益重于泰山而日夜操劳,如免征“皇粮”、补贴粮农、消减农税、增加农民医疗保险、让贫困学生免费读书、城乡贫困户享受低保等。总而言之,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实现2020年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等,不都是集中体现人民利益的伟大事业吗?各级党委、政府率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流血流汗,尽职尽责,直达彼岸,不都是如此吗?让我们以毛主席讲的“多少事,从来急。光阴迫,天地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学习研究、弘扬继承延安精神。让万古长青的延安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里结出硕果吧!

延安精神劈出锦绣前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延安视察时指出:“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平建设时期也需要弘扬延安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有感于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特撰此文。

延安精神,在战争年代,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八年抗战,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蒋介石发动的三年内战的胜利,真可谓延安精神击垮了南京作风,使新中国诞生。

延安精神在和平时期作为经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崭新形态,是适合中国国情并具鲜明特色的,是呈现出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成果,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向前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建设翻天覆地,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延安精神众手磨砺铸就

1935年10月,英武的中国工农红军历经艰难坎坷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转战陕北,于1936年10月到达延安。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几年日子里,毛泽东主席身居灯光昏暗的窑洞里,写了多篇文章,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实践,动员了全国的人民创建了大片革命根据地,最终实现了解放,由黑暗走向胜利。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毛主席赞扬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愚公移山的决心、白求恩大夫国际主义的崇高思想。军民团结,人人和睦相处,延安到处是一片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景象。

共产党爱护群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成为佳话。毛主席高兴地说:“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我们的战士一个都不去拿。不吃是高尚的,吃是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不吃人民的一个苹果,这就是铁的纪律;铁的纪律形成了我军的顽强作风;顽强的作风,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最终的革命目标和唯一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试举一例。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而诡计多端的蒋介石早已决定发动内战,3次致电毛主席到重庆谈判,他错误地估计毛主席不敢冒险到重庆。在这个决定中国前途及人民幸福的紧急关头,毛泽东主席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亲赴重庆,此举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沉重打击了蒋介石蓄谋已久的内战阴谋。民主人士柳亚子当即赋诗,称赞毛泽东亲临重庆的行动是“弥天大勇”。

延安精神之花绚丽多彩